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喜燕
據估算,15家商業規模的煤液化工廠的總產量將可以替代中國2020年石油進口量的15%。全國已有9個煤制油項目投產,這9個項目共計投資1194.20億元,產能將達到715萬t/a。
煤制油企業擁有自己的特點。優勢明顯:一、一般依靠煤炭企業集團,擁有原料煤供應充足、坑口低價的優勢,并享受到集團資金池的支持;二、技術先進,能源獲取率較高,噸產品耗水6噸左右,并且水重復利用率高達98%以上;三、廢水近零排放,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能得到很好的處理,集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利于捕集和利用。但是劣勢也很顯著,煤制油企業成本高是不爭的事實,有資料顯示,每噸投資成本是煉油產業的5倍至6倍。總成本中原料煤約占22%,48%左右都是固定資產等折舊攤銷費用,以及8%的財務費用、管理費用等期間費用,而消費稅約占比22%,稅負比重影響較大。
目前,成品油消費稅是基于石油煉化企業油品制定的,征收范圍主要包括汽油、柴油、石腦油、溶劑油、航空煤油、潤滑油、燃料油等7個子目。其主要考慮我國“貧油”的資源特點,以抑制石油過度消費,促進環境治理、節能減排和能源替代。
從量定額征收政策下,成品油根據油品品種不同,適用不同的稅率。稅款的征收標準與油品賦含的技術、成本、價格等因素無關。
LA集團180項目作為煤制油技術的典型代表,將下組高硫煤轉化為燃料油替代石油,盤活了多年棄置的下組劣質高硫煤資源,以煤為基,采用間接液化法,生產出了柴油、石腦油、潤滑油基礎油等五大類、27種產品、180個牌號的高端一級化學品、高端油料和高端特種材料,實現了煤炭資源價值的最大化和環境效益最優化的有機結合。
根據利潤組成情況(表1),項目運行期間預計年均營業收入44.79億元,營業總成本55.43億元,營業利潤-10.64億元,該項目處于虧損狀態。
目前測算來看,根據現行的消費稅征收政策,LA集團煤制油項目年度繳納消費稅稅額達12.42億元,平均消費稅稅收負擔達到27.73%。國際油品價格逐漸降低,煤制油沒有自主定價權,比照石油價格,企業負擔的稅款將更加嚴重。
煤制油利潤組成(表1)

假設消費稅通過政策或者籌劃可以減免,或者得到相應扶持,馬上可以扭轉虧損,甚至實現盈利。
1.根據煤制油品種特性,從生產環節上進行分割,轉移稅負。成品油在生產、委托加工、進口環節征稅。煤制油的生產工藝反映在原料投放、生產、分裝、銷售等各個環節。如果將現有項目分拆為基礎油品生產、成品油分裝銷售環節兩個子公司,是否可以轉移消費稅款,減輕主體生產企業負擔呢?
以潤滑油為例,以基礎油為基礎生產,基礎油比重按90%測算,12.57萬噸基礎油,可生產13.97萬噸潤滑油,兩者均為應稅消費品。
潤滑油生產分拆表(表2)

?分拆對比 基礎油 比重 潤滑油 應納稅額 稅率12.57 90% 13.97 萬元 元/噸分拆前 A公司 不征 - 27222.50 272220.50 1948.64分拆后 A公司 24494.4 - - 24494.40 1948.64 B公司 24494.4 90% 27222.50 2728.10 1948.64
從表2中看出,原A公司經過分拆,總體消費稅沒有變化,但是分拆后,主體生產A公司的消費稅轉移到了以包裝銷售為主的B公司,并且可通過對關聯B公司提高一定幅度的基礎油售價,來抵消消費稅的負擔。
因此應根據產品種類不同、生產工藝不同,進行業務鏈條的分拆,以減輕主體研發生產企業的消費稅負擔。
2.根據產品稅率不同,分別核算,分別計征。煤制油品種繁多,不同油品的稅率不同,對于應稅產品,生產、銷售、庫存、財務等應詳細核算,提供準確的計量依據,否則按照稅法的要求,將從高計征。
3.根據產品是否應稅,分別核算。生產過程中一噸原料煤可分解出數十種產品,有應稅產品、非應稅產品,也包含作為燃料、動力及原料消耗的自用部分產品。加強銷量、品種核算,避免混合計量導致增加計稅基礎。作為自用的也要單獨核算,可享受免稅政策。
4.根據現有開票政策,利用稅控系統調整庫存。現有政策規定,成品油必須通過成品油模塊開具,有庫存才能對外開票,并根據庫存出入情況進行消費稅的征收管理。特別是使用應稅油品連續生產應稅成品油過程中,無論是自產還是外購,均應通過稅控開票模塊,以作為后續生產的稅款扣除的依據。
5.做好產供銷計劃,實現稅款最小化。無論是控制消費稅,還是控制利潤,都應該合理安排上下游鏈條,以銷定產,以產定供,全面控制主要成本。特別是外購應稅成品油連續加工的企業,取得最大的消費稅扣除額,以實現稅款繳納最小化。
1.煤制油技術作為清潔能源、安全能源的重要項目,應該給予更多的財稅政策支持,特別是消費稅體系也應該得到進一步的改革,增加新的征退等優惠政策,以適應新的替代資源。
2.建立符合價值規律的收入成本模式。煤制油與石油原油的價值形成基礎不同,應該建立新的價值體系和效益補貼方式,體現新能源的技術價值、環保價值、社會價值,以鼓勵人們使用更清潔的替代能源。
3.建立優質生產鏈條。煤制油企業應該建立更加優化的產業鏈條,利用大型煤炭企業的資金優勢、成本優勢來攤薄消費稅的負擔。
4.繼續加大技術投入,提高出油率,提升油品質量。充分挖掘劣質煤、貧瘦煤的價值,加大技術研發,在有限的資源內,出更優質的油。
[1]寧洋,閆強,周鳳英.煤制油稅費對產業發展影響分析.中國礦業,2017年07期.
[2]楊崳鈞.內蒙古寶平灣煤制油集團稅收籌劃研究,湖南大學,2016.
[3]王凱,白彥鋒,張靜.我國成品油消費稅改革中的難點問題研究.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