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東,王玲玲,宋紅麗
(1.臨沂市園林科學研究院 山東 臨沂 276000;2.山東省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育重點實驗室,臨沂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5)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立交橋作為快速交通的重要載體,在城市交通中發揮著顯著作用,為進一步擴展城市綠化空間,增加城市綠量,國內各個城市在推進地面綠化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立交橋垂直綠化,取得了一些成績[1,2]。立交橋綠化不僅可以美化環境,綠化城市,還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態價值,是今后我國城市綠化工作的一個重要方向,發展立交橋的綠化對提升城市形象有其特殊意義[3]。
臨沂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江北水城,城區段河流眾多,八河穿城,跨河大橋和立交橋眾多。目前,臨沂市城區高架橋有雙嶺路和蒙山大道高架2座,跨河大橋有沂河橋8座、祊河橋3座、涑河橋6座和柳青河橋7座,共有立交橋34處,總通車長度超過50 km,均處于臨沂市區交通主干道或主干道交叉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立交橋綠化是以立交式建筑物、構筑物立面為載體的一種綠化形式,主要采用垂直綠化,綠化部分包括綠島、外圍綠地環島、橋墩、護欄、護坡、沿河綠道防汛墻等[4]。立交橋綠化的地理位置特殊,立地條件相對惡劣,汽車廢氣、粉塵污染、部分位置光照嚴重不足,這些都制約著橋下植物的正常生長[5,6]。國內北京、上海、杭州、蘇州和南京等城市已相繼展開了立交橋綠化的研究,目前立交橋垂直綠化植物主要采用五葉地錦、爬山虎和扶芳藤等攀援植物[7~9]。臨沂市立交橋在改善城市交通條件的同時自身也成為城市的重要景觀,其立柱和橋體的垂直綠化還是提高城市綠化面積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臨沂立交橋的綠化對比國內其他城市還相對落后,所以提高臨沂立交橋的垂直綠化工作勢在必行。
臨沂市屬于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平均氣溫14.1℃,極端高溫 36.5℃,極端低溫-11.1℃,年降水量849 mm,全年無霜期200天以上,具有氣候適宜、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等氣候資源豐富的特點。國外的城市立交橋注重追求形體輕盈、形態優美的橋梁主體,橋體設計以跨度、高度為重點,臨沂市立交橋下空間的利用多是以功能性為主,用作修建停車場及材料堆放場等。生態環境與一般綠地存在很大不同,條件更加惡劣,小氣候變化大,環境惡劣。光照度計測定橋立柱光照率僅為4.2%,溫濕度測量橋面和橋立柱高溫時達40℃,蒸發量大,低溫時達 -10℃,生態環境條件受天氣、季節的影響很大,而濕度變化則恰好與溫度變化趨勢相反,在植物生長方面,由于光照不足,橋蔭下植物植物生長量明顯低于全光照下的生長量[10]。
臨沂立交橋綠化發展相對滯后,僅綠化了綠島和匝道等生態條件好的地方,立柱和橋面基本沒有綠化,植物種類也比較單調,部分在護坡和橋下光照條件稍好的立柱栽植有爬山虎和紫藤,大部分空間未能充分利用。綠化應用形式有立柱式、邊坡式綠化。立柱式綠化一般依附于立交橋的橋墩、匝道立柱和欄桿等利用攀緣植物實現綠化,主要選用適應性強、抗污染并耐陰的植物種類。邊坡式綠化則用藤本植物和低矮的地被植物進行綠化,主要選擇生長快、適應性強的植物[11]。
實驗用垂直綠化植物為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五葉地錦(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小葉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 var.radicans)、大葉扶芳藤 (Euonymus fortunei)、 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絡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紫藤(Wisteria sinensis)、美國凌霄(Campsis radicans)、 蔦蘿 (Quamoclit pennata)、 鐵線蓮(Clematis florida)、野薔薇(Rosa multiflora)等 11 種。
本研究在臨沂市陶然路沂河橋、南京路沂河橋和西安路祊河橋橋墩、匝道立柱、樓梯欄桿、護坡和綠道防汛墻邊栽植,小氣候與臨沂市中心城區相似,大小均為1年生苗,栽植方式根據有無地面鋪裝采用種植池和綠地邊緣栽植兩種,沿構筑物邊緣“之”字形栽植2排,間距30 cm,第一排距構筑物15 cm,種植池土層厚度50 cm,栽植時間為2016年3月份,試驗從早春植株發芽抽葉至2017年晚秋11月休眠停止,生長期間連續觀測,耐旱性、耐熱性在當年9月份進行,抗寒性在第2年春季進行,記錄每一植物的物候特性,通過觀察其成活率、生長狀況、物候期以及抗逆性(抗病性、耐熱、耐旱性和抗寒性),建立系統觀察記錄。試驗地土壤為棕壤,其理化性質見表1。

表1 試驗地土壤分析Table 1 Soil Analysis in test plots
包括植物生長勢、景觀效果評價和適應性評價。測定項目主要根據篩選指標設定9個評選項目,總滿分值100分,各項目滿分值設定為:抗病蟲害12分,抗寒性12分,耐熱性12分,耐旱性12分;夏季綠期12分,葉色10分,株型10分;地面覆蓋密度10分,年生長量10分。根據觀測將各項得分相加為總得分[12,13]。
具體評分標準見表2。
采用綜合打分法進行評價,根據綜合評價值進行分級,60分為合格,70分以上為良,80分以上為優[14][15]。
2.5.1 橋下栽植植物的評價
11個植物在橋下進行生長勢、景觀效果和抗逆性試驗調查,具體結果見表3。

表2 各具體評價指標的評分標準Table 2 scoring criteria for each specific evaluation index
經過觀察,爬山虎、五葉地錦、小葉扶芳藤、大葉扶芳藤、常春藤、紫藤、美國凌霄、野薔薇在橋下的生境中都能生長,光照充分的長勢更好,但絡石、蔦蘿、鐵線蓮長勢很差,沒有滿足要求,其中蔦蘿和鐵線蓮因橋下立地條件太差,栽植3個月后死亡。
綜合評價值為優的有爬山虎、五葉地錦、紫藤、美國凌霄、野薔薇,可以在臨沂地區橋下大力推廣應用;綜合評價值良好的有大葉扶芳藤、小葉扶芳藤、常春藤,此類植物可以在臨沂地區橋下廣泛應用;綜合評價值一般的有絡石,為了提高垂直植物的品種多樣性可以將這類植物適當推廣應用;綜合評價值差的是蔦蘿、鐵線蓮,這些植物可以在局部應用(向陽土質較好的開闊區)。
選擇適用立交橋下的垂直綠化植物種類,其攀援習性、生長速度、覆蓋能力及光照等條件的需求需要綜合考慮,應盡量選用生長速度快的耐陰和抗性強的植物,以盡快形成景觀效果。爬山虎攀緣能力強但生長勢相對較弱,與生長勢強但攀緣能力差的五葉地錦混栽,效果更好;同時為了豐富景觀,可選擇爬山虎、小葉扶芳藤、常春藤以及其他耐陰品種進行配植[16]。栽植方式應盡量采用地栽,種植帶寬度50-100 cm,土層厚50 cm,根系距墻15 cm,株距50-100 cm為宜。
臨沂立交橋、跨河天橋在規劃和建設時,只考慮了道路的功能,未充分考慮園林整體景觀效果,大部分沒有預先考慮立柱和橋面垂直綠化,設計上未預留植物的栽植空間,很多立交橋的綠化是后來改造增加的,植物長勢較差,無法形成垂直綠化景觀,效果較差。
臨沂立交橋橋下立地條件惡劣,汽車廢氣和粉塵污染導致種植土壤PH值偏高、橋體遮擋導致光照時間偏少等,植物成活率低長勢較差,同時立交橋地處主要道路交匯處,人流、車輛流量大,養護管理安全性較差,另外現在橋下缺少噴灌設施普遍使用人工澆灌方式,綠化養護花費相對較高。
北方立交橋綠化由于越冬問題對于植物選擇要求更嚴格,植物選擇范圍有限,大部分為常綠觀葉植物,觀花、觀果等色葉類植物的比例不夠,色彩不豐富[17]。臨沂立交橋發展起步慢,在近幾年才開始重視立交橋綠化,垂直綠化的規模化種植遠未形成,垂直綠化表現手法比較單一,缺乏合理的綠地網絡結構,造成了各立交橋垂直綠化的景觀效果差。
政府部門要加大對立交橋垂直綠化工作的指導和扶持力度,加強前期的垂直綠化規劃設計審核,在建筑施工時預留垂直綠化的空間和設施,制定科學可行的設計規劃,打造立交橋垂直綠化亮點。
建立臨沂當地立交橋垂直綠化的植物品種庫,根據我市的地理特點、物候情況、橋周圍的土壤條件和交通環境的影響等,研究開發和利用臨沂本地植物資源,加強栽培技術研究,大力發展鄉土品種,另外通過引種試驗,引進篩選出適合臨沂市本地生長的外來品種,綜合選擇合適的攀援類、灌叢類和喬木類植物進行搭配綠化,從而使立交橋綠化景觀效果更有特色。
垂直綠化是立交橋最簡單常用的綠化方式,立交橋的橋柱、橋墩、防護欄等均可進行垂直綠化。此外,通過開展垂直綠化方式的研究,增加垂直綠化的應用方式,在立交橋環島、匝道交匯處、橋頭空地等位置,栽種觀賞花卉和低矮喬灌木,既美觀又不遮擋視線,增強立交橋的整體綠化景觀效果。
立交橋綠化是城市景觀的綜合性課題,隨著社會對環境要求的日益提高,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更經濟、科學、生態的綠化和美化立交橋,以滿足人們對生活環境的更高要求,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目前由于地理位置和氣候原因,我國南方城市關于立交橋和高架綠化的研究和應用相對較多[18][19],而臨沂有關城市立交橋綠化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綠化種植材料的局限和后期養護管理的不到位也使得臨沂的立交橋垂直綠化面臨很多困難,臨沂立交橋綠化發展任重道遠。
[1] 關學瑞,蔡平,王杰青,等.國內高架橋綠化及研究現狀[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9,(2):168-170.
[2] 張輝.城市環線高架地面道路綠化景觀設計初步研究[D].蘇州大學,2012.
[3] 吳清華,宋力,尹銘.國內城市立交橋綠化研究概述[J].中國園藝文摘,2009,25(12):76-78.
[4] 吳珊.長沙市立交橋園林綠化現狀調查與改造設計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2.
[5] 李淑娜,馮陽.南京市建筑外墻垂直綠化適宜的植物及效益分析[J].綠色科技,2010,12(12):11-13.
[6] 王杰青,王雪剛,陳志剛.蘇州城區高架橋綠化現狀與橋區生態環境的研究 [J].北方園藝,2006,(3):107-108.
[7] 張 輝,魏勝林,徐夢瑩.蘇州市主城區城市高架橋地面道路綠化探討[J].南方農業,2011,(5):38-42.
[8] 劉中華,孫麗娟.南京市立交橋綠化的現狀與綠化方式初探[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11,(3):19-23.
[9] 徐 康,夏宜平,張玲慧,等.杭州城區高架橋綠化現狀與植物的選擇[J].浙江林業科技,等.20 03,(4):47-50.
[10] 陸明珍,徐筱昌,奉樹成,等.高架路下立柱垂直綠化植物的選擇[J].植物資源與環境,等.1997,(2):63-64.
[11] 劉錦,余金良,盧毅軍,等.高架道路懸掛綠化研究進展[J].吉林農業,2010,(6):169-171.
[12] 杜乃正.攀援植物[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4.
[13] 李莎,彭盡輝.長沙市立交橋綠化狀況調查與分析[J].科技信息,2009(9):385-386.
[14] 李海生,賴永輝.廣州市立交橋和人行天橋綠化情況調查研究[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9,29(3):86-91.
[15] 黃碧麗,陳璐,李榮彩,等.福建泉州垂直綠化植物引種篩選[J].亞熱帶植物科學,2013,42(1):77-81.
[16] 王雪,任吉君,梁朝信.城市垂直綠化現狀及發展對策[J].北方園藝,2006,(6):104-105.
[17] 李寶辰.天津市垂直綠化植物種類選擇及其應用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2.
[18] 楊文靜,孟顯國,王璐,等.淺談垂直綠化中攀緣植物的應用[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4,37(3):88-89.
[19] 章丹娜.廣州市立體綠化植物調查與評價 [J].南方農業,2016,10(6):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