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貽發
摘要:南粵乞巧節源自北方乞巧節俗,帶有貴族的節俗特征,同時又與本地自然環境、經濟狀況及當地居民生活習慣等結合而等形成自身獨具特色的七夕節俗。2007年東莞望牛墩鎮被授予“廣東省民間藝術乞巧之鄉”,成為七夕風俗保護傳承的重要城鎮。即便近年來東莞望牛墩鎮在七夕風俗的保護與傳承方面取得諸多成就,但同時也面臨著工作人員與七夕文化傳承人員不足、傳承經費不足、所弘揚的七夕文化內涵單一、七夕民俗與民眾生活連接不緊密等問題。我們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在對七夕節俗的保護傳承過程中實事求是,正視每一個階段所面臨的挑戰與瓶頸,并不斷地改進。東莞望牛墩未來的七夕節應該是既吸收外來文化的優點又有更多中國元素的有機融合,既能夠同時作為情人節、乞巧節乃至小人節等在更大空間里共生共榮。
關鍵詞:南粵乞巧節;東莞望牛墩鎮;七夕風俗;保護與傳承
一、前言
中國七夕風俗源遠流長。有關七夕風俗的最早記載見于《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又說在宮內時,嘗以弦管歌舞相歡娛,競為妖服,以趣良時。……至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闃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受。”以上文字記述了西漢時期宮廷穿針乞巧、歌舞歡娛的乞巧風俗。西漢都城在長安(今西安一帶),七夕風俗也就最早產生于西北。后西晉滅亡、中原混亂,七夕風俗在簪纓南遷的過程中不斷在南方傳播開來并生長形成。南粵七夕節便是如此發展形成,它源自北方七夕風俗,帶有貴族的節俗特征,同時又與本地自然環境、經濟狀況及當地居民生活習慣等結合而等形成自身獨具特色的七夕節俗。
如今傳承與弘揚七夕節俗文化成為南粵一項重要的文化建設議題,具有代表性的有廣州乞巧節、東莞乞巧節、化州乞巧節、佛山擺七夕、雷州乞巧節、五邑七夕仙拜、番禺拜七姐等。筆者將以東莞望牛墩鎮為例,淺談七夕風俗保護與傳承的問題。
二、東莞望牛墩七夕風俗的保護傳承現狀
(一)東莞望牛墩乞巧風俗保護傳承現狀之樂
東莞開展七夕活動主要集中在水鄉片區,活動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貢案的制作、評比與展示。水鄉片區包括望牛墩、道沼、洪梅、萬江、麻涌等,其中以望牛墩鎮為主要代表。望牛墩鎮每年都會以七夕為主題開展大型的七夕系列文化活動,包括:七夕祈福儀式、七夕主題晚會、乞巧賽藝會、七夕貢案展示、鵲橋會、七夕文化書畫、攝影展等。望牛墩主要以政府牽頭組織七夕活動,每條村的七夕貢案作品會都會在文化廣場進行集中展示,且進行評比活動,每臺貢案都會有創意主題,手藝十分精美。近年來,望牛墩鎮為了乞巧風俗的傳承與發展,打響望牛墩七夕文化品牌,大力支持七夕文化陣地建設,先后投資780多萬元興建七夕文化公園,5000多萬元建立水鄉公園,80多萬元建設水鄉記憶館。為打造望牛墩乞巧文化品牌提供了有力的資金后盾。與此同時,政府每年下撥4000元專項資金改善傳承人生活待遇,為貢案制作人員提供資金補貼。自2004年至今,望牛墩鎮已成功舉辦了13屆七夕風情文化系列活動。2007年,望牛墩鎮乞巧節先后被東莞市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望牛墩鎮被授予“廣東省民間藝術乞巧之鄉”。目前望牛墩鎮乞巧節正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政府搭臺、媒體宣傳、商家推廣、民眾熱捧之下,望牛墩乞巧文化品牌日益被打響。
(二)東莞望牛墩乞巧風俗保護傳承現狀之憂
即便望牛墩鎮對乞巧風俗的保護傳承已取得以上諸多可觀成績,但為了更好地建設文明城鎮,把祖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揚,就乞巧風俗的保護傳承問題而言,望牛墩鎮目前還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需要正視及解決:第一,人員不足。一方面,望牛墩文廣中心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人員不足,無法就乞巧風俗保護與傳承工作進行更深入細致的展開,亦無法深入挖掘其他新的民間非遺項目。另一方面,乞巧風俗文化的傳承人偏老齡化,而年輕一代的傳承人不足。第二,經費不足。近年來鎮政府由于受鎮內財政收入的影響,對開展非遺保護工作的專項經費呈遞減趨勢,一些常規性的傳承活動因此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響。第三,所弘揚的七夕文化內涵偏單一,以“愛情”為七夕活動主題的活動偏多,然而,我國七夕文化本身包含著更多的文化內涵,如婦女對心靈手巧、美貌智慧的向往,男子對知識、仕途的向往等,七夕節俗飽含了勤勞、進取等的民族精神。第四,在現代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當下時代,傳統七夕民俗與當下民眾的真實生活連接點較少,傳統與現實的分割性較大。
三、東莞望牛墩乞巧風俗保護與傳承方案之我見
東莞望牛墩作為“廣東省民間藝術乞巧之鄉”,對乞巧風俗的保護傳承工作理應起到帶頭模范作用。針對前文所述望牛墩目前面臨的乞巧風俗保護傳承的四大瓶頸,筆者將從以下幾方面談談東莞望牛墩乞巧風俗保護與傳承方案:
第一,望牛墩文廣中心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就業崗位,提高工作人員的薪酬待遇,建立獎金激勵制度,對工作人員進行更多的專業知識及實踐能力培訓,一方面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第二,媒體加大輿論宣傳力度,針對七夕文化開展民眾問卷調查,在了解民眾對節日文化需求方向的前提下,拍攝關于七夕的記錄片、電影、電視等,對東莞望牛墩“乞巧節”加大宣傳力度。第四,政府以資金獎勵方式為主對七夕活動進行扶持。在臨近七夕期間,由有興趣制作七夕貢案的村民進行自發報名,凡是申報獨立制作一臺七夕貢案的,都給予一定的啟動扶持資金,到七夕期間再進行評比,設置獎勵基金,重獎前三名,如此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使七夕節俗文化得到廣大民眾的切實擁護及保護傳承。第五,以政府牽頭,設立“乞巧貢案”老藝人、傳承人保護基金,作傳承帶徒;每年舉行一次全鎮性的“乞巧賽藝貢案大比拼”展示活動,向外界展示七夕貢案的制作成果和魅力;積極參加市、省乃至國家級七夕文化探討、七夕貢案制作等活動,通過交流、展演、比賽、拓寬“乞巧貢案”制作的藝術視野,提高制作的工藝水平,促進“乞巧節”的繼承和發展,賦予其更強的生命力與活力。第六,各類校園開設七夕民俗課堂,學習理論知識及手工制作知識,舉辦民俗知識競賽,讓學校、家庭共同成為教育場所。
總而言之,具有不同利益訴求和目標追求的學者、民眾、企業、媒體等多種社會力量需要通過共處在同一個中華文化空間里而互相影響,彼此激發,一起為東莞望牛墩七夕節俗文化營造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化空間。
四、結語
源遠流長的七夕節在其不斷發展演進的過程中,具有多樣的地方性表現。除了東莞望牛墩以貢案的制作與展示為主題的七夕習俗以外,還有祭祀七女神,祈愿小孩健康發展為主題的浙江溫嶺石塘箬山村的七夕節(又稱“小人節,),還有歷時七天八夜,包括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拜巧、迎水、巧飯會餐、照瓣卜巧和送巧等一系列儀式,且有相應的儀式和歌舞相伴的甘肅西和的“乞巧節”(又稱女兒節)。七夕節俗在中國的歷史演變中其節日內涵亦不斷進行演變。
當前國人的生活方式、愛情觀念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民族意識高漲、傳統復興已成大勢的情況下,國人對七夕節日的文化內涵需求亦不同從前。我們對望牛墩七夕節俗的保護與傳承需要以充分的民族文化自覺意識和納異包容的文化開放態度來進行。一方面,我們要具備充分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在對七夕節俗的保護傳承過程中,我們要實事求是,正視每一個階段所面臨的挑戰與瓶頸,并不斷地改進。東莞望牛墩未來的七夕節應該是既吸收外來文化的優點又有更多中國元素的有機融合,既能夠同時作為情人節、乞巧節乃至小人節等在更大空間里共生共榮。讓我們共同期待多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東莞望牛墩七夕風俗的保護與傳承,共同促進全社會進行傳統節日的弘揚與文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