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轎成
摘要:藝術源于生活,文學作為藝術的一種,它的解構離不開文中潛在的社會現實背景。《紅與黑》作為西方文學史上一部經典的心靈史作品,隱性現實背景的重要性在其解讀過程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關鍵詞:隱性;現實背景;《紅與黑》
在西方文化史上,黑色的根源是血。《紅與黑》則代表了一個宗教學的隱喻,即是撒旦的墮落,撒旦作為六翼天使黨的墮落,不是壞的本性,是由于過于正義,神圣的東西極端化了黑,這是我們解讀這個作品的契入點。
有人把于連定義為野心家,這還需要進一步思考。野心家是誰說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當說于連是野心家時,實際上是指于連是一個進取的資產階級,當我們在討論于連是不是一個成功的野心家時,我們已經把他放在了一個狹隘而庸俗的文學社會學的角度來觀察,這種批判本身就已經把這部作品矮化成了一個資產階級青年的斗爭史,和一本階級斗爭報告一樣,失去了其文學性。人的性格是復雜的,人的性格是無法具體定義的。當討論一個人的性格本該如此的時候,歸納出一個性格典征來,立即就會發現他身上有另一個性格相對的。于連有不擇手段的方面,也有真情的方面。當你在問一個人的性格時,要注意到你在提問之前預想的主觀答案,超出這些預想,你就說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性格。至于為什么我們讀作品時傾向于構建人物的性格?如果透過問題看本質的話,你會發現透過這個預想期待,人物性格的詳實性、社會背景的詳實性等,根本跟作品沒有關系,就像結構主義所闡述的,文本不管情節多么地緊湊、性格塑造的多么地完整,這個文本在根本上是一盤散沙,因為完成的時候已經注定了這個作品本身能夠被解構出來。如果說于連貪欲強,但在其它方面克制的地方也很多,所以說從性格上去解讀于連以及大多數作品本身是失敗的。性格具有主觀性,怎樣才能客觀地解讀呢?前面說的宗教文化的觀念就有客觀性,我們可以客觀地說這個作品考察了于連作為一個自然人的欲望和欲望發揮的問題。
從性格來考察文本往往會陷入一個泥潭,文本解讀要真正地尊重文本,一切解讀以客觀現實為依據和參照,不宜過多摻入自己的主觀臆想。比如紅樓夢,可以說林黛玉是尖刻的聰明的、薛寶釵是事故的圓滑的,但這一定不是文本自身想要表達的。
回到文本,作品中的每個人物似乎都在尋找屬于自己的幸福,那么是幸福?其實幸福本身就是一個自我架構的東西。理想國中說,人理想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哲學的終極問題是什么問題?就是人如何活得幸福的問題。在這點上,文本剖析還是需要借助現實背景去理解,不然很容易偏離文本中心思想。
德萊納夫人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形象,她的那種優雅和精神性癖好,如果在法國大革命之前將是她的資本,但在拿破侖之后,一個標準發生了變化:對于貴族來說什么是幸福。在貴族時代,物質與此是不相關的,不是說貴族們不追求金錢,而是在封建專制的貴族時代,所有貴族的經濟來源是分配制和年薪制的,皇帝給多少只與你的人格魅力相關,一個女性的幸福的來源來自精神的高度,和物質沒有關系。但等到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之后,幸福的定義發生了矛盾,這時候的幸福多了一個物質的標準。在法國大革命之前,一個人博聞多識、志趣高遠就可以很幸福了。但在物質的時代矛盾出現了:到底是有錢更幸福呢,還是精神優越更幸福。那么市長的夫人幸不幸福呢?她幸福,因為她憑借自己的嫁妝被自己的夫婿看中了,但是自己所珍視的精神的東西卻在市長那里不值一錢,那么在這個環境之下,那種精神的優越就必定被她壓下去,甚至作為一種羞恥,不能提及,因為這個東西換不來錢,因此這直接造成了她要找幸福,而于連特別賞識她,這就成了于連勾引她的契機。而這個勾引的情節在之前并沒有任何鋪墊,只說市長夫人跟這個年輕人很談得來,于連征服市長夫人的方式很粗暴,很專制,看似很冒犯、很無理,但是市長夫人卻主動投歡送抱,于連用這種粗魯,使得市長夫人內心的幸福找到了一個契合點,也就是被欣賞的快樂。相同的道理,在拉莫爾小姐的身上,這一點也十分明顯。于連在這兩次愛情中都把握到了女人的心?。耗阋牟皇俏镔|,而是我對你的賞識和愛情。這與十七世紀時的“狂熱病”有關
人反對自己的肉體的傾向,也就是自毀。沒有精神的動物不會自殺,只有有靈魂的優越性的人類才會有自殺性,正好這些女人身上都體現出了這種狂熱病。
“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這可能就是一種幸福的狀態吧,這詩是荷爾德林的。就《紅與黑》中的幸福是法國大革命之后資本主義時代的一種幸福,實際上在法國大革命之后,德國浪漫主義對于世間幸福給出了另一個答案:幸福是順從于人生在世的命運去接受隨波逐流,在這個隨波逐流里體會自己卑微的存在,就是與神人大地共存的一個狀態,類似于先秦的莊子所說的附庸于萬物的那種方式。荷爾德林就屬于浪漫主義。
《紅與黑》這本書一直在引用西方文化傳統要素,有唐璜、康德、伏爾泰,哲學的、宗教的、文學的、戲劇的、都有涉及到。作品中間出現典故在文學史中是一個很悠久的話題,很多人在研究古代文學傳統里面的用典,作用就是取消文學作品的主觀性,一旦碰到用典,解讀的很大一個任務就是去探尋關于這個典的現實根源。
綜上,把握作品背后的隱性現實背景,是解讀《紅與黑》的關鍵,也可以說是解讀每部文學作品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