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要:如果從文化哲學的角度給雜技藝術下一個定義,可以概括為四句話:以天為則,以人為本,物器并用,天人合一。這四個方面恰恰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天為則、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哲學涵義互相對應、相互契合。雜技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雜技藝術;文化價值;社會價值
一、前言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文化斷裂、文明中止的就是中國,一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文明相承。在這一過程中,雜技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發揮了重要作用。
傳統雜技藝術除了包含民俗學的基本內涵,還包含了戲劇學、音樂學等多門類的藝術知識,處處體現了民俗傳統文化的精髓,有著深厚的民族性。中國雜技有序發展、傳承文明,活躍在世界各地的藝術舞臺。
二、藝術價值
中國雜技藝術已經走過千年歷程,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結晶和重要組成。作為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雜技藝術自產生之初就體現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
雜技藝術來源于生活,來自于民間,是隨著生產生活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發展的藝術。雜技藝術不只是在挑戰人類生命體能的極限,還開拓了人類大腦的智慧領域,在展示技體能量的同時,也在展現藝術智慧和魅力。雜技是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結合,這是一個無限交匯交融的產物,是人對于空與色、有與無、虛與實的對立統一觀的循環發展,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否定之否定觀點。雜技給人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使人置身于另外一個世界,給人帶來美的向往和精神愉悅。
在中國,雜技藝術是重要的娛樂形式之一。看百戲、賞雜技,對于中國人尤其是基層群眾來說,是一種最好的休閑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中國雜技的特點是“動人”,也是“樂人”,體現人類“自由狂歡”的樂觀精神。中國美學精神里面,美學價值通過雜技藝術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身心,這正是雜技藝術獨特魅力之所在。
三、繼承與創新
通過分析梳理雜技藝術的發展歷史以及它與自然、人類、世界的關系,可以看出,最早的雜技來源于人類的勞動,來源于人們對諸神的祭祀,包括對天的敬畏。所以說,如果離開這個基礎來談論所謂的新常態、新雜技,就失去了本源甚至靈魂。“繼承”與“創新”是相輔相成的互依關系。繼承是尊重傳統、尊重歷史、尊重祖先的智慧。傳統是歷史長河中積累起來的智慧,經受了時間的檢驗,而且為人所熟悉,給人以安全感和實在感。創造、創新是雜技的靈魂。創新與繼承相輔相成,繼承不反對創新,創新有利于更好地繼承。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是繁榮和發展雜技藝術的關鍵。
“引進”與“輸出”是一對結構,但兩者并不矛盾,是矛盾的對立統一。引進是為了發展自己的藝術,達到趕上或超越的目的:輸出是讓世界了解自己的藝術,擴大自己的影響。引進先進藝術,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吸取,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使自己的藝術更趨完善,更適合中國人,更適合于世界市場的競爭。
比方說,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就是一個很成功的平臺,一方面把國際上尖端、好看、時尚、創新的雜技藝術引到中國來,另一方面把中國傳統的、民族性的雜技藝術展現給全世界,達到交匯、交流、交融的目的。
任何藝術形式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就像一個百花園,“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雜技藝術的定義、雜技的發展史充分說明了這個規律。“雜”就是多,就是包容,“技就是藝術,藝術就需要涵養。
這樣看來,包容涵養應該是雜技藝術的一個基本原則,如果脫離這個原則,孤立地看待雜技藝術的民族性或者是某一個劇種的單一性,就會失去藝術的生命力。
四、與時俱進、順勢而為
雜技藝術的社會性使其源自生活、源自社會,又會回報生活、回報社會。其藝術性與社會性,決定了存在的合理性與長期性。隨著人們經濟生活的變化,對雜技藝術的需求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就目前而言,觀眾對雜技藝術更多地偏向藝術性或者說是觀賞性,更多地關乎藝術情趣與審美,而忽略純粹的“技”的本真。對“雜”的包容性遠遠大于“技”的單一性。人們更多地在寓樂于藝,隨著科技的廣泛運用,人們更會借助于科學幻想。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狀態,在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方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方面呈現出“九個趨勢性特征”。在經濟新常態下,文化建設受到更多的關注,同時文化發展的方式、內容、途徑、渠道將發生一系列顯著變化。
五、結語
總之,雜技藝術因其與生俱來的美感、力感和視覺沖擊力,必將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喜歡,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