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世界與海南相約,海南驚艷世界。2018年4月8日至11日,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在風光秀麗的海南博鰲舉行,亞洲乃至全世界進入一年一度的“博鰲時間”。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出席論壇年會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此外,一系列新的改革開放重要舉措也在年會期間宣布。讓我們拉長時間的維度,去看看古往今來的海南。
海南經濟特區形成
海南省位于中國最南端,別稱瓊崖、瓊州,兩千多年前漢武帝在海南建立了珠崖郡、儋耳郡,標志著海南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唐代改郡為州,設崖州等22個縣、瓊州,海南簡稱“瓊”來由源于唐代瓊州。民國時期,1926年設瓊崖為行政委員會,由廣東管轄。
1950年5月1日,海南島全境解放。同年5月,海南軍政委員會成立,是海南最高地方政權機關。1951年4月22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原海南軍政委員會職權逐步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所取代。
1955年,屯昌縣水晶礦正式建礦開采,至70年代中期主要礦體開采完畢,該礦為發展中國尖端軍事工業以及補償外債作出巨大貢獻。到了1968年4月海南地區革命委員會也成立了,萬寧縣加坦水庫、東方縣天安水庫、澄邁縣加潭水庫、樂東縣大安與陳考水庫、瓊山縣嶺北水庫等工程動工興建,分別于1968、1959、1960、1964、1959、1977年竣工。
1980年1月,改稱海南行政區公署。1984年10月撤銷海南行政區公署,海南行政區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同年2月24日,鄧小平同志在北京邀請幾位中央領導同志座談時,強調要開發海南島,并堅定地說,如果能把海南島的經濟發展起來,那就是很大的勝利。1987年6月12日,鄧小平同志在接見南斯拉夫客人時明確提出:要搞一個“更大的特區”,這就是海南經濟特區。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于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于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海南行政區從廣東省劃出,獨立建省,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正式成立。從此,海南成為我國最年輕的省份和最大的經濟特區,帶著老一輩革命家的殷切囑托,帶著黨中央的深切期望,海南揚帆起航,開啟了探索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的全新之路,奏響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樂章。
海南的發展
海南建省之初,海南與深圳、珠海、廈門、汕頭等城市經濟特區有明顯的差異,屬于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農村人口多達80%,黎、苗等少數民族100多萬。統計數據顯示人均分配水平只有全國分配水平的83%,85%的商品靠內地調進,17%左右的人口未解決溫飽。中部山區甚至還沒有脫離“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很多“老海南”回憶,海南只有一個位于海口市中心的軍民兩用機場,全島通往內地的航線只有4條,年旅客吞吐量5萬人次。坑坑洼洼的島內公路上,無論從南到北,還是從東到西,坐汽車通常要跑上一天。海口沒有一個紅綠燈,缺水缺電,打電話要排一個多小時隊……”,蠟燭是海口居民家中的必需之品。直到1989年,海口市解放路亮起了全省第一個紅綠燈,開啟了海口從邊陲小城走向具有現代化氣息中心城市的歷史進程。
1992年,海南經濟特區抓住鄧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談話發表和黨的十四大召開帶來的機遇,創造了海南開發建設史上前所未有的高潮。但是,海南的改革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實現第一輪蓬勃發展后不久,即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1994年后的連續幾年,海南經濟陷入低迷期,尤其是洋浦風波、房地產泡沫、金融風險重災區……幾輪過山車似的起伏沉浮,海南沉寂了多年。慘痛教訓使海南省委、省政府認識到,急于求成下的房地產虛熱、畸形的產業“空殼化”不能長久,必須腳踏實地,依靠獨特資源、環境和區位優勢,這是特區經濟實現高起點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唯一路徑。
從1996年到2000年,海南省提出了“一省兩地”戰略,經濟逐漸擺脫低速增長狀態,實現了從恢復性增長向穩健發展的轉變,海南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生態省。海南農村開始了以“優化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為主題的文明生態村創建試驗。經過幾年努力,海南的經濟發展實現了恢復性增長向穩健發展的轉變,初步構建起具有海南特色的產業結構,一批重點工業項目相繼建成投產,處置積壓房地產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當新世紀的曙光來臨時,海南的經濟社會發展在新的起點上煥發出勃勃生機。
2001年,博鰲亞洲論壇永久落戶海南,博鰲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一躍成為舉世矚目的“外交小鎮”。海南省外事僑務辦主任王勝說,借助博鰲亞洲論壇、中非合作圓桌會議等平臺,海南已初步成為向世界展示社會主義實踐范例的窗口。2003年海南省委在“一省兩地”發展戰略基礎上,提出并實施了一系列新的經濟發展戰略;實施“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戰略,新型工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一批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崛起,拉動海南經濟發展駛上快車道,生產總值連續幾年以兩位數增長。同年1月7日我國第一條跨海鐵路粵海鐵路當日開通,海南從此結束與大陸不通火車的歷史。
2009年12月31日,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這一重大決策,使海南站上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走上了一條探索科學發展、開放發展的正確道路。在第二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曾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在小鎮博鰲提出并深刻闡釋推動構建亞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理念,從寫進黨章到載入憲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目標。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要立足生態環境、經濟特區、國際旅游島‘三大優勢,著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著力優化空間布局和經濟結構、著力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著力打造‘一帶一路戰略支點、著力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先行區,實施海洋強省戰略,實施依法治省戰略。”要以國際旅游島建設為總抓手,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路子來,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勾勒成美麗中國海南。在出席年會時,習近平發表主旨演講稱,“我們將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
2015年年會上,習近平進一步指出,“合作共贏的理念不僅適用于經濟領域,也適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廣泛領域。”海南在全國率先開展省域“多規合一”試點改革。“多規合一”的實踐探索,讓海南這個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再次站在了改革的潮頭。
2016年初,海南推進全域旅游示范省創建工作。海南全面啟動全域旅游創建工作,全面貫徹五大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為全國探索經驗、作出示范的同時,形成了旅游產業發展的合力,有效促進海南旅游轉型升級。海南省房產開發投資就達1787億元,占全省GDP的44.2%,在拉動經濟的同時也給生態保護造成不小的壓力。
2017年4月份,海南省第七次黨代會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中國海南的決定》,系統部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源頭治理和制度保障,成為指導海南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2016年和2017年12個重點產業快速發展,增加值增速超過10%,占GDP比重在73%左右,成了支撐海南經濟發展的頂梁柱。其中,旅游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旅游業質量效益不斷提升,2017年接待游客總人數674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812億元;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加速發展,“五基地一區”建設成效明顯,涌現出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特色農產品品牌;互聯網產業發展迅速,產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5%以上,騰訊、華為、微軟等一批知名企業落戶海南。
2018年4月10日上午,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在海南省博鰲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并發表題為《開放共創繁榮 創新引領未來》的主旨演講,強調各國要順應時代潮流,堅持開放共贏,勇于變革創新,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不斷邁進;中國將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繼續推出擴大開放新的重大舉措,同亞洲和世界各國一道,共創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
黨的十九大報告為謀劃新時代的改革開放指明了方向,明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在改革開放的偉大進軍中得以實現。
敢為人先先行先試——抓住改革開放是海南的關鍵一筆
海南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地理特征,有利于實行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改革開放試驗。五個經濟特區中,海南與眾不同:面積遠超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特區之和;不但有城市,還有占特區總人口80%的鄉村;經濟落后,老少邊窮;基礎差,起步晚,是一塊長期沒有開發建設的“處女地”。
改革之初,在鄧小平等領導支持下,四個經濟特區成立,這些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嘗試了一系列新的做法、形成了很多成功經驗,“殺出一條血路來”,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反過來推動全國的改革開放深入展開,在特區先行先試的基礎上,1984年開放政策進一步擴大到沿海14個城市,后來又一步步向全國縱深推進。
自改革開放以來海南率先在全國進行“小政府、大社會”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率先在全國實行由省直接管轄市、縣的行政體制;率先在全國實行交通規費“四費合一”、取消一切收費站,實現“一腳油門踩到底”;率先在全國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率先在全國統一城鄉教師工資標準。醫療健康產業穩步發展,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進展順利,成美國際醫學中心等項目相繼建成。
30年來,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委會順應改革大潮,積極運用經濟特區立法權,充分發揮“立法試驗田”作用,共制定了40多件經濟特區法規,在引領和推動海南重點領域改革、促進旅游業等特色產業發展、保護海南青山綠水、實施海洋強省戰略等方面作了大量有益嘗試,許多先行先試的立法取得了成功,為國家立法提供了經驗,走出了一條以立法促改革、以立法促開放、以立法促發展的新路子。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視察時指出:“海南作為最大的經濟特區,要更加積極主動地推動改革開放、深化改革開放;希望你們發揚經濟特區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在打造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拓展更加開放的發展局面上走在全國前列。”
海南省第七次黨代會明確指出,改革開放是經濟特區的靈魂,全省上下要重振特區意識、重揚特區精神、擦亮特區招牌,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全省上下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為總遵循,解放思想,深入討論,從更加長遠、更為宏觀的視角,深入挖掘并掃除阻礙海南發展的思想、體制機制障礙。
在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進程中,經濟特區的使命遠沒有完結。海南特區立法工作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關于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部署,積極創新立法工作機制,建立健全與國家法律體系相配套、與國際慣例相接軌、與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法規構架,為新時代海南改革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法治保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海南戰略定位和歷史使命,以實干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實施更加精準、更加配套、更加革命的舉措,建設新時代更加開放、更具活力、更為國際化的經濟特區。
30年來,海南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數十倍甚至百倍的增長。與建省前的1987年相比,2017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1.8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26.8倍,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30.3倍和24.7倍。
海南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2018年4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海南省博鰲開幕主旨演講指出,中國人民將繼續與世界同行、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堅定支持多邊主義,積極參與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無論中國發展到什么程度,我們都不會威脅誰,都不會顛覆現行國際體系,都不會謀求建立勢力范圍。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這是我國對世界的態度,但有些國家就不恪守規則、法規、擴權、濫權、不公平公正、不遵守《國際法》、《公約》,由此想到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
“南海仲裁案”是海牙常設仲裁法院臨時法庭,位于荷蘭海牙,在海牙和平宮大樓,就“南海仲裁案”聯合國和國際法院均就此作出澄清。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指出“聯合國對南海仲裁案法律和實體問題不持立場”。該仲裁庭僅由同聯合國毫無關系的常設仲裁法院提供秘書服務。“南海仲裁”不僅遭到了中國的外交強勢反擊,而且在國際上也面對無權審理的責問,最終以一場沒有結果的鬧劇尷尬收場。
20世紀70年代起,菲律賓違反《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原則,非法侵占了中國南沙群島的部分島礁,中方一向堅決反對菲方的非法侵占,鄭重重申要求菲方從中國島礁上撤走一切人員和設施。在2012年12艘中國漁船在黃巖島潟湖內例行作業,突然出現的菲律賓軍艦對漁民進行堵截和干擾。中國漁民被菲律賓軍人扒去上衣在甲板上暴曬的照片,瞬間成為中國各大媒體和網站的頭條新聞,引發全國性聲討。中國政府采取反制行動,一方面進行緊急外交交涉,另一方面派出海監和漁政船只盡快抵達黃巖島現場,雙方進行了激烈交鋒,直至2012年6月3日,菲方船只才全部撤出黃巖島潟湖。為防止菲律賓新的挑釁行為,中國船留守黃巖島附近海域,開始實施實際管控。
現在我國尚有數十個南海島礁被他國侵占,我國在南海維權任重道遠,為此,我國應一方面大力加強軍事國防建設,另外還要以海南省為前沿建設完善關鍵基礎設施建設,鞏固邊防海疆,同時增強現代海洋意識,樹立現代海洋觀;加強全方位區域合作,構建戰略依托,加強對國際海洋法的研究和運用,維護海洋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