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源泉,21 世紀是一個極具挑戰和競爭的年代,如何能夠發展中學生的創新思維,開發其創新潛能,是中學生教育亟需解決的問題,沒有中學創新教育的成功,就沒有中華民族強大的創新能力,而傳統文化作為我國五千年發展的精髓,對于提升中學生創新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從我國傳統文化概念分析入手,研究了傳統文化教育對培養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具體作用,探究了當前在提升中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存在的相關問題,并針對性提出了充分發揮傳統文化教育在提升中學生創新能力作用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 培養 中學生 創新能力 作用黨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全面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我國總體的創新水平,對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中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應當全面增強其創新能力,提升其創新意識。而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打下了良好的根基。因此,對傳統文化教育對培養中學生創新能力的作用進行分析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傳統文化概念
我國傳統文化的形成是偉大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廣大人民群眾集體創造力和民族智慧的結晶。包含的內容非常廣闊,既有諸子百家,又包含民風民俗等等,涉及面非常廣,包含內容博大精深。因此,在當前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出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全面作到古為今用。
二、傳統文化教育對培養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具體作用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完善的思辨體系
西方國家所推崇的自燃科學較為看重將一個完整的實體多個要素。但我國傳統文化對于整體性較為看重,強調“天人合一”與“知行合一”,我國傳統文化相對于西方自燃科學更加注重對于事物本質之間的聯系,總體的大局觀也相對較好。特別是在當前專業分門別類較為突出的當前,若在自身的研究僅僅停留在自身的一個單獨的領域之內,其能夠取得的最終高度必然是非常有限的,因為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很多跨學科的問題不斷涌現,這種跨學科問題若仍舊采用西方的研究方式,在很多方面是不能行通的,而這個過程中從我國傳統文化的視角,對這些跨學科問題從大局的角度進行探尋,能夠更為的解決這些復雜、棘手的問題。所以,這種大局觀的培養應當從中學階段就應當開始,通過將我國傳統文化教育引入到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當中,必然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求知精神
刻苦奮斗是我國傳統文化最為鮮明的特色,同時一個人創新能力的提升并非僅僅是依靠天分,多數情況下仍舊需要后天堅持不懈的努力。所以,這個意識應當從小就應當對學生進行教育,要求教師充分借助我國傳統文化中所含的很多案例等等,將在對知識的探索過程中,應當具備的堅持不懈、努力奮斗精神傳遞給中學生,不斷提升中學生的求知欲望,這對于有效培養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其創新水平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孔子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領頭人,其非常看重“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非常強調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死學、不能生搬硬套,應當具備一種質疑的精神。孟子也曾提出,盡信書不如無書,這都是在告誡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應當有一種質疑的精神。同時,這些都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告誡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應當具備質疑的精神,對于其中遇到的問題應當大膽質疑,深入探究,理清其中的因果關系。只有學生有了懷疑的精神,才能根據自身的疑問對學習的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究,這就是所謂的懷疑是開展創造性精神的先導。在對中學生進行創造能力的培養過程中,通過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學生的質疑精神,非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意識的不斷積累,為創新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當前在提升中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存在的相關問題
(一)創新意識總體較為匱乏
一個人的行為受到其意識的決定。因此,學生所能夠取得的創新成果,所能夠提升的創新能力均與其創新意識有著非常直接的關系。如果在對中學生創新能力進行培養的過程中,學生并沒有從意識上實現創新,那么及時得到了創新的成果,那么其水平也是低層次的,同時也是不能夠持續的。從當前我國中學階段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雖然素質教育理念已經推行了多年,但是傳統的應試教育仍舊普遍存在,特別是在面對的中考壓力、高考壓力,許多中學已經在高中教育階段被訓練成了“考試機器”,他們自身知識水平高,但沒有創新才能。雖然其能夠在中學生參加奧林匹克大賽屢屢獲獎,但是對于需要有創新精神才能夠獲得的諾貝爾獎卻幾十年無緣;而一些獲得諾貝爾獎較多的國家往往從中小學開始九十分的常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茖W家是要在探索未知世界時能夠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需要常人沒有的創新能力。這也充分說明當前中等教育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但是很多教師在以成績論英雄的時代背景下,不得不給學生設定出固定的學習框架,學生面對激烈的競爭與教師和家長的期盼也不得不投入到應試考試的學習怪圈中,在面對如此大的學業壓力,很多學生對于創新并沒有具體的概念,導致學生的創新意識非常的匱乏,這給在中學階段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帶來了非常大的阻礙,這個問題是需要全社會深思的。
(二)創新思維總體較為匱乏
當前,很多中學生的創新思維處于一種普遍低水平的狀態,特別是在處理一些問題和一些新事物時,并不能進行深入的思考,多數情況下僅僅停留在表層之上,導致其總體的思路不夠清晰。對于同一類型的題目,多數情況下,很多學生往往停留下一種解題方法、一種思維模式的怪圈下,其錯誤認為,能夠將這些題目解答出來即可,并沒有將自身的思維發散,并沒有積極主動的去找尋更為有效的方法去將自身遇到的問題更為高效的解決。長期以往,很多學生在面對教師安排的任務時,會出現應付性交差的思想,本應當具備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完全泯滅。
(三)創新的主動性非常匱乏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動力源泉。但是從當前很多中學教學實際來看,很多學生興趣較為狹窄,甚至雖然其對于某件事情較為感興趣,但是自身也不愿意投入較多的精力與時間去處理。同時,學生對于某一件事情的興趣穩定性相對較差,多數情況下表現出較為突出的“三分熱度”,隨著時間推移,環境的不斷變化,學生的興趣往往出現較大的變化,更別談遇到一些難度相對較大的困難時,這種不穩定性表現的更為突出。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很多學生對于創新總體的主動性非常差,導致培養了很多“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雖然有學生有了一些創新的想法,但是在具體學習的過程中較難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此外,這個問題與當前很多家庭生活條件相對于先前有了較大的提升,導致很多中學生成為了“溫室的花朵”,當遇到了一些困難和挫折時,并沒有堅持下去的勇氣和毅力,很多半途而廢的情況也就容易出現。
(四)對于事務整體的把控能力較為缺乏
對事物整體把握的能力包括前期的觀察認知、概括,事情行進過程中的計劃性,以及在應對事物的變化時的靈活性。而當前多數中學生,對于很多事務并沒有較強的把控能力,對于很多事務也不能夠主動了解,理解力、觀察力非常匱乏,特別是在事物出現了變化時,所表現出的靈活性較差。
四、充分發揮傳統文化教育在提升中學生創新能力作用的具體對策
(一)全面強化傳統文化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
在培養中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中,傳統文化教育有著自身獨特的作用,因此,應當在中學階段全面強化傳統文化教學。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中學學校應當從舉行不同形式學習入手,逐步引導學生增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這樣不僅可有效轉變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觀念,不斷強化學生總體的思想道德水平,摒棄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以更為積極主動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面對學習,特別是隨著傳統文化對于學生影響的不斷深入,學生在自身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的收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較好的提升自身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首先學校應當設置傳統文化教學科目,這個科目的教學應當相對于傳統的課程內容有著較大的不同,其具體的教學形式較為多變,可以是教師根據自身班級情況所開展的理論教學課程,也可以是邀請相關著名的學者和專家來給學生講授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同時也可以充分使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搜索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視頻資料等播放給學生看。為了更好的提升傳統文化教育效果,要求教師在課前應當做好對應的備課工作,特別是教師可根據自身科目的教學內容,發掘出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教育點,這能夠在確保自身教學任務的有效完成的基礎之上,將傳統文化講授給學生,必然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選擇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應當全面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防止出現選擇的內容過高或者過低,這是均不利于學生開展高質量的創新能力提升的。
(二)從我國特色入手,對中學生開展創新教育
傳統文化是我國的特色,因此,應當立足我國特色,對中學生開展創新教育。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應當首先將傳統文化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特別是對傳統文化中對于增強創新能力教學有著較為重要意義的內容進行提煉,這對于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創新教育方面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其次,應當全面探尋出符合中學生創新教育的教育模式,在全面發揚和傳承傳統文化基礎之上,采用集成發展的思路來開展創新教育,這個過程中可以從具體的教學方法、可使用的教學素材、走的教學路線等方面入手,將創新方法、創新思想融入到其中,較好的增強傳統文化在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三)全面強化實踐教學
俗話說的好“實踐出真知”,而創新的過程就是對真知更為深入的探究過程。因此,在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這個過程中,應當全面強化實踐教學,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例如,《論語》中就強調“溫故而知新”,這就是我國古人對于創新的重視與理解。只有在不斷實踐、多多應用的基礎上,才能穩定、牢固地掌握基本性的知識,并以此為根本開展積極靈活的應用,這樣才能發現出一些新問題,并在解決這些新問題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創新思維的有效鍛煉。
(四)對考核的方式進行轉變
“知行合一”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實踐觀,強調知識與能力并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目前我國教育體制中以分數的高低來衡量學生,有悖于“知行合一”的宗旨。在中學教育中,更應該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中學不應再以分數為唯一標尺來衡量學生,應該采取多元的考核方式來評價學生。比如可以采取書面答卷與科研論文、產品設計、社會調查報告等相結合的方式考核學生,整體判斷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從而促進其綜合能力的提高。國家正加大招生考試改革,改變對學生的綜合評價。
(五)積極宣傳傳統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
傳統文化博大精神,只有讓學生充分領略到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魅力所在,其才能更為積極主動的與感受、去學習傳統文化。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應當從強化宣傳入手,可很對傳統文化開展辯論賽、論文寫作比賽等,不斷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這對于發揮傳統文化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過程中應當具備的作用有著非常關鍵的意義。
五、結語
綜上分析,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全面提升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在對中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其中存在的問題仍舊較為顯著,限制了中學生實際創新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新時代下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時,應當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采取針對性對策,將傳統文化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有效發揮出來,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在整個過程中的實際效用,更好提升中學生創新能力水平。
參考文獻:
[1]溫一軍,回婭冬.“三融合”式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河北北方學院法政學院為例[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5).
[2]李洪源,彭鐵光.“新”“舊”碰撞下的“冷”思考與“熱”實踐——微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2016,(05).
[3]熊風,劉子健,余奕,翟紅蕾.基于“培養理論”深入推進中國高校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大學生文化自覺[J].傳播與版權,2016,(04).
[4]丁燕,紀可妹.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實現方法與路徑研究——以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教通訊,2016,(08).
[5]陳永福,陳少平,陳桂香.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狀況調查研究——以福州大學城10所高校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
[6]楊麗萍.傳統文化教育的時代語境與推進路徑——基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解讀[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04).
[7]朱艷紅,陳一平,石艷玲.地方高校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實踐探索——以山東理工大學為例[J].管子學刊,2014,(04).
[8]王艷榮.大專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探究——以綜合實踐活動主題開發為例[J].兒童發展研究,2014,(04).
(作者簡介:熊明平,本科,高級教師,樂山市沙灣綏山中學,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與創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