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喚軍
摘要: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同志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推進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會議要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老企業搬遷,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重中之重”的一項落地政策,是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的重要舉措,應積極采取“企業為主、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推進”的方法,加快老企業搬遷的步伐。根據中央的有關重要精神,本文從供給側結構改革角度出發,淺談老企業在搬遷改造會計及評估工作中出現的普遍現象和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改革;老企業搬遷;會計及評估工作
本文中的“老企業”泛指在城市主城區或繁榮區,具有一定的歷史時期一般在改革開放前已經存續,曾經是或現在是國有企業或集體的企業。
老企業具有如下典型特征:
一、成立歷史比較長
存續一般具有較長的歷史時期,有的企業可以追溯到解放前,經歷過歷史的各個時期,歷史遺留問題比較嚴重。
二、老企業的經營地址在主城區或繁榮區
由于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城市化步伐加快。這些企業在成立初期在城市邊緣或工業區,現在已成為市中心,特別在大中城市,老企業所在地已成為“寸土寸金”的黃金地角。
三、經濟體制結構復雜
由于經歷了歷史不同階段,有的企業進行了多次改造,股權結構復雜。有的企業已經完成改造成為有限公司,有的企業未完成改造處于“兩不管”階段。
四、人力資源負擔重
由于不同時期各種所有制的存在,退休人員及在職人員存在各種復雜人事關系。有合同工,有全民制工,有協保人員,有下崗人員,有兩不找人員,有家屬工等等。不同時代出現的不同性質的人員成分,極易產生社會不穩定因素。
五、相當一部分企業經營困難
由于歷史原因、產業結構、經濟管理等諸多原因,老企業在特定條件下往往和特困企業相聯系,合并起來名為特困老企業。如果企業不困難也不會改制,如果企業效益好也就早搬了。等企業列入“政府搬遷計劃”,成為部分企業能堅持存在下去的重要動力。
本文中的“老企業搬遷”泛指由于社會發展的需要,經政府有關部門審議批準,將老企業從主城區搬遷到遠離城市周邊工業園區的行為。
老企業搬遷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老企業占用了主城區寶貴土地資源,經營活動中產生環境污染問題、噪音問題、三廢問題等,由于城市的發展,一般老企業周邊已經是高樓林立,小區遍布,商鋪云集。從政府角度土地財政方面,經濟利益的驅動,拆遷過程中,理論上老廠區因搬遷騰出的土地其評估價格(掛牌拍賣價格),遠遠高于搬遷成本;從企業角度出發,理論上拆遷過程中從財政收到的搬遷收入,往往要高于或等于搬遷支出,從而實現政府和企業的“雙贏”。
老企業搬遷如同城市中的舊城改造,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往往是好事在具體操作執行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在現實過程中,因為“拆遷”原因而造成的社會矛盾特別突出,拆遷戶因為不理解拆遷政策、不滿拆遷補償,而出現“釘子戶”在國內較為普遍。老企業搬遷,由于有行政管轄等原因,往往是存在管理隸屬關系等因素,一般不會出現企業層面抵觸鬧事現象的發生。但由于搬遷過程中,各種復雜問題集中爆發,從政府層面、企業層面、及中介評估機構,應引起足夠重視。特別是作為第三方的中介機構,在搬遷過程中,資產評估過程中,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政策把握上不能死板教條、把握有度,更好的服務于供給側結構改革,服務于老企業搬遷;更好的推動資產評估行業創新發展。
政府有關部門需要中介評估機構的介入,保證搬遷專項應付款能夠用在搬遷過程中不被挪用,保障搬遷的順利進行。企業有關利益機構也需要中介評估機構的介入,能保證企業方利益得到充分公正的保障,在搬遷過程中實現經濟權益合法合理的最大化。這就要求中介資產評估機構不但要有高度的職業從業道德,而且要有精湛的專業技術能力,同時應當根據不同企業不同特點有針對性的展開中介資產評估工作。
由于中介機構從業人員在職業從業道德和專業技術能力方面在不斷學習實踐過程中已經具備了專業勝任能力,本文將不從此入手,而是從搬遷老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為中介評估機構從業人員提供有益的參考。
目前老企業搬遷,在賬務處理及稅務處理方面,主要依據的是: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發布《企業政策性搬遷所得稅管理辦法》的公告 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40號文件;關于企業收到政府撥給的搬遷補償款有關財務處理問題的通知財企[2005]123號文件;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3年第11號文件等。老企業搬遷,在賬務處理上,一般分為:一個一級科目—專項應付款;兩個二級科目,搬遷收入、搬遷支出。在通常情況下,搬遷收入一般都是財政撥款進入企業的專門賬戶,這些收入基本上都是老企業通過出賣城區土地廠房的所得。
中介評估機構也多是依據這些文件,來確定搬遷收入及支出。在收入歸集費用歸集嚴格按照文件精神來做,文件上有的項目就列入,文件上沒有的項目就不列入。從職業操作層面,這樣做是沒有問題的,并且是嚴格按照“規章辦事”。但在實踐過程中,往往出現“死板教條”的現象的發生,出現中介機構與企業之間發生“統計口徑”不一致,對政策把握雙方理解不一致的現象出現。
從宏觀的企業角度出發,全國范圍內每個企業在搬遷過程中,都有其特殊性。千人千面,其內部情況基本沒有重樣的。而政策往往“一刀切”,導致產生政策與實際產生差異,而這種差異是政策所無法解決的。不按照政策來就是違反政策,而按照政策來就與實際所脫離。這就如同城市及農村“拆遷”一樣,釘子戶為什么會出現,其原因往往就是拆遷政策的一刀切。所以為了社會維穩的需要,為了拆遷工作的順利進行,在很多城市拆遷政策,一戶一議,根據不同住戶的不同情況,采取靈活而不失原則的辦法來解決。從上面的舉例,也給企業搬遷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老企業在搬遷過程中,與個體性質的“搬遷戶”相比,有一個明細的特點就是不會因為有異議而在搬遷地插上“小紅旗”當“釘子戶”,賴著不走的過激現象。但每個企業有每個企業的情況,舉例說明:
在搬遷支出方面,如有的老企業屬于特困企業,尤其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大規模的下崗潮,企業往往處于半開半停狀態,主管單位及經營管理層往往經常換,來回換。由于經營困難,拖欠了大量工人工資、社保費用、醫療費、托兒費、家屬醫療費等各種各樣的職工費用,不計其數,情況復雜。企業沒錢,職工身為主人翁當然理解,往往也是采取拖的政策,日積月累到了老企業搬遷的日子。等到企業因為搬遷從財政口取得搬遷收入后,老職工一般都知道消息了,堵著企業辦公樓鬧事要錢,而且都知道這是最后的機會,如果要不出來以后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為了社會穩定,為了維護廣大職工的權益,經領導批準,財務就開始報銷給錢。而這些費用能不能算到搬遷支出里呢?中介評估機構和企業之間有了不同理解。
從中介評估機構的角度出發,這些費用是不能列到搬遷支出的,因為列入搬遷支出是有原則,大的原則“與搬遷有關的支出”,安置員工支出也要與搬遷有關的安置費用,如因搬遷郊外,導致員工下崗失業的安置費等。九十年代的費用是歷史發生的,與搬遷無關。
從企業的會計角度出發,這些費用是完全能夠列到搬遷支出的,首先這些費用是從搬遷收入中支付的,如果沒有搬遷收入企業也無力支付;其次更為重要的是如果不給支付這筆費用,老員工也不會同意,搬遷工作也很難順利進行,因為老企業搬遷導致的員工上訪鬧事的事情在社會也時有發生。
在搬遷收入方面,特別是原有搬遷土地和廠房設備評估價值方面,由于歷史遺留問題情況更是復雜,搬遷又集中爆發。有的地有證(土地證),有的地沒證,有的地證還在辦理過程中,有的地所有權還不明確。廠房設備也出現這樣的問題,有的廠房建設好了沒證,有的廠房有證還沒建設好或者被拆除,有的廠房掛在固定資產上,有的廠房還在建工程,有的企業在建工程能追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經營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換了一茬又一茬,等到搬遷啟動后,中介評估機構進駐,對這些“無頭賬”處理起來也是非常麻煩。
綜上所述,供給側結構改革大環境下,老企業搬遷會計及評估工作,對于政府、中介機構、和搬遷企業都帶來了新的挑戰、新的機遇。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要充分考慮老企業搬遷的復雜性,政策制定需要進一步細化合理,避免“一刀切”;中介機構在評估過程中,也要根據政策大的原則、有的放矢、抓大放小,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進行評估;搬遷企業在搬遷過程中,也要顧全大局、積極配合政府供給側結構改革,維護社會穩定,把搬遷工作順利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企業政策性搬遷所得稅管理辦法》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40號文件.
[2]關于企業收到政府撥給的搬遷補償款有關財務處理問題的通知財企[2005]123號文件.
[3]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3年第11號文件.
(作者單位:青島海富工程塑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