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
說到蜀地名勝,樂山凌云寺的彌勒佛造像大概是繞不開的一處地方。眾人皆知樂山有大佛,卻不知樂山夾江縣城西的三公里處,還有一處體量巨大的唐代石窟造像群“千佛巖”。
夾江因“兩山對峙,一水中流”的自然風貌而得名,青衣江從城西北穿山而過,形成被夾之勢,千佛巖正位于這處地形的核心地帶。這里是“青衣羌國”故地,古蜀人喜著青衣,他們臨河而居的江水因此而得名。秦滅巴蜀后,“移秦民萬家實之”,來自中原地區的移民與古羌人雜處混居,散落于四川盆地沿江地帶的羌文化逐漸被馴服漢化了。東漢時期,夾江境內仍持舊俗的羌民響應西北發生叛亂,遭到了血腥鎮壓,青衣江一度被改名為“平羌江”,直到隋唐仍保留了這一稱謂,“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描述的便是眉山月影與青衣江水兩相輝映的景色。
四月正是踏春賞花的好季節,從成都驅車一個半小時即可抵達夾江縣城。穿過城西的鐵路,便來到了千佛巖景區的入口。照理說四月已是旅游旺季,這個景區卻像被人類遺忘了一般,行人寥寥無幾,停車場里鮮見外地牌照,四五個當地老人坐在門口打牌,漫不經心地收著停車費。我們交了錢,沿著江畔的青石板小路前行,穿過聚賢古街。古街如今已經不古,明清的老房子大多被拆掉了,村民新建了小洋樓,外墻仍做仿古裝飾,江畔排著一溜兒的麻將桌。年輕人也都外出了,只留下家中老弱婦孺開茶館,她們一邊搓著麻將,一般招徠些客人販賣當地新鮮產的草莓。
青衣江水質清幽,映照著群山顯得翠色朦朧,當地政府掘了一道水渠,引一汪活水下來,成為縣城居民的飲用水源。岸畔的黃桷蘭樹葉已經萌芽,三角梅爬滿藤架,開得很是鮮艷。景區內部尚在維修,門票只要五元,對比同等質量的景點算是良心價了。售票管理的工作人員無一例外為留守老人,他們氣定神閑地啜著茶,三三兩兩圍坐在亭子里閑話家常,慢悠悠撕下門票遞給我們,像是守護著自家的后花園一般。
所謂“千佛巖”,是指穿過鐵石關隘往下走,古棧道右側的一處臨江崖壁。這里保存著160余個石窟,共計2470余尊摩崖造像。夾江千佛巖的開鑿時間早于樂山大佛,始于隋朝開國,興于盛唐,綿延至明清,歷經風雨剝蝕與“文革”期間的破壞,佛頭多已損毀,其中最大的造像彌勒佛龕保存最為完好,色彩鮮活,繪著非常漂亮的鈷藍色,侍立于佛陀兩側的菩薩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衣袂飄飄。崖壁上方鐫刻著“古涇口”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出自明代吏部郎中張庭之手。“涇口”一詞,大抵是千里迢迢移徙過來的漢中秦民,將青衣江比作家鄉的涇水而思鄉情切之故吧。
沿江的這條棧道修在東漢著名的“南安平鄉明亭大道”遺址之上。漢代的古棧道如今已被替換成石板路,從關口到江腳共108個臺階,被游人與當地村民踩得光滑敞亮,分流的江水在青石板下奔走,若是一腳沒踏穩,鞋子便會從石板縫隙里滑落沖入江中。蜀道之難,在李白的詩中眾人皆有耳聞,夾江千佛巖雖無壁立千仞之險,卻是青衣江中游最細窄之處。這里自古為通往長江的咽喉,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連接點,商賈云集,往來絡繹不絕,因而與樂山大佛這種有組織性的工程不同。這里的佛龕多為民間商人或居民自發鐫刻,每窟各有不同,內容豐富多樣,也能鮮明反映出不同時代造像的典型特征。佛窟西端的盡頭便是“萬詠崖”,其中不乏文人墨客的山水吟詠佳作,也有地方官員的修筑工程日志,還可以見到嘉慶年間嚴禁開鑿而保護石窟的標語。
棧道盡頭橫設一座木橋,再往前走是由嚴帝廟改建的國內首家手工造紙博物館。橋邊有路可以上山,我們翻越山頭誤入一處農家,坐落在茶園和橘林環繞之間,院內搭著葡萄架,桃李已經結出果實,橘花開始落了。橘花香是我最愛的味道之一,買香水最喜歡法國香水小鎮格拉斯原生品牌Fragonard的版本,味道清新幽長又略略苦澀,最后以些許甜蜜收尾,像是外表冷冷清清但內心柔軟的姑娘。蜀地的花期較早,二月中旬貼梗海棠就都開了,油菜花和梨花在四月之前凋完,如今只剩下滿山頭的果子,賞花若沒有些對節氣的敏感性怕是要掃興的。
山頂有農人在采茶,我從田地里摘了幾顆豌豆,下山途中又偶遇一叢野生覆盆子,順手也摘了些。晚餐是當地小吃蛋沖豆腐腦,面粉炸的素酥肉和著鮮嫩的豆腐,勾一點芡汁,再撒上店家炒制的辣子,攪拌起來滿齒留香。
80年前,梁思成也曾駕著木筏從青衣江漂流至千佛巖,他將考察的發現寫入《中國建筑史》。時光荏苒,如今的千佛巖已不復當年輝煌,他記錄的4000余尊造像銳減一半。歷經風雨飄搖的佛陀們,在無人問津中繼續默默守護著這片綠水青山。
編輯: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