何可人
2017年年底,陳思誠去長沙錄了一期《快樂大本營》節目。在湖南廣電大樓側門口,他見到了幾位守在那里的觀眾。陳思誠和他們聊天、合影,心里忍不住感慨:這么多年了,原來我還有粉絲呢。
他自嘲“惡評如潮”,以為自己早就孤家寡人了。
十年前,電視劇《士兵突擊》火遍全國,陳思誠飾演劇中唯一不招人待見的角色——成才。他有了知名度、粉絲,卻也從此成為人們印象中像成才那樣張狂、精明的男明星,甚至是“土”的代表。
十年間,他不時流露出的自傲、不符合主流理念的言行和著裝扮相,更加固了這種印象。
他知道很多人不喜歡成才,或者說,不喜歡他本人。他坦然面對差評,甚至常常以此自嘲。
在大部分明星對外界保持高度警惕時,他顯得格外放松,以至于被解讀為冒犯和狂放。但陳思誠相信自己的判斷,很多時候希望能痛快地表達,百無禁忌,暢所欲言。
明星“克己”的時代,他成了與之背道而馳的妄人。
2018年,人到不惑,陳思誠漸漸褪去了外在的桀驁,不再依仗幾句發言、一場辯論來輸出價值觀。他找到更好的方式——做編劇、執導影視劇。
2018年大年初一上映并成為春節檔票房冠軍的《唐人街探案2》,是陳思誠執導的第三部電影作品。上映兩個月前,他帶著成片去和投資方萬達影業開會。
一位院線總經理對他說:思誠,如果能把這個片子剪到110分鐘,你的排片將會無敵。
這話里有無可辯駁的院線邏輯。影院放映時間有限,影片時長越短,當日循環的場次就會越多。從這個角度來看,100分鐘的電影勢必比120分鐘的電影多獲得排片。而這,又直接關系著票房。
《唐人街探案2》時長123分鐘。這個長度,不管對觀眾觀影還是院線排片,都不是最有競爭力的。總經理勸他:“我們得賺錢,我們也希望您賺錢。”
這些,陳思誠都理解,“但我想說,咱們這個作品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還是有藝術追求的”。《唐人街探案》做了兩部,將來還想做第三部,對他來說,口碑顯然是更長遠的考量。
他把棱角、荷爾蒙和生命力都放進作品里,因為“沒有什么比通過作品更容易了解一個導演的”。
他做自己想做的片子,既要扛住市場的檢驗,又得對觀眾負責——盡管這些觀眾未必喜歡他——這是陳思誠如今的“野心”。他不懼怕吐槽,因為比這些更重要的,是用作品“發出一種聲音”。
《唐人街探案2》最終保留了120分鐘的時長。
“唐探”系列是陳思誠的心血之作,也是他的電影口碑逆襲之作。
此前“北京愛情故事”的IP在市場上大獲成功,陳思誠卻沒有在都市情愛的路上乘勝追擊。帶著野心,他另起爐灶,瞄準了喜劇+偵探這一全新模式。
當年在泰國寫《北京愛情故事》電影劇本時,陳思誠就已經構思出“猥瑣大叔+美少年”的探案故事,并擴展出4萬字的劇本和10萬字的人物小傳。
2015年,陳思誠找到老搭檔王寶強飾演猥瑣大叔唐仁,又一手發掘了“小鮮肉”劉昊然飾演美少年。
以往在銀幕里扮傻裝癡的王寶強,燙著松軟的卷發,留著邋遢的胡茬,戴著大佛牌,踩著人字拖,亮著大金牙,操著夾雜河北省大會塔村口音的南洋國語,極盡市儈。
初出茅廬的劉昊然,在導演的調教下,也完成了天才少年偵探的人設。
陳思誠擔任主創的電影有個特色:配角都選得精準。《唐人街探案1》里,他繼續發揮會“碼角兒”的特長。“作為創作者,我的感官是張開的。”
陳思誠找到陳赫、肖央、小沈陽、趙英俊、潘粵明、佟麗婭、張子楓、金士杰,發掘出他們深藏的、與角色匹配的特質。
這些演員,在《唐人街探案1》里都有不同以往的精彩演出。小沈陽飾演外表斯文、內在蠢笨的大盜,他戴上眼鏡,標志性的瞇瞇眼被鏡框擋上了;“筷子兄弟”肖央飾演油頭粉面的警探昆泰,被陳思誠要求怎么丑怎么弄,為了扮丑,增肥十幾斤,肚皮撐爆露臍裝;潘粵明在電影中扮演偏執、陰郁、壓抑的變態父親,讓曾經以玉面小生形象出道的潘粵明挑戰這個角色,正是陳思誠“張開的感官”的功勞……嬉笑怒罵中,《唐人街探案1》還貢獻了當年最驚悚的鏡頭。小女孩張子楓躺在病床上,對著劉昊然陰惻的一笑,成為電影的亮點之一。很多人看完后回味,這有點像《一級恐懼》。
“你說對了!”陳思誠樂于見到自己的作品讓人聯想起經典。“就是《一級恐懼》,當年給我幼小的心靈投下巨大陰影。從0度到100度,從冰點到沸點,不是所有演員都可以的。愛德華·諾頓是從天使變成魔鬼,我希望子楓能演出從天使變成魔鬼、再從魔鬼恢復到天使的笑容。”
影片結尾,劉昊然在病床前給張子楓折紙的情節,曾被認為“不接地氣”,也被建議剪去。陳思誠沒妥協,因為“這不只是一部娛樂作品”。
他保留了135分鐘的超長片時,并且在喜劇外殼下,用最后5分鐘,完成了電影在人性上的延伸。
“折紙”情節得到觀眾認可,被一再尋味琢磨。有人說,因為這段反轉,電影從“還不錯”升格為“靠,牛X!”
《唐人街探案2》中,除了王寶強和劉昊然,肖央也是老面孔,這次成為主演之一。
陳思誠稱肖央不肯扮丑到底,有偶像包袱。肖央回嘴:“你讓大家評評理,誰有偶像包袱?你腦門上都寫著偶像包袱。”
二人的交往始于2014年,陳思誠與肖央、寧浩、郭帆、陸陽作為中國青年導演代表,受指派赴好萊塢學習。異國他鄉,學習團成員天天待在一起,肖央重新認識了陳思誠。
此前,他對這個人的印象一是來自娛樂八卦里“強行高富帥”的標簽,二是來自陳思誠大學同學的描述:“他少年時期張狂、自信的東西非常多,他們的原話是‘自我感覺特別良好。”
接觸下來,肖央發現,這些一一都對上了。
愛耍帥——“走在馬路上,好像360度都有攝影機對著他那種感覺”;張狂自信——“咱們有開鎖大王、修車大王,我給他的評價是自信大王”。
調侃歸調侃,肖央清楚,“自信是人的美德,他保留了很多特別珍貴的東西”。
讓陳思誠至今都感到驕傲的,是在中戲時老師評價他為“舞臺皇帝”。肖央調侃:“那你是不是在每次演戲之前得登基一下?”
陳思誠哈哈一笑,沒有回嘴。
1996年,陳思誠以第一名的成績從沈陽考入上海謝晉恒通明星學校,成為該校首批學生,和趙薇成為同學。兩年后,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進上海戲劇學院,師從著名戲劇表演教育家李學通教授,與郝蕾、聶遠等人同門。
李學通回憶,“陳思誠是最用功、最有靈氣的學生之一”。
有靈氣,但不乖馴。
大一期末,陳思誠和同學在小飯店吃飯,和鄰桌發生口角,最后動起手來。盡管公安部門對事件定性為“大學生遭流氓毆打”,但回到學校后,涉事同學還是受到記過處分。其他人的懲罰僅止于此,唯有陳思誠,因為之前已有遲到扣分記錄,最終被開除學籍。
按照規定,被高校開除后兩年內不得參加高考。陳思誠的父母做好把兒子送出國的打算,可他不想放棄演戲。在沈陽待了兩年后,1999年,21歲的陳思誠到北京報考北京電影學院。
他一試、二試都過了,甚至在上廁所時被一位老師肯定:你很像我的學生胡亞捷。三試出榜,陳思誠的名字不在上面。
北電的王勁松老師惜才,告訴他:你再去試試中戲吧,“死馬當活馬醫”。
陳思誠又站在了中戲的初試舞臺上。
巡視考場時,王麗娜老師發現了陳思誠:“我的媽,我一看陳思誠,從外形到聲音到表演,聲臺形表,哎喲,我覺得這個孩子太全面了!”
“這個孩子非要不可。”王麗娜把陳思誠的名字記在預備留下的名單里。
三試考完,她被教務處叫了過去,一個來自上海戲劇學院的信封遞到眼前。拿著信封,王麗娜笑了:“咳,年輕人打個架太正常了。如果他偷盜或者其他的事情,我還考慮考慮。真心話,這個孩子在考試過程當中,確確實實是最優秀的,他夠第一名的資格。”
最后的口試環節,王麗娜和陳思誠面對面坐在一起。她說:“我不想知道你的過去,我不想談你的過去。王老師今天送你一句話,浪子回頭金不換。那一頁翻過去,接下來看你的。”
話到此為止,沒有再說破,王麗娜看著陳思誠眼圈紅了,眼淚卻忍住沒有流下來。
最終,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被中戲錄取。
班上同學漸漸分出兩派,陳思誠是其中一派的帶頭人,另一派由李光潔、賈宏偉領導。兩派常常在成績上鉚著勁兒往前走。
從不服輸、從不按部就班,陳思誠甚至被老師打趣,“你應該去放放血,永遠都這么血熱”。
觀察動物的學習階段,陳思誠“快把動物園都踏平了”。學校電工師傅養的小狗,他沒事就去看。表演課上,他梳著模仿小母狗的小辮兒,蹲在那兒,一舉一動,眉目神態活靈活現。表演系前系主任梁伯龍老師看到陳思誠的表演,對王麗娜說了一句話:這個孩子不出來才怪。
學校規定,學生大三就可以外出拍戲。陳思誠一頭扎進劇組。
一天,王麗娜突然接到電話,陳思誠參與拍攝的電視劇制片向她求助:“王老師,您這個學生創造力很強,有想象力,演得也不錯。但是現在有個問題:他和導演老有點矛盾,掐。他有好多想法,導演不采納,他就跟人急,弄得創作起來有點困難……”
王麗娜立即給陳思誠打電話:“怎么的,你挺能啊,你要跟導演叫板?”
陳思誠也急了:“這導演傻啊,好好的主意他不采納。這不行啊,演戲不爽啊,不對啊……”
“在攝制組導演就是中心,你就得聽導演的。不管有什么想法,你有本事和導演去溝通。他不采納,你就按照他的走。你有什么想法,等你自己當導演的時候去實現!”王麗娜用最嚴厲的方式斥責他。
她怎么也想不到,十多年后,陳思誠真的做了導演。
“我拍的好戲其實不多。”說這話時,陳思誠語氣平靜。
一旦說起拍“爛戲”的經歷,他迅速激動起來:“那種特別垃圾,真是!我演著演著就把劇本摔地上。就在現場,當著所有人的面,氣啊!”
有多厭棄之前拍過的爛戲,就有多珍惜之后遇到的好劇本。《士兵突擊》《愛是一顆幸福的子彈》是陳思誠年少輕狂的歲月里最珍視的作品。
最初他想演許三多,找到導演康洪雷表明意愿,導演笑著罵他:“不要臉,一桌人中就數你最活絡、最受歡迎,你怎么演得了許三多!”
早前,陳思誠和康洪雷合作過電視劇《民工》,他給康洪雷留下有激情、有思想、上進心強的印象, “寫出來的東西也不灰色、不悲觀”。
那個出生在上榕樹村、野心勃勃、精明自負的成才,成為陳思誠羈絆最深的角色之一。
《士兵突擊》的熱播,讓所有主創收獲愛與贊賞。陳思誠可能是唯一的例外——成才的棱角、成才的自負,映襯出許三多等其他角色的樸實、溫厚。
成才為陳思誠的觀眾緣奠定下基調。直到今天,提起陳思誠,有人還會脫口而出:他就是成才,我討厭他。
2007年,《士兵突擊》主創參加《藝術人生》錄制。王寶強拙于言辭,陳思誠則展示出與之截然相反的“血熱”和善談。
陳思誠很“中二”地大聲說出自己理解的真男人,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和平年代,英雄是心懷天下、力挽狂瀾、改變歷史的人”。
面對“三多能成功,還是成才能成功”的問題時,他反問:應該做混沌一點的人,還是目標清晰的人?是否應該敢向命運去取、去要?
編劇蘭曉龍堅定地認為成才不會成功,陳思誠和他在臺上“掐”了起來。電視臺最終的播出版本里,兩人的這段爭論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