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經過激烈博弈,中美新一輪磋商結束了。這對雙方和世界來說,都是一個重要時刻。中美隨后發布了一份聯合聲明,雖然不長,但信息量非常大。其中之一便是“雙方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同意加強合作。中方將推進包括《專利法》在內的相關法律法規修訂工作。”
可能很多人會以為,正是由于美國不斷施壓,中國才采取措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包括修改相關法律條文。其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早已是中國經濟的內在需求。在今年4月份博鰲論壇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別強調:”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這是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最重要的內容,也是提高中國經濟競爭力最大的激勵。對此,外資企業有要求,中國企業更有要求。”這一“更”字讓大家特別注意到中國企業已發展到新的階段。
僅今年上半年,“知識產權”就已多次在國際級重要會議中被“劃重點”,而中國企業面臨的國際發展阻力遠不止知識產權。近期,GDPR(《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在朋友圈刷屏。這部被稱為“史上最嚴數據保護法”雖然由歐盟頒布,但其管轄范圍并不局限在歐盟境內,任何一家企業向歐盟境內的個人提供了商品或服務,并收集或處理了個人數據,不論該企業是否在歐盟境內設有機構,都適用于GDPR。這大大擴展了傳統數據保護法案的適用范圍。如被歐盟認定違規,最高處罰金額可至2000萬歐元(約1.5億人民幣)或企業全球年營業額的4%,兩者取其高值。也因此,中國企業對GDPR予以高度重視。5月25該條例生效當天,包括微信海外版、新浪微博國際版、阿里巴巴旗下的全球速賣通等多家中國互聯網巨頭,已紛紛向歐洲區用戶更新隱私政策、請求重新授權。
說不清從何時開始,“全球化”已不是一個簡單的名詞,ZTE的受挫更是為中國企業在充分遵循國際產業發展規則進行國際市場競爭方面惡補了“血淋淋”的一課。當“大數據”“區塊鏈”真正被應用到產業中時,商業規則、法律法規也進入了全球化時代。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法治也是生產力。在全球化競爭的今天,企業只有具備了內在法治精神和靈魂,才能獲得最大生產力,真正無敵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