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江
摘要:舞蹈與音樂有著緊密的關系,舞蹈的表現形式基于音樂氛圍與節奏的動作得以呈現,其動作的速度、張力等與音樂密不可分。兩者之間屬于同構關系,舞蹈排列、動作離不開音樂烘托,而音樂的內涵依靠舞蹈展示。音樂與舞蹈之間共同塑造了鮮明、感染力的形象來突出所要展現的主題內容。本文從中國古典舞角度探討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蹈;音樂
一、音樂與舞蹈的關系
舞蹈是在一定時間與空間內,運用身體動作表達情感的藝術。它由動作、表情和節奏組成。動作與表情展現舞蹈的有形藝術,節奏表現出與音樂的關聯。舞蹈是以音樂作為伴奏,運用節奏性動作來表現的。音樂在舞蹈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舞蹈動作的強弱、松弛、快慢與音樂相關;(2)舞蹈表演者要表達作品的情感與內涵,離不開音樂的烘托;(3)舞蹈的編排、隊列的變換與音樂有關。在整個舞蹈作品中,編排尤為重要,甚至優于表演,優秀的舞蹈作品,在創作伊始,就要從服裝、燈光、音樂等因素進行考慮。因此可以看出,舞蹈的形象與動作編排,離不開音樂的設計,對于該作品能否成功起著決定性作用。
舞蹈與音樂表現出一定的共性與差異性。音樂與舞蹈都具有藝術特征,在一定的時空內的藝術,在實踐中進入彼此的領域,另外,他們都具有完整的結構。音樂與舞蹈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主要表現為,音樂是依靠聽覺,而舞蹈呈現為視覺,同時,舞蹈表演受場地、燈光、演員的約束,而音樂不受外界條件限制。另外,舞蹈強調具體視覺形象的表達,而音樂是抽象的。舞蹈與音樂的結合,能夠讓音樂的抽象轉變成具體的視覺藝術,表達出豐富的內涵。
二、中國古典舞與音樂的關系
1.舞蹈與音樂的情緒同構。我國民間傳統舞蹈《踏歌》興起于漢代,在唐代風靡盛行。《踏歌》既傳承了民間風情,又表現出古典韻味,它是一種變歌變舞、踏地為節的自娛舞蹈形式。雖然我們已經不處于那個時代,很難還原歌曲原來的意境,但是能從古詩的吟唱中感受流動的國畫或者優美的仕女圖,通過這種視覺體驗會沉浸在音樂的聯想中。《踏歌》的舞態造型上借鑒了大量漢代磚造型風格,既對漢代舞蹈進行了詮釋,又將民間古樸風格得以展示。通過該舞蹈的動靜、虛實結合,將中國古典舞的神韻進行展現,也可看出舞蹈對于歌曲節奏的要求較為明晰。《踏歌》音樂創作以當時歷史時期的樂舞思想為指導進行的,既要求音樂與舞蹈本身的民間風格是協調的,又要突出自娛的古典特征。從“踏”字中可以看出,該舞蹈對音樂歡快節奏的要求,突出了音樂審美以快樂情感為特征。該音樂狀態并非脫離倫理的自然美學,也不是純粹的美學,而是傳達與表現出一種舞蹈與音樂的“達歡”情緒。
2.舞蹈與音樂的文化同構。詩經中的《桃夭》大家并不陌生,闡述了男女婚嫁興旺的景象,想要表達大家對安居樂業、家庭和睦生活的向往,不僅百姓是此向往,統治者同樣如此。《詩經》筆下的美好總是讓人產生浪漫聯想,漢代古典舞蹈《桃夭》將這種出嫁的美好期待通過舞蹈得以展現,源于詩經的文化寓意。舞者揮舞的桃色透明衣袖、搖曳身姿,一片片桃花花瓣意味著少女們對幸福生活的憧憬與期待,舞蹈表達出一種喜氣的愉悅氛圍。在音樂上,《桃夭》通過旋律與節奏的變化,仿佛讓觀眾置身于桃林中,感受那種浪漫與美好,隨著曲調的綿延起伏,將少女們的生機活力盡情展現出來。《桃夭》源自詩經的舞蹈作品,從詩歌的意思詮釋,到舞蹈的呈現,音樂在其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音樂情緒的表達,并不只是配合舞蹈的節奏,在創作時候,要遵從作品蘊含的深意,所要表達的情感等,理解了舞蹈文化主題,才能創作相同內涵的音樂。這樣,舞蹈與音樂才能配合的相得益彰。
3.舞蹈音樂創作。在舞蹈音樂的創作中,因音樂創作本身就會遇到一些問題,創作者會遇到的主要問題為民族風格問題;藝術技巧問題;生活的深度與廣度問題;傳承文化與學習國外音樂的融合。這四個問題中民族風格問題較為突出,要解決曲調、和聲、聲調等風格及民族特色、習慣等,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外音樂的學習中,一直未能找到合適的方法。由此可見,舞蹈音樂創作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音樂對于舞蹈的創作、表演與欣賞是必不可少的,反過來說,舞蹈對于音樂體裁的選擇創作同樣具有重要影響。音樂與舞蹈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相同性,在一部作品中,表達出同樣的情感與內涵,讓作品直達觀眾內心深處,從視覺與聽覺上具有更深的彰顯力。因此,在舞蹈音樂創作中,要考慮兩者之間的本質的統一性,要根據舞蹈所要表達的內涵,創作音樂,最終實現舞蹈與音樂的完美融合,表達出作品的情感。
三、結語
音樂是抽象的聽覺藝術,舞蹈呈現的是視覺藝術,將兩者柔和起來,共同表達作品的靈魂。音樂與舞蹈有著緊密的關系,離開舞蹈的音樂,或者離開音樂的舞蹈,都無法呈現作品的美與藝術。本文主要是從中國古典舞的角度來探討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音樂與舞蹈表現出情緒、文化等同構關系,在舞蹈音樂創作中,要多放考慮兩者之間互相影響的要素,才能完美呈現藝術作品,直達觀眾內心深處,引發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