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超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旗幟鮮明地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質上就是堅持以“五大目標”建設理念來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發展目標來推進“現代化強國”的總體工程建設。這一論斷深刻地闡明了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指明了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崛起的根本方向,為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勾勒出一幅前景光明的宏偉藍圖。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報告中明確概括了“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把“和諧”與“富強民主文明”一起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論述“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一步完善并最終形成了以“五大目標”為建設理念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模式。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中國共產黨人 執政68年以來,始終把思想建設和理論建設置于全黨工作的核心地位,不斷推動全黨思想創新和理論創新,相繼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創造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持久活力的思想理論。確立“五大目標”是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念的又一次創新和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歸納和總結,更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理論探索和道路實踐。從最初的“三大目標”建設理念發展到今天的“五大目標”建設理念,從十三大報告提出的“富強民主文明”演進到十九大報告論述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這一發展不僅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的內涵豐富和理論飛躍,同時也推動了中國共產黨人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念創新和經驗總結。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相繼進行了多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探索。從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提出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到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提出“三步走戰略”,再到以習近平為核心的共產黨人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歷史的軸線鐫刻了一代代共產黨人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和艱難探索。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唯有順應實踐進步、推動實踐發展、符合實踐要求的理論認識才是科學的、正確的、有效的。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發展滯后、國民生活困難,“解決溫飽問題”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頭等重任;改革開發以來,市場經濟得以發展、社會活力顯著增強,“經濟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中心”;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社會生產活力得以進一步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獲得極大改善,國民生活總體狀況邁入新的階段。面對世情、黨情、國情和民情出現的一系列新變化和新發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共產黨人審時度勢、勇于變革,積極響應實踐發展要求,極富創造性地提出了“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而進一步形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五大目標”建設理念,完善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觀理論框架,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歷史的長河里中華民族是一個燦爛輝煌、熠熠生輝的民族。從近代倍受列強欺辱到最終實現民族獨立,從“東亞病夫”到“東方醒獅”,重回歷史巔峰、實現民族振興是億萬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和奮斗理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共產黨人順應歷史潮流、響應人民呼聲,相繼提出了“中國夢”理念,作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規劃了一系列戰略部署。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也更有信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進中國夢的順利實現,離不開有力的理論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精準描繪了新時代背景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發展要求和量化標準,全面勾勒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五大目標”建設理念。“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理念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題中之義,更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要求和發展模式,為推進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方向性的理論指引,為推進中華民族復興大業提供了根本性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