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慧嫻
摘要:博物館是人類文化遺產精華的集聚地,其發展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博物館肩負的社會責任和服務功能的演變無不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本文簡要闡述了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的特性,并對功能劃分進行分析探討,希望推動博物館發揮其社會服務功能,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關鍵詞:博物館;服務功能;屬性;特征
一、前言
博物館作為公益性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承擔著為公眾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護研究展示文化遺產,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職責。當今社會和經濟蓬勃發展、市場經濟迅猛崛起、文化產業方興未艾的新形勢下,包括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在內的各項工作不可避免地遭遇著新情況、新問題,要想使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和服務功能得到更好的發揮,必須探索博物館發揮社會教育和服務功能的形式、方式,積極融入社會,實施精品戰略,才能為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特征屬性
博物館這種性質決定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特征的多樣性,具體有以下屬性:(1)公益性。按照社會功能劃分,博物館屬于一類公益性事業單位,承擔科學研究和公共文化建設等公益服務。博物館作為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歷史文化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的非營利組織,是不以營利為目的,其經費來源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投入,對公眾基本實行免費開放。(2)知識性。博物館擁有豐富文物資源和自然標本,這些實物資源具有一定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是人們了解歷史真相和進行科學研究重要的參照物。博物館的文物年代上溯幾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下至現代文物,涵蓋人類社會發展的整個歷史,同時還保存著數目可觀的自然標本,通過充分研究和發掘這批寶貴的歷史和自然遺產,解讀文化信息,可以給觀眾提供翔實的科學文化知識。(3)體驗性。與課堂和書本獲取的知識相比較,來博物館參觀,它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書本課堂的知識往往抽象難懂,而博物館展示的是比較具象的實物,直觀性強,相當于一部立體的教科書,生動有趣,觀眾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栩栩如生的歷史文化和科學知識。(4)群眾性。博物館是一個公眾參觀的場所,它服務的對象是社會普通大眾,不是針對某個人或某一類人,大到耄耋老人,小到襁褓嬰兒,都可以來博物館參觀,平等地享受各項服務。博物館觀眾是具有普遍性的群體,不分年齡、文化、信仰、種族、國籍和階層,有的是到博物館來進行科學研究或者信息咨詢的,他們想了解博物館的藏品等信息資源:有的是來博物館接受學習教育的,主要是大中小學生,博物館展出的實物資料,是一種很直觀的教科書,是學生豐富課堂知識的最佳途徑:有的則是帶著娛樂休閑和游覽觀賞的目的,主要有城市居民、外地或外籍游客,了解博物館藏品藝術和當地人文歷史。(5)傳播性。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是通過博物館文化傳播來實現的。博物館的藏品信息及其文化活動的資訊,包括文化知識、思想觀念、經驗技藝、文化特質等方面內容,只有通過介質傳遞給受眾才能產生作用。在博物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存在著博物館文化信息的傳遞、接受、反饋等活動。博物館文化離不開傳播,傳播才能產生影響,才能顯現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從而贏得觀眾對博物館的關注和興趣。(6)互動性。博物館服務社會,不是簡單被動接受的過程,觀眾在體驗博物館文化活動中,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博物館的建設中來。觀眾對博物館提供的各項服務可以進行評議評價,通過觀眾問卷調查表、微信微博官方網站留言、投訴熱線等方式給館方提出任何有建設性的意見,進一步改進博物館的服務態度,提升博物館的整體服務水平。(7)數字化。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普及,與之相結合的現代通信技術高速發展,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根本性變化。博物館借助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各項工作和文化活動融入到數字化的建設當中,越來越多的服務功能呈現數字化發展的趨勢。數字展示、遠程網絡教育、文化活動直播、網上查閱資訊等正日益構成博物館服務的重要內容。
三、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的劃分
博物館服務社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通常可以分為線下和線上兩大類。線下一般指傳統的社會服務功能,線上則特指通過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技術來提供的網絡服務功能。
1.線下社會服務功能:(1)查閱咨詢。博物館擁有豐富的藏品和各類文獻資料,在辦理相關手續后,人們可以很方便查閱藏品信息和文獻檔案,從事學術研究活動。博物館還有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專門為特定機構和一般公眾提供文物鑒定、文物知識解讀等方面的咨詢服務。藏品展示。展覽是博物館將藏品在特定時間和場所向公眾展示的一種重要手段,是博物館服務社會最主要的文化產品。公眾來博物館參觀,最主要的目的是來看展覽,欣賞展品的藝術美,了解歷史文化,學習科普知識,來達到自身道德情操的陶冶和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2)講解導覽。觀眾來到博物館,工作人員有義務合理引導參觀,介紹博物館基本情況和便民措施,解答觀眾在博物館遇到的問題和疑惑。講解員也要根據觀眾的參觀需求,適時地安排展覽講輔導宣講。(3)學術講座。博物館有一項重要的職能是對藏品進行科學研究,揭示藏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還原歷史文化面貌,傳播科學真理。博物館所取得的科學研究成果,應當與全社會共享。定期舉辦專題學術講座,就是更好地將博物館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與大家分享,滿足公眾對科學文化知識的渴求。(4)主題活動。為了更好地豐富市民的業余文化生活,依托博物館文化優勢,以某個文化主題為內容,讓觀眾參與到活動中來,能夠親自動手動口,培養他們對歷史文化的興趣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5)文創產品。文創產業是博物館事業最有活力、最有創新力的部分。科學開發博物館文化資源,合理提取博物館文化元素,推出富有文化創意的文博書籍、音像制品、文化飾品、高仿商品等LOGO標志的文創產品,進一步延伸博物館文化內涵,滿足觀眾對知識的渴求和精美物品購買心理。(6)休閑娛樂。博物館往往會成為當地文化的一個景點,自身就是一座藝術建筑,有些博物館更是設計成園林式風格,建筑與文化融為一體,是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平日與親朋好友相約來博物館游覽,放松心情,且在休閑娛樂中汲取知識,陶冶情操。(7)美食餐飲。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浩瀚的人類社會發展史,若大的博物館往往不是幾個小時就能參觀完的,有時需要待上一整天。觀眾長時間停留在博物館,提供可口的餐飲必然成為博物館一項不可或缺的服務內容。
2.線上網絡服務功能。數字博物館建設是未來博物館發展的趨勢。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圖形圖像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立體顯示系統、互動娛樂技術、特種視效技術,將實體博物館的三維立體的方式完整呈現于網絡上的博物館。博物館實現虛擬體現,它所有的工作包括所開展的一切文化活動都可以通過網絡來實現共享,等同于將實體的博物館搬到了網上。
網絡架起了博物館與觀眾溝通橋梁,一方面博物館豐富的資訊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快速地傳遞出去,另一方面觀眾的需求和意見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得到滿足和反饋。參觀展覽可以通過網上博物館的虛擬展示瀏覽,查閱咨詢可以通過線上授權查閱和答疑解惑,講解導覽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的圖文語音講解導覽,主題活動和學術講座可以通過網上直播收看,學習教育可以通過網絡遠程教育等等,實現博物館服務社會的數字化、網絡化、共享化和智能化。
四、結語
博物館是一部文化發展史,它蘊含了各種各樣文化發展的軌跡符號,有著獨特的社會服務優勢。加強與不同文化載體、受體的互動交流方式,進一步明晰官方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的公益性定位,努力探索其與常見的文化載體、有針對性的文化服務受體、有普適性的文化服務受體,與同具文化社會服務屬性的兄弟單位之間構建互補共贏模式,對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發揮著獨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