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峰 何進
摘要:教育教學改革是高校適應社會發展育人成材的重要方式,調整與構建合適教學的場地作為高職院校藝術專業改革的選項,表面上是實訓工坊重建、改擴建或新建的物質建構,其實質是承續傳統教學方案與消解痼疾教精神重建。在高職藝術專業教學改革背景下,無論專業工坊建設成高級機房還是回歸傳統,經適易用的專業工坊重建已然是大勢所趨。本文從多視角探討專業工坊的重建內涵,梳理跨界融合和創新思維與實施場所之間的關聯,思辨藝術專業教學改革與歷史承習的內在聯系,為專業工坊的重建提供思想指導與知識儲備。
關鍵詞:高職院校藝術設計;教育教學改革;專業工坊重建
一、前言
新時代背景下,新型態經濟發展和美好生活需求的促行,行業裂變細分、產業創新變革的浪潮涌動,高職院藝術設計專業教育面臨機遇與挑戰,站在“原有”機房(工坊)輝煌基礎之上墨守前行,對此而言是靜候成功樣本拷貝案例穩妥跟隨,還是迎接新時代開拓教育思想與改革教學行動,這些選項已經置于當下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改革案頭,有一點可以明確,創新觀念與滯后教學的不足與欠缺,使得藝術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調整成為緊迫的需求。
二、源起
坊,為工作的場合,有精巧齊全之意。其意與作坊同,也指從前手工業生產者的場所,現為優雅別致且有傳承經典的潛意,工坊為疊詞,強調手工因素之意。我國早有百工之說,時而為官名代指,后沿用為各種手工業者和手工業行業的總稱。《考工記·總序》:“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百工在春秋時期已發展成熟,早期并無地位,其依附于官府獲取庇護,百工匠人經勞作尚能溫衣飽食。所以,自古有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之說。
本文工坊為成行成市語境中商品造物場所,自春秋起始中興于唐宋延后至晚清仍有市場,民國時期因域外工業生產漸次蕭條,工坊至八九十年代已成稀罕物,在當代各階層消費需求多樣化使‘工坊”復蘇重興。對專業的定義唐人李嶠《上張明府書》說:“嶠西垂之賤吏耳,技非專業,未始存於劍書”,意味學問的專一與精深程度。作為高校組成部分的高職院校,其藝術專業同樣包括藝術(美術)或藝術學(美術)門類下的各藝術學科,經年來,藝術設計專業應社會經濟需求與高校擴招而持續擴大。高速發展的同時,反思高職院校與本科高校之間專業日益趨同現象,高職院校建設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工作室,這些機房、工作室作為早期專業“工坊”,帶有更多現代主義與信息數字化特征。其與傳道授業解惑的精神家園還有差距,與注重技藝傳承的現代工匠基地建構也有差距。目前,高職院工作室雖然建成不少,使用時捉襟見肘、缺東少西,其因有存于各自為戰、重復建設的問題,也有基地薄弱底子不厚的痼疾,上述建設與規劃相對后滯狀況,顯現決策者缺乏戰略視角與遠景規劃。當下之急是用好現有機房施行理清庫存盤點,將之優劣重建與完善、打散重組,另新建緊缺需求型的公共平臺,整合“原有”(機房)“現有”(工作室)與“新建”(工作坊)以“重建”建構專業工坊。
三、重建
反思調整的思路至少出于修正“原有”機房(工坊)的理念,基于辯證的吸取有利于藝術教學之后采取的理性革弊立新。從多視角看,重新建構藝術設計專業工坊調整當下藝術專業教育教學結構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激發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活力,同時還調動藝術設計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此外,歷史經驗主亦警促再走推倒既往設施重建老路,這種融合原有物質基礎上的重新組合,一直是最大化現有條件的最優調配,并且還可調和各種教學資源乃至發揮最佳教學效果。
重建工坊,當以建立藝術工坊的模式為首。其以基礎工作室為載體將課程、教室與設計實踐融為一體,將傳統的封閉式教學變為面向設計實際的開放式教學形態。
第一,對于當下高職院校創優評建來說,重建須做到開放與淡化‘教室”的概念。藝術工坊模式下客戶溝通、市場調研與工坊學習可隨時轉換,譬如“翻轉課堂”的教學因子運用。傳統課堂教學的標準考核老師與學生,其與“開放教學”的實質就是南轅北轍、牛頭不對馬嘴了。轉變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實現由填塞灌輸到探索發現的現代藝術職教變身。
第二,重建藝術工坊要有的放矢,即運用項目引導帶到教學展開,以此消解“課程概念的禁錮。實際設計項目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內容不再是滯后的教學大綱教條。突出在項目中學習,在項目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無形中拋棄教師講、學生聽,講重點說難點的八股式教學方式。
第三,在教學中的互動性教學特征得到凸現。當代核心是學生、老師、社會等不同背景下的交流,轉變傳統教學中個人獨舞眾人欣賞的現狀,適應工坊教育中教師與學生、客戶間的計較溝通與交鋒妥協。第四是重建的落腳處是跟企業緊密關聯。結合市場需要開展教學設計,且參與的企業的生產實踐活動,使學生所學知識能很好地適應企業和市場的需求。同時也通過和企業、社會的直接交流,使學生的社會能力得到了磨練。
重建工坊,其實質是構建藝術工坊平臺。藝術工坊是凝聚老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空間,是藝術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孵化器,營造適合藝術專業教育的全新教學場所。重建藝術工坊前提是教師團隊,圍繞專業組建起來的老中青老師梯隊。
二是要有專業上的搭配,規劃建立與調配組合一支多專業教師隊伍作后備力量。
第三點來看還要有名師戰略,可用請進來、派出去的辦法,聘請其他高校或業內名師擔任帶頭人。
四是對內培養本校的教師,憑借名師聯合、用名師效應從點到面進行師資完善。
五是制度保障,建立一套由上而下的系統管理、制度激勵,從制度上不困人,確保藝術工坊成員來去自由,用事業共鳴、教育理想來團結人;用教授管理、學術優先的自由思想來招集人,用寬松、愜意的教學環境,優渥的工作空間來吸引人;藝術工坊不養閑人和懶人。藝術工坊平臺的構筑并不是房子、設備甚至學生的多少、老師能力大小與高低,最重要的這里的教育者從內心熱愛與與人為善的溫情。藝術工坊平臺的黏粘劑是醇正感情和遠大理想,用感情來團結彼此、用激勵來共同發展。
四、結語
總體來看,物質的重建與重構顯而易得,或有各種部門其中的利益牽扯分配,但社會大勢與發展潮流,無論我們主觀愿意與否,譬如創建具有“人性與溫度”的專業工坊,已然自上而下成為各個層面的共識。“藝術工坊”的重建涵有若干實驗室或工具車間(機房),盡管整合與融通彼此需要的更多時間維度,畢竟物質的提供與完善在專業工坊建設層面已然開始。
在新時期下,融合高職院藝術設計專業發展與改革的努力,從教學語境、實訓場地領域內化敘事為踐行,其實際是為現代工匠立命、為現代師徒立身打場域,如此種種探索與試驗是延續師徒傳承的胸懷溫情,也新背景下高職院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