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欣悅
摘要:廣西是銅鼓的故鄉,銅鼓又是壯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瑰寶,在銅鼓身上有著豐富的紋飾,像一個個金光閃閃的寶藏,可以從中挖掘出其儲存的壯族古代社會生活,它富有壯族熱情好客、多彩多姿的民族特色。羽人紋是銅鼓紋飾中重要的紋飾之一,羽人紋的造型和線條極具有美感,它有一種讓不了解這種紋飾的人看到就可以感受到壯族歡樂、柔情、純樸、含蓄、勤勞特點的魔力,它承載著壯族先人智慧的結晶。
關鍵詞:銅鼓羽人紋;舞蹈創作;舞蹈形象
在探究銅鼓羽人紋文化的過程中,通過對具體的羽人紋形象特征的延伸,使自身對羽人紋的民族歷史和文化面貌有所認知與了解;在編創羽人紋相關的舞蹈過程中,編導需根據羽人紋的形象特征,挖掘相關的文物、文獻、事件等來激發創作靈感,針對性地構思要創作的舞蹈作品畫面。
當看到銅鼓上的羽人紋時,它就像是一副精美的畫卷和一段精彩的故事。運用舞蹈創作的思維去進行想象與構思,逐漸形成一個生動的舞蹈形象,因歷史的故事所啟迪,進發出豐富的舞蹈思想內涵,并將在接下來的舞蹈創作活動中,使得這些豐富的形象和內涵讓作品更富有力量性。
在編創壯族舞蹈時,舞蹈形象的捕捉是首要任務,舞蹈形象是舞蹈作品(尤其是民間舞蹈)表演其內容的主要載體,也是舞蹈形式結構的核心;銅鼓羽人紋作為壯族圖騰崇拜的產物,被繪制在銅鼓這個文化瑰寶上,由此可見,羽人紋對壯民族精神情感上的寄托有著不可磨滅的印記,因為它們是古代勞動人們對自由和光明最直接的表現。
從銅鼓羽人紋中捕捉舞蹈形象,在編創舞蹈的過程中,銅鼓羽人紋給予了編導無盡的遐想與靈感,給予了作品生動而豐滿的形象及特色上的保證。
藝術源于生活,羽人紋正是壯族先人點點滴滴的生活痕跡,是壯族先人傳承給后人的珍寶,它是挖掘壯族舞蹈文化的重要元素,它就像一個鮮活的形象站在我們面前,等待著我們不斷的挖掘、捕捉、探尋與呈現。
筆者在創作以羽人紋為題材的舞蹈過程中,通過運用銅鼓羽人紋這一元素進而創新,尋找更靈動的舞蹈形象,再用到作品外在靜態造型和動態律動的形象之中,來反應銅鼓羽人紋所給予的舞蹈形象本質。
例如筆者在創作作品《鼓·生》時,首先,關于外在靜態造型和動態律動的舞蹈形象就是依據以銅鼓羽人紋的形象為主體,并加以充足認知和了解,從而發現這個舞蹈形象主體性的特性特征,并將這一代表性的特質特征通過舞蹈藝術形象所特有的功能進行加工提煉,再將情感元素與舞蹈元素相融合,使其在視覺形象上更加豐富;
其次,筆者是運用了羽人和螞拐的形象進行五人舞蹈的編創,其中通過拓印鳥圖騰和螞拐的形象,從而塑造出作品中舞者的形象,在此基礎上,采用綢緞作為舞蹈作品形象的創新點,比作羽人神圣的羽毛,關于女舞者的服飾選用長裙,模擬神鳥的形象,長裙和長綢都以金黃色為主基調,像太陽一樣散發著無限力量,把長綢分成四條與四位男舞者連接在一起,它既是神圣的羽毛又象征著一種堅韌、源遠流長、不可分離的民族凝聚力,四位男舞者和女舞者演繹神鳥的翅膀緊緊相依,來表達壯民族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精神愿望。
關于銅鼓上的羽人紋對編創壯族舞蹈時形象的激發,其實它更像是一種啟示,一種靈感的來源。并非是要一味的去還原,也不是要創造出四不像,而是在原有的題材元素上得到啟示,激發出更加生動、能與廣大觀眾達到共鳴、反映出編導編創主題內容具備的鮮明特色的舞蹈形象。
在優秀的舞蹈作品中,我們會發現其舞蹈形象都較為生動鮮明、富有感染力,舞蹈形象是查驗編導水準高低與創造實力的審美標準,也是編創成功舞蹈作品的關鍵。
舞蹈是人類用自己的身體表達思想情感的一種無聲語言。通過身體語言來傳遞羽人紋所承載的最真實的思想與精神,它傳遞給人們的是最直接、最鮮活、最尖銳、而又最平實的精神食糧。
對于專業的舞蹈編導來說,應該利用舞蹈所賦予的最直接強烈的藝術手段,不斷地拓展自身的創作思維以豐富舞蹈作品的表現形式,對銅鼓羽人紋為元素的舞蹈形象進行挖掘,再創新出與其相關的舞蹈律動,最終使舞蹈主題更加深刻,達到應有的力量和高度。
我們應感恩壯族的先人們為子孫留下這些珍貴的精神文化藝術,同時通過對銅鼓羽人紋在舞蹈創作中的應用研究與探索,創作出更具有價值的舞蹈作品,使其得以更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