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玲
諸多資料表明,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多年來呈持續下降趨勢:肺活量、速度、力量等體能素質持續下降,肥胖學生增加,“豆芽”數量有所增加,學生近視率居高不下[1]。據新聞媒體報道[2],部分高校已取消3000米、5000米等體育賽事,發現大學生體質存在一定的問題。身體是革命的資本,沒有強健的身體也就無從談起其他事宜。所以,提高體質至關重要,特別是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大學階段是青少年學生加強健康意識和培養智力體能的關鍵,也是接受系統的體育教育的高級階段。本研究通過對我院學生體育鍛煉狀況、飲食習慣、影響因素、存在問題等進行調查與研究,提出相應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健身對策,促進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從而提高教學和訓練質量,為學校、家庭等相關部門正確引導大學生健康觀念、學校課程改革和場地設施建設提供理論和數據參考。
以南京體育學院奧林匹克學院(下簡稱“奧院”) “運動康復與健康”、“新聞學”、“社會體育”、“英語”、“數字媒體藝術”、“表演(影視藝術)”、“運動人體科學”、“體育經濟管理”8個專業的大一、大二、大三3個年級學生的體質為研究對象。
2.2.1 文獻資料法
廣泛查閱相關專著、論文、政府文件等資料,盡可能地收集國內外關于大學生體育鍛煉、體質研究等方面的文獻,然后進行整理、總結和歸納,為論文設計、調研和撰寫奠定基礎。
2.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目的和任務,設計學生調查問卷和專家調查問卷,并請相關專家對問卷的內容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抽樣的方法,采取先分層再隨機的方法,按8個專業,每個專業從大一、大二、大三3個年級隨機抽取男女學生各10名,共480名學生,并向專家發放問卷60份問卷,共發放問卷54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7%。
2.2.3 訪談法
根據研究任務的需要,就學生的體育鍛煉情況和影響體質要素,對相關專業的學生、體育教師、家長和專家進行訪談。
2.2.4 實地考察法
到學校操場和體育館等去實地考察學生的體育鍛煉情況。
2.2.5 數理統計法
使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統計和分析。
3.1.1 對自己健康狀況的認識
通過調查發現,我校學生正常視力占比只有16.45%;14.29%的學生近視200度以下;近視 200-400度的學生有41.77%;近視400度以上的學生有27.49%。
而對學生健康狀況的調查顯示,53.03%的學生覺得自己的健康狀況一般,33.33%覺得良好,11.26%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較差,還有2.38%的學生表示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不太清楚。
3.1.2 對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
在對體育鍛煉在現階段的重要程度的調查結果中顯示:46.97%的學生覺得一般重要,41.99%的學生認為體育鍛煉對現階段的自己非常重要,而6.28%的學生覺得無所謂,4.76%的學生直接認為不重要。
3.1.3 影響體育鍛煉的因素
42.21%認為學習是影響鍛煉的主要因素;其他影響鍛煉的因素有上網、工作、談戀愛、逛街等,其中上網是影響鍛煉的第二大因素,占比29%。
3.1.4 對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和對許多省市提出的“體質測試不達標不能畢業”政策的看法
從表1對大學生體質下降原因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有71%的學生認為是網絡的普及,眾所周知的“手機癌”已經席卷世界各地并且已“病入膏肓”;63.2%的學生認為是自身鍛煉意識減弱所致;45.67%的學生認為是交通工具的改進,大家普遍是“出門滴滴,進門沙發”,體力活動太少;還有44.16%的學生認為是學習壓力大,課程安排緊,沒有時間鍛煉。

表1 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
而對于許多省市提出的 “體質測試不達標不能畢業”的政策,47.84%的學生認為不應該這樣統一衡量,每個人體質不同,應因人而異;47.19%的學生認為應該這么做,有利于提高大學生體質;還有4.98%的學生認為學習是第一位的,其他的不重要;
3.1.5 是否掌握一些鍛煉技巧和知識
71%的學生表示自己掌握一些鍛煉的技巧和知識,14.07%的學生掌握了很多鍛煉技巧和知識,而14.94%的學生表示自己沒有鍛煉技巧和知識。學生在中學階段,升學壓力非常大,體育老師教授運動技能時學生卻沒心思去練習,沒有掌握運動技能就不愿意運動,而缺乏運動影響體質健康,一直惡性循環延續到大學階段[3]。
調查結果表明:我校絕大多數學生對體育鍛煉促進健康的積極作用是知道并且認可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又缺乏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和動機。數據顯示,63.2%的學生認為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是因為自身鍛煉意識減弱,53.68 %的學生沒有自己的體育鍛煉計劃,只有46.32%的學生有鍛煉計劃,但還不確定是否會將計劃付諸于實施。對學校舉辦的體育賽事,只有36.58%的學生會積極報名,參加訓練;4.33%的學生是為了獎勵才參加;59.09%一般不參加。這可能是因為,學生長期以來在“唯成績論”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習負擔重,壓力大,形成“重智育、輕體育”的思維定式,不是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改變的。再加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國民普遍缺乏運動、“臥式生活”、交通便利、電子設備和網絡科技的發展和普及,造成大多數學生沒有建立起正確的健康理念和健身習慣,大部分人認為不生病就好,不需要花那么多的時間、精力甚至是財力去參加體育鍛煉。
調查結果顯示,不規律的飲食和作息習慣、吸煙、飲酒、長時間網游等影響我校學生體質的重要方面。除了自身不良習慣的影響外,現代科技的發展帶給我們生活便利的同時,也使得我們運動越來越少,如乘電梯取代爬樓梯、汽車取代步行、網上購物取代逛商場等,這些都使得健康和我們漸行漸遠[4]。
3.2.1 不良的飲食習慣
從一周吃早餐的天數看,43.51%的學生能夠堅持每天吃早餐;25.11%的學生一周吃早餐的天數在4天及4天以下,剩下的學生一周吃早餐的天數都在5-6天左右。
在飲食注重方面,有20.78%的學生注重味道,認為味道好就行;73.81%的學生兼具營養和味道,而只有5.41%的學生注重營養價值。
在針對飲食結構是否合理的調查中發現,65.37%的學生認為自己的飲食結構還好;26.62%的學生認為自己飲食結構攝取不合理,比較單一 ;只有8.01% 的學生認為自己的飲食結構非常合理。
3.2.2 吸煙、飲酒和睡眠等影響因素
對于吸煙的習慣調查,86.15%的學生不吸煙;6.49%曾經吸過,但現在戒掉了;只有7.36%的學生有吸煙的習慣。
數據顯示,83.33%的學生很少/幾乎不喝酒; 16.02%的學生有時會喝酒;只有0.65%的學生經常會喝酒。 對于飲酒頻率,5.41%的學生會自己一人喝酒;94.59%在朋友等應酬性場合喝酒。
對學生每晚睡眠時數的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的睡眠情況還不錯。每晚睡眠6小時以下的學生只有1.95%;10小時及以上學生只有1.3%;其余的學生每晚睡眠都能在6-10小時之間。
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不會主動進行體育鍛煉更不用說長期堅持體育鍛煉,有部分學生會在體質測試或運動會前幾周進行短時間的體育鍛煉,主要目的是想順利通過體質測試或贏得比賽,而并非出于健身的目的;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中大學二年級的學生最多,三年級和一年級的學生要少一些。可能主要是與大二的學生有公共體育課,學業負擔不大,有足夠的時間參加體育活動有關。
本次調查從鍛煉的頻率和平均每次鍛煉的時間來看,只有15.8%的學生可以堅持每天鍛煉;37.66%的學生可以鍛煉3-5次/周;41.56%的學生是偶爾想起來才會去鍛煉;而有4.98%的學生直接沒有鍛煉習慣。平均每次鍛煉的時間在30分鐘以上的學生占48.7%;平均每次鍛煉的時間在15-30分鐘的學生有34.85%; 16.45%的學生平均每次鍛煉的時間在15分鐘以下。對是否會有效利用寒暑假時間鍛煉的調查數據顯示,只有13.64%的學生會有效利用寒暑假時間每天堅持鍛煉;63.2%的學生雖不每天鍛煉,但可以保證一定量的鍛煉;有23.16%的學生寧可在家看電視、上網也不出去鍛煉。而對于課余或閑暇時間的調查顯示,60.17%的學生在課余或閑暇時間上網,30.95%學生睡覺,30.09%的學生會看書,16.45%的學生做兼職,15.58%的學生會逛街。這些數據表明,學生嚴重
缺乏鍛煉意識。在學生看來,學習是主要的,其次就是上網。所以,當下對學生而言,加強自我鍛煉意識十分迫切。
本研究結果表明,我校學生體質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對體育鍛煉和健康方面思想認識存在一定的問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如不規律的飲食和作息習慣、長時間網絡游戲等“靜態化”的生活;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場地器材設施匱乏;課外體育鍛煉嚴重不足等。此結果與賴小玉等人的研究結果[5]一致。針對這些原因,提出以下幾個建議:
首先,社會各界要加大體育宣傳力度。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切實把體育法律法規落實到學校、家庭和社會各大環境中去。其次,要加強學生家長的體育健身意識,充分發揮家庭成員間的影響力。再次,要提高學生對體質健康內涵及其重要意義的認識,增強學生對提高體質健康水平的緊迫感。學校引導、家長表率和學生主動,多管齊下,通過理論教育并結合鍛煉實踐,加強學生對體育健身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的培養和學習,糾正學生長久以來在傳統的應試教育體制下形成的“重學習、輕鍛煉”思想認識偏差,形成體育鍛煉有利于學習、健康的身體是學習的前提和保障的現代體育價值觀。
生活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良好的飲食、作息直接關系到學生的體質健康。從學校領導、教師、輔導員、班級導師到學生個人,方方面面聯合起來,建立和完善相關學生管理規定,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
在當下“雙創”思想的引領下,各大高校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體育教學改革也迫在眉睫。體育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靈活運用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對體育教學內容進行加工排版,讓課程變得有趣、生動、活潑和充滿歡樂,激發學生學習和運動的熱情。在學習體育健身理論和技能操作的同時,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終身體育的意識,養成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此外,還要對學生課余體育鍛煉進行積極有效的干預,引導學生參與集體運動項目,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鍛煉氛圍和鍛煉習慣的養成;同時還應該重視和加強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學生鍛煉行為的堅持性。
學校要撥出一部分專款用于體育場地器材建設,因為這是必須的硬件條件。另外,校方可以通過舉辦綜合型的“體育節”、“體育周”、“運動會”等體育賽事活動,加大獎勵力度,包括以獲獎證書獲得“非課程學分”的途徑,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并多多鼓勵校學生社團、院系和班級組織開展多樣化的體育比賽和體育活動,提供更多的體育鍛煉機會,進而提高學生身體素質。
[1] 陳玉忠.關于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的若干社會學思考[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6):83-90.
[2] 任克非,蓋源源.部分高校取消長跑惹爭議專家:1500米跑就夠了[N].成都商報,2012.11.22.
[3] 秦中梅.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與對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2(34): 178-180.
[4] 華厚杰.大學生體質測試的分析與探討[J].教育探索,2008,(1): 76-77.
[5] 賴小玉,劉海金,劉尚禮.我國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抑制措施[J].體育學刊,2007,14(5):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