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古軍
高校科研領域一直是風險防范的重點領域。近日有報道稱某高校通過虛假合同將一項同位素分離技術轉讓給一家公司,公司投入上億元巨資后才發現,該校科研團隊涉嫌學術造假,技術成果不具備產業化條件。事件的關鍵點是科研團隊采取欺詐手段把經過專家論證技術不成熟、不具備成果產業化的項目與公司簽訂合同騙取資金,隨后向政府申請資金時稱“本項目中試已在該校完成,現在進行產業化試驗、產品應用及下游產品研發”。該團隊以虛假技術雙向套取公司與政府資金,謀取私利。盡管事件尚未得到澄清,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高校合同管理領域中存在漏洞,需要引起高校管理層的足夠警戒。
近年高校發展規模逐年擴大,無論是從師資、學生人數還是從經費投入、科研合作、對外交流等都獲得了快速擴張,高校與企業、社會機構、政府部門等合作日益頻繁和復雜,橫向、縱向科研項目不僅來源廣泛而且內容多樣化。但是高校的監管手段、管理水平卻未必能及時跟上高校快速發展的步伐,從而為高校和學校法人埋下重大隱患。筆者通過統計教育部近十年高校科研投入,繪制得到下表。

數據來源:教育部網站
通過以上圖表我們能清晰地看到,近年來全國高校科研項目無論是從項目數、人員投入還是經費投入上,都是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而經費的投入十年之間增長三倍之多,大部分經費都是通過對外合作、合同、協議等方式支出,這就導致學校與社會、企業、機構的合作日益頻繁與復雜。尤其是當前高校提倡行政管理部門服務和服從于教學、科研一線部門,行政管理部門弱化管理職能甚至缺少必要的監管職責,導致二級院系、科研單位缺少必要的實質性監督管理,留下制度性漏洞。這種高額經費投入和弱化監督管理并存狀況勢必給學校和法人帶來了復雜的風險隱患,學校和法人如同坐在“火山”口上,一旦潛在問題和矛盾集中爆發將會導致學校發展受阻、學校聲譽受損、學校法人受責的局面。因此,這種快速擴張的發展趨勢必然要求高校提高監管力度、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才能保障學校權益不受損失,科研經費投入與學校發展呈現良性循環增長模式。
(一)內部監控風險。科研造假事件追根溯源是學校內部管理出現監控漏洞,學校二級院系科研團隊通過虛假手段獲得了校內科研管理部門的審批,同時科研管理部門、合同管理部門沒有進行實質性審核,從而取得了合同專用章和校長簽章,使得合同具備法律效力。科研團隊成功套取企業與國家的資金,為小團體謀取私利,但是為學校帶來巨大風險隱患。所以問題的關鍵是學校監管部門是否履行實質性審核、缺少歸口職能部門或者沒有履行必要程序對合同的技術、法律風險等進行實質性審核,從而為學校埋下隱患。這種內部監控風險要做到早識別、早防范、早管理,切莫抱著僥幸心理。這種虛假、詐騙手段會在監管失控、失效的狀態下逐漸擴大,最終必然導致聚集性爆發,一旦風險發生,受損的必然是學校聲譽受損、經濟賠償、發展延誤。
(二)合同管理風險。合同、協議作為科研項目的重要載體,隨著高校科研經費逐年增加,合同協議種類會越來越多,內容上也會呈現多學科、跨領域等特點。這就要求高校設立合同歸口管理部門,或者是明確相關部門監管職責,履行必要的程序,進行合同技術、法律、經濟等層面審核。目前高校合同管理部門關注重點更多是“購買”合同,學校支付資金購買商品、服務和技術等,以保障學校資金和利益不受損失。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銷售”合同,學校提供技術、服務、產品等獲得外部資金的合同,其中較大比例屬于橫向科研項目,主要通過承接企業、社會科技項目、開展科研協作、轉讓科技成果、進行科技咨詢所取得的收入和其他科研收入,這種橫向科研收入成為學校重要的資金來源之一。與縱向科研經費相比,橫向科研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相對薄弱,學校更多是持歡迎、保護、鼓勵態度,所以在監管上處于薄弱地位。事實上這種“銷售”合同會給學校帶來更大風險,由于在這種合同中,學校處于乙方被動地位提供技術、服務等,一旦沒有滿足甲方需求或者合同要求,學校就要面臨法律訴訟風險。而在“購買”合同中學校處于甲方地位,支付資金購買服務和技術等,學校處于主動地位,即使發生法律糾紛也是學校去訴訟對方單位。因此,這種合同管理職能部門功能缺失或者管理關注重點偏頗、疏忽,同樣會導致學校陷入法律訴訟風險,不可避免給學校法人帶來隱患。
(三)職責不清風險。學校內部管理層級多、管理部門多,如果職責劃分不清晰,雖然有多頭管理,但是各自都沒有發揮職能,形成必要的內控牽制局面,同樣給學校帶來風險。關于科研管理所涉及的部門包含科研項目承擔小組、所在院系、科研管理部門、合同管理部門、財務部門、資產管理部門等等,雖然有多個部門從不同角度對科研進行管理,但是如果各自職責劃分不清或者沒有盡職履責,那么學校監管就會受到削弱。目前高校一種做法是,科研項目是項目負責人負責制。還有一種認識是二級院系部門簽字蓋章了,或者科研主管部門蓋章了,那么在整個科研管理鏈條上的后續部門都默認該項目不存在問題,一路“綠燈”放行。因為即使出現問題也是第一個蓋章的挨“板子”。但事實上學校一旦對外出現法律糾紛,學校作為法律責任主體,承擔相應后果。而無論是項目負責人或者是管理部門都沒有能力去承擔這種后果,尤其是近年來學校發展快速,對外合作種類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學校決策層無暇顧及,管理層無心負責,極易導致個別人和團隊為謀取私利而陷學校于不利的風險發生。所以對于高校內部科研管理權力劃分不清晰、職責制定不明確,在治理結構上就為高校科研管理埋下隱患。
(四)監管理念風險。學校管理層與院系之間是個矛盾共同體,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弱化任何一方都會給學校發展帶來隱患,強調教學科研部門發展,弱化管理層職能,雖然能促進學校大發展,但是會導致學校處于弱化監管甚至失控的境地。強化管理層職能,勢必會限制院系等教學科研發展,學校處于萎縮的局面。因此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才能讓學校穩健前進,既能促進學校教學科研事業的進步,又能保障學校和法人利益不受損失。所以學校在監管理念上要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推動學校均衡發展。但是當前高校過分強調內部行政管理部門服務功能,弱化、淡化管理和監督職能,極易造成部分人和團體謀取私利而損害學校和法人利益的高概率風險。一旦風險變成損失,學校法人將會承擔無法推卸的責任。雖然誰簽字誰負責,這是相對于一個組織內部便于明確責任。但是高校作為一個獨立法人對外開展業務,一旦出現法律糾紛,學校法人將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學校決策層在監管理念上如果認識不到位,勢必導致管理層面的不均衡發展,不僅為學校種下隱患,更為自己增加風險。
(一)轉變治理觀念、強調均衡發展。管理部門與教學科研部門是高校發展的兩條“腿”,兩者相互配合、互相牽制才能保證學校跑步前進。因此過分強調管理部門的服務職能而弱化、淡化管理監督職能,必然會造成學校“跛行”前進,短期內學校會獲得一定發展,長期看會導致各種管理漏洞的出現和潛在問題的積累,給學校帶來種種隱患,給校內不法分子鋪設“溫床”。因此學校在治理理念上要做到均衡發展,各方兼顧,這也是解決科研管理的理念基礎。
(二)完善組織結構、明晰部門職責。高校作為一個獨立法人,對外是一個整體,法人代表學校和內部機構、個人等承擔各種責任;對內是一個“集團”組織,不僅有自己的“業務”部門,如教務、科研等部門,還有自己“管理”部門,如科技、資產、財務、合同等。規模發展日益壯大的學校相當于一個集團企業,這就要求高校內部建立完善的組織結構,明確各部門職責,各機構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又能相互牽制,確保整個“集團”能夠穩步發展。針對科研合同種類多、內容專業等特點要建立專家委員會或者引用外部專家評估,建立必要審核機制,對合同履行實質性審核。
(三)合同歸口管理、強化監管職責。合同既是科研項目的重要體現,也是學校對外合作交流的重要關口,是學校風險管理的重要一環。如果學校對合同實行分散式、松散式管理,極有可能導致合同管理不規范、合同監管不到位。因此,學校要加強合同歸口管理,切實起到監管職責,而不是僅僅起到事后備案、數據統計的職能,要采取多種手段、技術方法在合同簽訂、履行、變更、終止、違約、結束、成果分享等各環節加強實質性審核,為學校發展保駕護航。
總之,高校作為國家科技事業發展重要基礎,承擔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使命,如果高校普遍在內部科研合同管理出現治理理念、治理結構、監督管理上的缺失,勢必導致國家科技事業發展受阻,國家通過科技創新助力經濟發展的初衷難以實現。因此高校要及時轉變觀念、加強管理、防范風險,切實做好科研管理的監管工作,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