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怡童
溝域經濟是山區生態經濟發展的新模式。近年來,隨著全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山區表現出更為顯著的空間異質性和發展不均衡性,以溝域經濟為發展路徑的經濟模式成為山區發展的突破口。本文以洛陽市為例,通過梳理歸納溝域經濟面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加速經濟發展提供借鑒和啟示。
一、洛陽發展溝域經濟存在的問題
(一)重景觀輕文化,項目開發不盡合理
由于一些具有較高文化價值的溝域歷史上受到人為活動影響較多,溝域破壞嚴重,生態條件惡化,致使自然景觀不理想,恢復代價較大,因此這些具有較高價值的溝域往往不為開發者所重視,從而失去了開發的機會。調查表明,洛陽市的主要河流,如澗河、瀍河在引黃入河、景觀打造、河道治理、生態建設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并產生了十分理想的社會效益,但在文化資源挖掘、景點建設等方面還有很多要做的事情。
(二)項目建設標準不高,溝域資源利用較低
由于溝域經濟發展剛起步,一些企業不愿在規劃設計及項目論證上投入資金,很多項目前期缺乏整體規劃或是缺乏宏觀指導,導致一些溝域旅游景點無序、低檔開發,景點布局、項目創意等不盡合理。在溝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只重視“一溝一品”產業和特殊餐飲業發展,對“一溝一景”鄉村周邊配套景觀特色研究不夠。單一化的發展模式,使溝域景觀建設平庸無味,千篇一律,毫無特色。縱觀現有溝域模式可以發現,大都以休閑、吃、住等低端服務為主。缺少文化內涵,產業項目投資規模偏小,開發項目檔次低,很少形成競爭力強的主導產品。另外,與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標準要求相比,溝域村鎮規劃、設計、功能差;產業生態符合程度不夠;由于前期對本地特色資源挖掘不到位,宏觀設計過多,微觀設計不足;建設標準不高,產品定位較低;對溝域村鎮景觀整治、提升和設計往往沒有充分認識、維護、順應和延續當地區域的地域景觀特征和價值,導致規劃設計常常摧毀了原有的自然和文化風貌。
(三)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生態承載力加重
隨著溝域經濟的發展,一方面,旅游開發建設規模不斷擴大,一些景區因空間不足,開始對周邊自然地域擴大建設,造成了土地破壞和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人流的增多導致旅游景點和鄉村生活污水及垃圾排放量增加,河道遭受污染并呈現富營養化加劇的趨勢。因而,針對不同地形、土壤和坡度的土地利用模式急需提升,特別是建立集生產、觀賞游憩、生態涵養于一體的農林復合生態農業,其設計需要進一步集成優化。
(四)生態特色資源和文化景觀資源挖掘深度不夠
村落建筑的體量、色彩、造型均與周圍生態文化景觀不協調,導致整個村鎮的風貌特色不明顯;山水林田、溝渠路燈等基礎設施缺乏生態化、景觀化研究。此外,盡管各區縣在溝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較重視文化提升,但目前的文化提升主要基于新產業所蘊含的外在風情、旅游景點的歷史和風俗的包裝,對文化景觀理解不到位、研究不夠深入,致使目前大量旅游度假村的設計都是在徹底摧毀原有場地文化景觀后,進行的“再創造”設計。而人類活動的形態,包括農田、植被、村莊、道路、梯田、建筑、庭院、柵欄地等鄉土文化景觀都沒有得到良好的利用,這種對自然原始景觀破壞性建設模式要引起高度重視。
(五)景觀多樣性差,制約了山區休閑旅游經濟的發展
盡管目前洛陽市山區溝域的生態涵養建設較重視生態林的建設,植物覆蓋度每年都在不斷增加,但樹種單一,鄉土植物利用不充分,景觀設計不科學。同時也缺乏對生態安全性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研究,導致溝域植物景觀多樣性降低,生態涵養功能提升不足,難以適應生態涵養植被特征及鄉村風貌建設需求,嚴重制約了山區休閑旅游經濟的發展。
(六)基礎設施薄弱,交通服務設施無法滿足溝域經濟發展需要
調查表明,由于地形地貌限制及長期城鄉發展速度的不同,溝域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水源相對缺乏,溝域系統相對封閉,與平原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不斷拉大。溝域內交通、通信、供水、供電、安全保障等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很多溝域基礎設施不適應當前形勢發展需要,如道路建設不規范,村莊道路不利游人行車,停車場規模與形式不標準等。為解決溝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促進溝域經濟的發展,溝域內基礎設施建設尚待進一步加強,為溝域經濟深入發展提供保障。
(七)產業協調不周,缺少跨區域合作龍頭項目
各經濟溝域之間的開發主要以鄉鎮、企業為基本單位進行, 跨行政區溝域未能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資源整合與統一開發。公共資源利用不太理想。首先,因前期開發缺少總體規劃與功能分區定位,溝域經濟開發區域分工不明確,各地的產業項目建設雷同較為嚴重,未突出本地的重點與特色。其次,產業項目的投資規模偏小,開發項目檔次較低,未能形成競爭力較強的主導品牌。
(八)缺乏土地流轉方面的長效機制,傳統小農意識制約經濟發展
目前,在溝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有關部門在大力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調動農民積極性, 鼓勵通過聯營、股份合作、出租等多種合作方式經營土地和溝域,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山區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是,用地問題依然是溝域經濟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山區存量用地較少,建設用地指標有限,部分用地權屬不明晰,在發展空間上受到很大限制。
(九)科技支撐不足,后續發展缺少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體系
目前山區農民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科技人才匱乏,產業科技含量低,缺乏山區綠色生態農業技術、山區生態修復技術、休閑農業景觀設計技術、溝域特色產品開發技術等,未能有效支撐溝域經濟的發展。
(十)大型景區重門票收入、輕三產效益
很多靠收取門票的龍頭帶動型景區,為增加門票收入,只重視景區環境、景點建設,而忽視第三產業的建設,只想到請來人,沒想過留住人,這一現象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綜合效益,也不利于周邊農民收益。一些大型景區如果能在三產方面加強建設,通過旅游產品配置,延長旅游時間,其綜合收益將遠遠超過門票收益,也將為周邊農民帶來更大收益。
二、發展溝域經濟的建議
(一)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實施全市“一盤棋”的溝域經濟發展規劃
溝域經濟所涉及的溝域不是一個行政單元的地域空間,一些大的溝域跨越不同縣鄉村行政地域,其資源共享性較強。為協調資源共享,發揮群體效益,應對全市溝域經濟發展進行全面調查,提出全市溝域經濟分區方案、建設標準,統一進行全面規劃。
(二)建立信息溝通平臺,有效借鑒先進地區發展經驗
溝域經濟是當下山區經濟發展的一個新模式,很多地方都在進行初步的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果和經驗。溝域經濟建設的全面規劃才剛剛起步,需要充分把握機遇、借鑒已有的經驗和教訓,因此,通過建立信息交流平臺來增強各地的學習互通非常有必要。這不僅有利于降低走錯發展方向的風險、加快溝域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而且,對全國溝域經濟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和作用。
(三)實施配套保障措施,確保山區百姓權益
溝域的開發和利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山區百姓個人利益和整體發展利益的沖突,因而在溝域經濟的建設過程中,應該配套實施保障當地百姓合法權益的政策和措施,加強溝域經濟發展與百姓個人利益的聯結。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為了能夠妥善處理和解決土地、生活習俗、就業等問題,減少發展矛盾和沖突,要充分認識到溝域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除了幫助當地百姓脫貧致富外,還要落實相關權益政策,讓百姓享受到發展的成果。
(四)注重生態環境建設,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保障體系
發展溝域經濟必須以保護和提升生態環境為前提,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并充分考慮經濟總量必須與生態承載能力相適應。這方面有兩個層面要引起重視:一是開發過程中要以保護溝域自然生態、地形、地貌為前提,盡量保護好原有植被地形。二是改造提升過程中盡量尊重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開展生態建設項目,強調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生態式園林風格,多用適性強的鄉土樹種。
(五)深挖特色資源,努力形成“一溝一品”
特色是溝域的產業定位,必須堅持因地制宜、一溝一品的理念,根據溝域區位、構造、資源、文化、產業基礎,選準產業定位,強化主體優勢,防止千溝一面,探索培育個性化、唯一性產業,有吸引消費者的看點,有面向市場的賣點,切忌千篇一律、生搬硬套,防止同構性、同質化發展。
(六)深化農旅、文旅融合,提升溝域經濟品味
通過評價現有居民點、度假村和農林產業點的現狀和特征,提出具有溝域特色的生態產業和旅游業經營模式。構建群體生態旅游經濟圈,完成旅游功能區劃定位與空間布局、旅游產品、旅游線路規劃,以及旅游品牌和形象設計、營銷策劃。發揮溝域自然地理和傳統文化資源優勢,打造一批文化創意項目孵化基地和產業基地,支持引進文化藝術、創意設計、軟件開發、影視制作、動漫游戲和演藝娛樂等項目。
(七)加大生態承載力研究力度,注重溝域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
為防止溝域經濟發展給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應對發展溝域經濟的溝域,建立溝域資源生態承載力和生態價值評價模型,完成溝域生態安全空間格局模式和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方案;提出溝域生態環境質量標準,不同類型區生態修復和保護集成技術,完成溝域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規劃措施;提出溝域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保護機制及政策保障體系等,從而為溝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政策支撐體系。
(八)進行景觀特征評價與規劃研究,提升鄉村文化和景觀風貌
為防止溝域經濟開發中出現鄉村文化景觀失落現象,應通過構建溝域資源景觀特征評價方法與指標體系,提出特色資源開發戰略和措施,完善溝域鄉村景觀規劃;提出鄉村社區、道路、河道、庭院、住宅、旅游景點、標識等生態化、景觀化和鄉土化的提升技術,以及植物配置和綠化模式,完成溝域中不同類型景觀要素的景觀生態保護規劃與設計,從而為溝域經濟建設提供相關標準體系。
(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