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博鰲亞洲論壇“實體經濟與金融力量”思客會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金融研究所所長吳曉求在會上發表主旨演講。他認為,未來中國的金融風險是立體的、高度流動和高度市場化的,甚至有國際的傳遞。他同時表示,監管的核心還是要推動結構性變革,推動金融創新。通過監管消除風險、控制風險,同時提高金融的供給效率,這才是監管的核心。
在改革開放中管控金融風險十分必要
金融風險需要社會高度認可、高度重視。一個國家不能出現危機式的金融風險,即全局性的、系統性的金融風險。一旦出現,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就是災難。特別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國家,整個金融結構還沒有轉型,金融的結構彈性還不好,吸收和消化風險能力還有所欠缺。
因此,我們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現金融風險。但又不能在停止中靜態地控制金融風險。在靜態中監管金融風險比較容易,但是意義不大。監管的核心還是要推動結構性變革,推動金融創新。通過監管去消除風險、控制風險,同時提高金融的供給效率,這才是監管的核心。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管控金融風險十分必要。
開放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功經驗,這對于金融行業而言同樣適用。金融業的開放一般指三個層面:第一,機構的開放。第二,人民幣的開放,也就是人民幣可自由交易的變革。第三,整個金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中國的金融體系開放是從機構開放開始的。如果我們一步步走下去,實際上中國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結構、業態都會發生重大變化。
科技對金融的顛覆性影響會改變中國金融業態
金融改革在我看來主要是兩大方面。第一,結構性改革。中國的金融結構性改革道路非常漫長,其中包含著資產結構的改革。中國金融資產的結構相對比較傳統,實際上這種現狀滿足不了社會、機構、居民對多樣化金融資產的需求,所以必須推動整個金融資產結構的改革。金融資產結構改革的重點是提高正向化金融資產的比例,擴大其規模。因為只有這部分資產收益率相對是高的,雖然風險也大。也就是說這部分資產增加之后,可以最大限度的滿足社會對多元化資產的需求,可以在更高層次上配置和供給需求。
第二,業態的改革。這主要體現在科技對金融的滲透,科技對金融的顛覆性影響,這會改變整個中國的業態,會提升金融的效率。當然,在提升效率的同時,整個金融風險的業態也會發生變化。
伴隨著資產結構發生變化,整個金融體系由過去主要以融資為主,慢慢過渡到融資和財務管理為主,因為證券化資產規模的增大、結構的調整提升,必須要滿足社會的財富管理需求。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它的整體功能會發生變化。
此外,風險也會變化。過去的金融活動是以金融機構為軸心來展開,所以金融機構的風險變得特別重要,因此過去的金融監管主要是針對金融機構的監管。然而由于整個金融行業結構和業態發生變化,現在的風險已由以機構為主,變成機構和市場風險并重。這個時候,市場風險的重要性驟然加大。因為證券化資產都是市場的基礎資產,這部分資產的風險主要與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有關。因此,在改革開放進行過程中,風險結構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為什么我要說在改革開放中管控風險呢?業態的變化、結構的變化已經令整個金融行業的風險發生很大變化。
未來中國的金融風險是立體的、流動的、市場化的
由于科技的滲透,整個金融業態發生了深刻變化,最重要的就是支付業態的變化,移動支付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新型支付業態。業態的變化催生了一些基于互聯網的新型金融功能,包括資產管理等。其實在科技向金融業滲透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風險,這些風險的核心同樣是透明度風險。就這個角度而言,業態的變化也會導致風險的變化,業態變化了,風險也變化了。
再來看看開放。隨著整個市場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人民幣的開放,未來市場的開放等變量因素會不斷加入進來。在這種情況下,風險會隨之發生轉移。如果把我剛才提過的兩個改革也納入進來,中國面臨的風險就愈發立體化了。比如說人民幣風險,盡管人民幣現在還不是完全可交易的貨幣,但在未來它要成為完全可交易的、自由流動的貨幣,甚至是國際性的、儲備性的貨幣。屆時人民幣所面臨的上下波動的風險比現在要大。
此外,還有債務違約的風險、銀行流動性風險都在增加。隨著銀行的儲蓄資源慢慢走向市場,其掌握的廉價儲蓄資源慢慢減少,這樣的情況推動了銀行的結構性變革和銀行功能的調整。銀行作為一個傳統金融中介的作用在下降,這就是所謂的去中介化。去中介化的過程意味著商業銀行傳統風險的增加。當然,還有股市的風險。因為國際化之后,對股市而言,來自外部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未來中國的金融風險是立體的。它不僅是一個靜態的風險,也不能單單依靠對傳統金融機構某項業務的監管就能有效控制風險。風險高度流動性了,高度立體化了,高度市場化了,甚至有國際的傳遞,這對我們來說,防控風險至關重要。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金融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