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縣采取“三分六步”的舉措,對全縣各領域黨員實行積分制管理,即要求每名黨員以一年為一個積分周期,實行百分制。積分分為日常管理積分、民主評議積分和發揮先鋒作用積分三大項。日常管理積分又包括基本分、激勵分和懲戒分三個部分。民主評議積分是每年對黨員進行民主評議時的得分,先鋒作用積分是指黨員在服務轉型發展、承擔急難險重任務中成效顯著所得分值。積分制管理分為“調研摸排、細化賦分、每月記分、季度公示、匯總審定、反饋整改”六個步驟,建立管理臺賬,細化積分細則,每月對黨員的積分進行一次登記,每季度進行一次公示,每年匯總審定一次。對于積分較高的,作為先進典型大力宣傳培樹,對于積分較低的由黨(工)委成立專題整改班,進行重點幫教。連續兩年積分排名末位的,按照不合格黨員對待,進行妥善處置。對于年老體弱不能經常參加黨組織活動的黨員,經個人書面申請、基層黨組織批準和黨(工)委備案后,可以不列入積分制管理范圍。
(韓江鵬)
浮山縣制定出臺《關于對脫貧攻堅干部隊伍進行識別調整的工作方案》,重點對包村干部、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幫扶責任人‘四支隊伍",開展考察識別工作,選優配強脫貧攻堅干部隊伍。
《方案》強化問題導向,聚焦部分幫扶干部存在的履職不到位、結對幫扶走過場、村情戶情及政策不熟等突出問題,細化了7大類21項具體問題,重點圍繞是否不擔當不作為、是否引起群眾上訪、是否受到組織通報批評、是否在鄉村身兼多職、是否不能正常履職等內容,制定“負面清單”和“整改清單”,為科學管理、精準考察幫扶干部提供了依據。
堅持從嚴從實考評的標準,全面掌握脫貧攻堅幫扶干部工作表現。同時,對照《方案》列出的“負面清單”,逐一“過篩考察”,對工作實績不突出的幫扶干部,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對工作實績差的幫扶干部,進行通報批評,及時調整。
本著選優配強的原則,考察識別組深入全縣各單位,結合近年度考核結果,圍繞政治立場堅定、工作作風扎實、群眾工作能力強等5個方面的條件要求,進行綜合分析研判,擇優推薦輪換調整人員,確保脫貧攻堅一線干部數量充足、政治素質過硬、工作能力突出。
(王志堅 石菲菲)
為有效擴大黨建工作覆蓋面,提高黨建工作牽引力,永和縣積極打造“指尖上的黨建”。縣委組織部率先建立“永和組工”微信群,即時發布會議通知、部署工作、傳達精神,各基層黨組織相繼建立了集學習、宣傳、管理于一體的“鄉鎮黨建工作群”,“第一書記管理群”、“黨員之家”等微信群,實現了“網絡黨建”全覆蓋。
推出“永和組工”智能App,結合落實“主題黨日”“三會一課”、規范記實“三薄一冊一臺賬”,增設黨建管理平臺,基層黨務工作者定期上傳工作情況,確保黨內政治生活嚴肅、規范、經常。同時,縣鄉村“三級群”實時開展業務培訓,進行互動交流。
指定專人運營“永和黨建”公眾號,定期下發黨建“微通知”、推送黨建“微知識”、分享黨建“微新聞”,確保黨的方針路線政策和上級的決策部署得到貫徹執行。組建輿情小組,讓“朋友圈”成為傳播黨的聲音、傳遞正能量、把握話語權的重要平臺。基層黨支部書記群內開講“微黨課”,黨員積極發表體會和感言,并向黨組織提出意見建議,激發全體黨員“比學趕超”。
(永 組)
平陸縣洪池鄉耙耱村是一個坐落在中條山之腹的貧困小山村,人口不足300人。為了進一步提升黨員的黨性覺悟,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該村黨支部開展了“走出來、雙教育”主題活動。耙耱村10余名黨員先后來到該縣常樂鎮張溝村六十一個階級兄弟紀念館和紅鯉魚電影院,依次開展了紅色教育和愛國教育。在六十一個階級兄弟紀念館,黨員們在一幅幅展板前閱讀了當年“一方有難 八方支援”的感人故事,領悟了黨員干部“一切為了人民”的思想內涵,并重溫入黨誓詞;同時,接受了“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為主題的黨課教育,黨員們一致表示要自覺傳承和踐行紅色精神,切實肩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主動作為,思謀發展,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紅鯉魚電影院,觀看了愛國影片《紅海行動》,了解到國家的安全來之不易,進一步增強了愛國情懷。
(王會亮)
隰縣把脫貧攻堅列入各級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任務清單,形成黨委抓、書記抓、部門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基層黨建工作格局。把脫貧攻堅工作情況作為黨員述職考核的重要內容,使脫貧攻堅成為黨員的“硬規矩”。設立黨建圖書館和黨建圖書架,為全縣廣大黨員干部搭建學習平臺,提升理論水平。同時利用遠程教育平臺、“三會一課”、黨日活動等開展日常學習教育,讓黨員樹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與斗志。開展黨員聯戶,組織每名黨員聯系1個網格10-15戶農戶,每人至少結對幫扶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揮政策法規宣傳員、社情信息收集員、脫貧攻堅指導員、矛盾糾紛調解員、環境衛生監督員、安全穩定管理員、文明新風示范員、急難險重突擊員“八大員”作用,為推動科學發展、帶領農民致富、密切聯系群眾、維護農村穩定搞好服務。推行推廣“互聯網+黨建”工作模式,開發“智慧黨建”軟件,建立大數據平臺,實現黨建工作線上、線下并行,實現“計算機+無線網+遠程教育站點IPTV模式+黨員先鋒號”全覆蓋,發揮好黨建微視平臺巡查監督作用,推進黨建工作規范化、信息化、靈活化、公開化。
(劉 磊)
昔陽縣聚力實施“三項舉措”,力促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目標。制定了《關于在全縣農村開展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和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培訓的實施方案》,緊抓縣鄉兩級黨校,圍繞十九大精神解讀、鄉村振興戰略、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等內容,積極開展農村“領頭雁”培訓,成效明顯。
進一步規范“主題黨日”活動,嚴格執行“三會一課”制度等基本政治生活制度;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讓黨員群眾知情權、參與權得到充分發揮,推動村黨組織引領發展規范化、標準化;積極推動“支部+農戶+合作社”等發展模式,切實將基層黨組織組織優勢轉化為農村發展優勢。
出臺《中共昔陽縣委關于進一步改善鄉鎮機關工作生活條件的意見》,按照“五要”、“五有”、“五規范”標準,開展鄉鎮機關條件改善工作,激發基層干部干事活力。開展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工作,倒切32個村黨組織為后進支部,堅持“把脈問診”、“一村一策”,確保整頓效果。以“百村示范”黨建創新工程示范村為標桿,充分發揮示范村的示范輻射作用,全面鋪開農村黨組織提檔升級工作,打造一批經濟強村、傳統古村、美麗鄉村、文化新村等 “黨建+”示范村群,切實做好黨建提升、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