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郇
順著蜿蜒起伏的山路,離延安市延川縣的梁家河越來越近。一座座窯洞坐落于黃土高坡,盡顯陜北民俗風情。遠遠近近的山坡上盛開的桃花把黃土高坡點綴得分外妖嬈。
“陜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鄉。”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這塊土地留下的肺腑之言。7年的知青生活,他與鄉親們一起艱苦奮斗,改造貧瘠土地,度過了人生最艱苦也最寶貴的歲月。
1969年初,不滿16歲的習近平為響應毛主席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這一號召,手提兩箱書,踏上“知青專列”來到陜西省延川縣梁家河村。
兩位老漢的故事
黃土高原閉塞而荒涼,待在屋里就是昏暗的窯洞,出門就是漫無邊際的黃土。在那個考試交白卷、得“鴨蛋”很光榮的年代,習近平沒有受那種社會風氣的影響。他每天下地干活回來,吃完飯就看書,到了晚上,點一盞煤油燈挑燈夜讀,以此打發漫漫長夜。
一次,習近平到文安驛公社趕集買夜用煤油燈看書,再買些煙。那時候只能買最便宜的“經濟煙”卷煙,9分錢一包,9毛錢一條。不承想剛剛到公社院外,幾個老鄉對他說:“集上有個討吃老漢,說是你爸爸原來的衛士。他從綏德、米脂一路討飯來到文安驛,聽說你在這兒,要來找你呢!”習近平二話沒說便去找那位討吃的老漢,結果,過了一會兒,文安驛集上就轟動了,有從集上過來的人說:“剛才習近平在街上,碰見了討吃老漢,說是他爸爸過去的衛士,習近平就把身上的錢、陜西省糧票、全國糧票,都掏光了,給了那個老漢,還把外套也脫下來給了人家!”
后來,有知青問習近平,那老漢不會騙你吧?他坦然一笑,說:“我現在是個普通農民,他騙我什么?他不會騙我的。”
下鄉的第二年,習近平去馮家坪公社開會,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弓著腰很吃力地拉著架子車。這時,習近平就走上前對他說:“老大爺,您這么大年紀,還能拉得動車?”老人說:“能成!”“來,我幫你拉一段!”老人也確實累了,一看這個年輕小伙來幫他,就很高興,說:“好啊,多謝你了。”習近平就把車接了過來,邊走邊聊。
“大爺,你這車上拉的是什么?”
“這是我從自留地剛剛采收的旱煙葉,拉回家烤一烤。”
“后生,你是哪里的?我之前沒見過你。”
“我是北京來延川插隊的知青,在趙家河搞路線教育,我現在到公社去開個會。”
“北京的娃,這架子車拉得倒好哩。”
“經常干,就熟了。”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習近平。”
“你姓習?這個姓可不多見。我老漢活了七十多年,就知道一個姓習的,就是我們陜北鬧革命的習仲勛。”
“老大爺,你知道習仲勛?”
“那咋能不知道嘛!那時候劉志丹、習仲勛在我們陜北鬧革命。劉志丹管軍隊,是軍委主席;習仲勛管政府,是政府主席。他像你現在這樣的年紀,就當上了‘娃娃主席,我們陜北人,都知道習仲勛。”
“我就是習仲勛的兒子。”老大爺吃了一驚,喜得大聲說:“哎呀,好后生,原來你就是習仲勛的兒子!”
從這以后,老人逢人就講“習仲勛的兒子幫我拉過車。領導人教育的孩子就是不一樣!”
建淤地壩、打沼氣池、挖深水井
歷史上,陜北一直多旱少雨。口耳相傳的“祈雨歌”令人心碎。
大溝小河斷流了,
山山峁峁著火了,
五谷苗子曬焦了……
女人們哭,男人們喊,
老漢、娃娃跪下一河灘,
龍王爺喲,降甘霖,
龍王爺喲,救萬民!
多少代,多少年,鄉民們虔誠祈禱、隆重祭祀都無濟于事。春天把希望的種子小心翼翼地播進黃土,然而收獲的往往是肆虐不羈的秋風……
黃土高坡本就廣種薄收,靠天吃飯。 山上植被稀疏,土壤存不住水分,導致水土流失很嚴重,一下雨就發山洪,所以在神車溝建淤地壩防止山洪高強度的沖擊很有必要。習近平當了支書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社員們在村里的溝口打一個淤地壩。
“打壩行不通,一到夏天,山洪如果下來,水那么狂,搞不好沖垮了就把莊稼都淹了,損失怎么辦?就是勞民傷財,白忙活一場。肯定不成!”
“幾百年來,這個位置都沒修過淤地壩,村里人多數思想比較保守,認為老祖宗沒干成的事,自然有道理,咱肯定也干不成。”
“洪水如果不來,打下的糧食可是實實在在的。不過你要不打這個壩,等于神車溝年年荒廢著,每年都損失幾百畝的糧食!”
……
村民大會上,大家暢所欲言,各說各的理,爭執不下,有人看習近平一直聽著不說話,就問他:“近平,你是什么看法?你覺得應不應該打這個壩?”習近平說:“應該打。”
而后,他給大家伙兒分析了原因:梁家河為啥窮?為啥吃不飽飯?就是因為土地太少了。這里打上壩,增加這么大面積的水澆地,只要這個淤地壩搞好了,從這里一直延伸到咱們村的大片良田就出來了。以后梁家河的子子孫孫都會受益。咱說啥也得干成這個事!
一錘定音,全村社員沒有一個人再爭執了。
第二天,習近平帶著大家就開干了。為了清理大壩里的冰渣、夯實地基,習近平第一個跳進刺骨的冰河中,隨后十幾個村民也紛紛跳了進去。冰冷的河水扎得人透心的涼。在打壩期間,習近平更是付出了全部的熱情和精力,他白天晚上,起早貪黑,白天大干,晚上夜戰,把精力都放在工程上了。他要求施工要快,施工質量還要好,特別是洪水沖擊的關鍵位置,搞得扎扎實實,固若金湯。期間,他不僅一直在第一線指揮,也一直在第一線勞動,鏟土、打夯、搬大塊石頭砌堤圍,他都和村里人一起并肩戰斗,所以大家的干勁非常足,打壩進展得很快。
不到三個月,神車溝平平整整地填好了。那一年的數九寒天,習近平帶領鄉親們在村里建起了第一個大壩,趙家河一下子就增加了近百畝的土地。
在陜北,燒柴是一個巨大的生活難題,老百姓只能燒草和灌木枝子。甚至,牛拉屎了,他們趕快用手一掬,撇在土墻上,曬干當柴燒。每年夏季山洪暴發時,男人們都會揮動一柄兩三米長的撈河柴“勺子”,冒著生命危險在洪水中打撈從山溝里沖來的柴禾。一勺勺撈出來,一筐筐提上河畔,在石板上曬干當柴燒。
在當地,有一個燒鞋煮面的故事一直在坊間流傳。相傳,一干部下鄉在農民家里吃派飯。面條煮進鍋里了,突然無柴可燒,連牛糞、羊糞都沒有了。那女人趕快脫下自己的布鞋扔入灶火口,用力緊拉風箱,終于煮熟了鍋中的面條。
1974年1月18日,《人民日報》介紹了四川推廣利用沼氣的報道,牽動著無數人的心。當時已是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的習近平心想,若能夠像四川一樣利用沼氣煮飯、照明該有多好呀,但是村里人思想一直比較封閉,對一些新觀念、新想法,第一反應往往就是反對。特別是觀念保守的老年人就議論說:“挖那么個坑,填上糞,就能著火?不可能!” 更有人說風涼話:“要是沼氣能點燈煮飯,除非母雞叫鳴,公雞下蛋!”甚至有人斷言:“沼氣過不了秦嶺!”
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為建沼氣池,習近平不辭辛苦親去四川登門學習。在建沼氣池的過程中,習近平既是指揮員又是技術員,遇到的困難都由他來解決。新建的沼氣池因為有裂縫,沼水滲入地下,不能和糞便產生化學反應,也就無法產生沼氣。為了維修沼氣池,習近平帶領幾個青年,把沼氣池里面的水、糞便,全部挖出來。然后下到沼氣池里,打著手電筒找裂縫,用水把裂縫沖洗干凈,再用水泥仔細地修補。在炎熱的夏天,沼氣池里臭不可聞、一片漆黑,憋得人喘不過氣來。這種又臟又累的活計,恐怕許多人是不愿意去干的。
1974年7月中旬,沼氣池順利點火,梁家河亮起了陜北高原的第一盞沼氣燈,一舉打破了“沼氣不過秦嶺”的謬言。當時,整個延川縣都轟動了。對于當地山區的農民來說,切實感受到了建沼氣池的好處,紛紛到這里取經。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最基本的條件,靠天吃飯的黃土高坡的老百姓視水如命。吃水困難成了村民的一大難題,幾百口人的唯一水源就是在河里挖個滲水坑,拿個瓢,舀到桶里,擔回去吃,水很渾,沒有井水好吃,也不衛生。在那個年代,習近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帶領村民挖一口井的愿望成了他心中的念想,沒有機械,就人工挖。挖井的人在下面用鋤頭挖出泥土、石塊,再裝到筐筐里,井口處安一個轆轤,把筐筐吊出來。人工挖井是有很大風險的,往外拉泥土和石塊時,稍有不慎,掉下來一個小石塊就可能給下面的人帶來生命危險。那個時候是冬天,打了很深,才開始見水,這水冰涼刺骨,習近平下到井里,兩條腿都踩在泥水里,挖下面的泥土和石頭,一干就是很長時間,實在撐不住了再換人。打這口井的時候,習近平的腿凍得落下了毛病。
習近平在當梁家河村支書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就讓這個貧窮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變化。村里人不僅能吃飽穿暖,還可以用沼氣做飯和照明,有灌溉井,有鐵業社,有縫紉社,有代銷點,有磨坊……原來一到青黃不接時就全村出動出去乞討的貧困村莊,在習近平一年多的帶領下,變得紅紅火火,一片生機。
黃土地的兒子
1975年秋天,習近平被推薦到清華大學上學。在離開梁家河的頭天晚上,他召集全村人座談。他說:“我來咱梁家河這七年時間,學會了很多東西。咱梁家河的群眾無私接納我、幫助我,讓我在這里步入社會,入團、入黨、當村支書;我從這里出發,返城上大學。梁家河給我的一切,我一輩子都不會忘。”然后又對村干部作了交代,他說:“要當好一個村的領導,必須一碗水端平。群眾最講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錢的事,你處理得不公,群眾也不答應;十塊錢的事,你處理得公道,群眾也不會有意見。無論大事還是小事,該咋辦就咋辦。”
像當年鄉親們送親人上前線、去打仗一樣,梁家河村民們家家戶戶請他到家里吃飯。臨行前的那天早晨,習近平起床后,一推開窯洞門,眼前的一幕讓他吃了一驚。看到大家都來送他,他說:“我沒想到大家這么早都來送我!”村里人說:“近平,你是咱梁家河的好后生,你上北京那么遠,我們肯定要送你呀!”說著說著,有幾個婆姨掉下了眼淚。張家送一碗南瓜籽、梁家送一包大紅棗;還有好幾個婆姨、大嫂給他送了精心繡制的花鞋墊。忽然,人群中有個人喊了一聲:“哎呀!你咋來了?”原來,他們村上有一個叫石玉兵的殘疾人,雙腿行動不便,平時不怎么出門,他拄著雙拐,一步一步地挪過來要送行。習近平趕忙走過去拉住他的手,當時就落淚了。事隔多年,時任支部書記回憶這一幕都是眼含淚水,“我和近平朝夕相處幾年時間,流血流汗,再苦再累,遇到再大的困難,我沒見他下過淚。那次,是我見過的他唯一一次下淚”。
1993年8月,擔任福建省廈門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回到了闊別18年的梁家河。
村里人在他來之前,就開始準備迎接他,早早就開始張羅做飯,還殺了兩只羊。還有村民說:“哎呀,近平回來的正是時候,正好咱的紅薯下來了,他能吃上咱的紅薯了。”
習近平一到梁家河,村里人都涌出來迎接他。他跟鄉親們拉話,跟“當年的小伙伴”握手,拍著肩膀問好,非常親熱。然后就去村里挨家挨戶地走了一遍,把每一戶人家都看一看,還給每家每戶送去禮物,有報時鐘、紫菜、茶葉。他當梁家河村支書的時候,還是70年代初,將近20年過去了,村里人都過上了好日子,吃穿不愁,習近平也感到非常欣慰。
臨走的時候他給村民遞下了名片,讓有困難就去找他。
2009年,習近平已經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了。他到延安調研考察,請了幾位當年梁家河的鄉親到延安見面,剛一下車,習近平就直呼當年村支書隨娃的小名,親切地握著他的手,向他身邊的同志一一介紹。
開座談會的時候,支書準備了稿子,打算照稿子念,誰知剛念了個開頭:“尊敬的習近平副主席……”習近平馬上就打斷了他的話,說:“隨娃,你咋也這么稱呼我呢?”
接下來,習近平詳細詢問了梁家河的發展情況。“公路是從梁家河一直通到文安驛嗎?路多寬?是水泥路還是瀝青路?”一連串的問題都是關于民生民意的。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再次來到梁家河探望鄉民。40年,彈指一揮間,可梁家河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車剛到村口就停了,車門一開,第一個下來的就是習近平,隨后下車的是他的夫人彭麗媛。村民一看,“轟”的一下就沸騰了,就有人喊:“是近平回來了!彭老師也來了!”
那時候村里人一下子就從院子涌到門口去,把習近平給圍起來了,有跟他握手的,有挽著他胳膊的,有跟他打招呼的。這時候,習近平身邊的隨行人員過來“解圍”了,他們說:“鄉親們,大家讓一讓!你們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不能把總書記擠在外面進不去吧!”大家一聽是這么回事,于是擠在門口的村民就閃開了一條路,大家簇擁著習近平走進院子里。
那天,習近平跟村里的老朋友、老熟人,全都見了面,還跟村里人合影,不光叫出每一個上了年紀人的名字,就是那些40多年沒聯系的人,他一見面就能認出是誰,大名、小名也都能叫出來,而且梁家河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溝叫什么名,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隨后,習近平站在山頂的果園,往四周望去,一道道溝和一座座嶺,一派黃土高原的冬日景象盡收眼底。
吃中午飯時,習近平說:“快過年了,我來看望鄉親們,得給大家敬兩杯酒。”那天的飯菜很簡單,都是當地農村的“土菜”。習近平給夫人彭麗媛詳細介紹桌上每道菜和湯的名稱,用什么原材料做的,怎么做的,有什么口味和特色。
席間,習近平又問起村里養殖的情況、吃水問題、水質如何?現在村里老人們的生活怎么樣?大米,肉類,能經常吃上嗎?……他希望村民能夠多出去走走、轉轉,看看外面的發展,開闊眼界。“雖然工作崗位不同了,離得也遠,但咱們也要經常聯系,你們以后可以經常給我寫信。”
午餐快結束的時候,習近平對在場的村民說道:“希望全村都過上好日子。大家都富裕起來了,我就放心了。”
是的,40年間,他的心真真切切留在了梁家河,也從沒有忘記這里的鄉親。在梁家河這個山溝溝里,黃土地上父老鄉親終年勞動卻難以溫飽的生存現狀,留給他的記憶是刻骨銘心的。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中,他深情回憶道:“剛到農村的時候,一到春耕時節經常有要飯的來。當時在一些北京知青的概念里,覺得要飯的都是不好的,甚至是‘壞分子‘二流子,不給他們吃的東西,有的還放狗去轟他們。豈不知當地老百姓有‘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的說法,到了三四月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糧,婆姨帶著孩子出去討飯,把糧食都給壯勞力吃,讓他們忙春耕。”對當地群眾貧困狀況的這種了解,讓當時的習近平就知道老百姓最缺少什么、最需要什么、最期待什么,也催生他、促使他盡力為鄉親們多辦些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