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昕
摘要:“營改增”是我國財稅體制改造中的“重頭戲”,以2012年在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進行試點拉開帷幕,歷時五年時間,完成了增值稅對所有產業的全覆蓋。增值稅改革將加工制造業的“紅利”全面推廣至整個服務業,推動我國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我國高校后勤企業屬于服務行業的特殊群體類型,在“營改增”的稅改浪潮沖擊下,必然需要經歷財稅方面的轉型與升級。本文從高校后勤企業納稅人資格認定及企業負稅變化;會計核算方式的變化;企業財務管理制度的變化等三個方面作為研究切入點,深入分析“營改增”大背景下我國高校后勤企業所面對的挑戰與應對路徑。
關鍵詞:營改增;高校后勤企業;挑戰與應對
2016年3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自當年5月1日起,中國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增值稅的試點工作。實行了60多年的營業稅從此退出歷時的舞臺,這也意味著我國完成了現代財稅改革的重要一步。事實上,中國財稅體制改革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后,國家為了適應對外開放,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需要,同時也為了有條不紊地將計劃經濟時代的稅制向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稅制進行過渡,使財政收入隨經濟增長而同步增長,同時使中央可以分享地方經濟發展的成果,1994年進行了分稅改革,被喻為“中國改革歷程中的經典之作”,它結束了之前財政體制搖擺不定的局面,也解決了中央財政虛空的問題,其框架和規則延續至今。隨著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中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當前的財政稅收環境正在經歷著深刻的變革。
在此背景下,“營改增”的稅收改革對于高校后勤企業稅財稅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如何改變稅務管理的形式,更好的利用政策帶來的利好,為高校后勤企業創造穩定健康的財稅環境成為未來高校后勤企業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未來的改革大背景下,高校后勤企業作為服務業的特殊群體,應當面對不斷深化的財稅改革,在日益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中,適應潮流站穩腳跟,共享改革帶來的利潤紅利。
一、“營改增”后高校后勤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
高校后勤企業是高校后勤社會化的改革規范分離出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化運營經濟實體,它承擔著為全校教學、科研、行政辦公提供后勤保障,為全校師生員工提供后勤服務這一光榮而艱巨任務。高校后勤企業雖然是獨立法人企業,但由于特殊性對其所在高校依賴度較高,盈利能力薄弱,市場競爭能力不強。
一般高校后勤企業主要提供商品零售、物業管理、餐飲、住宿、建筑安裝、房屋租賃等服務項目,這些項目在稅改前全部繳納營業稅,稅改后全部改為增值稅,可以說高校的后勤企業在本輪財稅改革中變化最大,認真分析新政策,找出其中的影響。
(一)納稅人資格認定的變化及其稅負影響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6年第23號規定,改增試點實施前銷售服務、無形資產或者不動產的年應稅銷售額超過500萬元的試點納稅人,應向主管國稅機關辦理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登記手續。根據后勤企業的營業收入是否達到500萬元以上來認定是一般納稅納稅人還是小規模納稅人,兩者稅率、發票的計稅方式都有著明顯的不同:
應用場景1:高校后勤企業如果被認定為一般納稅人之后的稅負影響
一般納稅人最大的特點是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經過認證的進項稅額可以抵扣銷項稅額,從而降低稅負。后勤企業一般是服務行業,在營改增之前繳納營業稅,稅率為5%,營改增以后變為增值稅,稅率為6%,以收入100萬元為例,營改增前營業稅需繳納5萬元,營改增后增值稅需繳納5.66萬元,表面看稅負增加了13%,但是由于一般納稅人進項稅額可以進行抵扣,用抵減后的差額來確定稅額,為負數表示留抵數,無需繳納增值稅;為正數,即為應繳納的增值稅,所以一般納稅人確定稅負的關鍵是能否取得進項稅額的發票。
后勤企業有很大一部分業務是物業管理、餐飲和住宿業務,其中①物業管理中大部分成本為人員費用包括工資、福利及社會保險,這部分的費用沒有可抵扣的進項增值稅發票,這也可能導致稅負上升,能否將臨時人員以勞務派遣制的形式,人員費用由派遣公司代為支付支付,并取得勞務派遣公司的增值稅發票抵扣;②餐飲業務中因為農貿市場的采購成本低,原料新鮮度高所以大部分生鮮原料都是從農貿市場采購并且無法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是否能夠找到可靠地原料供應商,同時可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降低稅負成本。③客房業務成本中人員成本面臨著與物業管理一樣的困境,另一方面零用的小件用品也都需要找到正規的生產企業,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
應用場景2:高校后勤企業如果被認定為小規模納稅人之后的稅負影響
高校后勤企業如果被稅務機關認定為小規模納稅人,那么小規模納稅人進項稅額不可抵扣,但相應稅率為3%,在應納稅額的計算上也較一般納稅人簡單。還以收入100萬元為例,營改增前營業稅需繳納4.76萬元,營改增后增值稅需繳納3萬元,應納稅額立減1.76萬元,稅負減少了37%,通過例子可以看出營改增后小規模納稅人的減負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減少了稅款的重復征收。
(二)會計核算的影響
營業稅與增值稅存在較大的差異,營業稅作為價內稅,將由銷售方承擔的稅金包含在內,確認收入時要將稅款從銷售款中直接扣除。增值稅是價外稅,稅金由買家承擔不包含在價款之中,確認收入時按照銷售額直接確認,無需再扣除稅款。營改增之前,計算應繳營業稅時采購款項全部計入成本,無需抵扣,營改增之后,一般納稅企業計算應繳增值稅時就需把當期采購時取得的進項稅金抵扣。會計人員要轉換思路,掌握好增值稅的計算方法及賬務處理。
(三)高校后勤企業財務管理制度的影響
營改增政策實施后,增值稅覆蓋了全部產業,后勤企業作為服務型企業,并沒有制定過關于增值稅方面的制度,如增值稅發票使用、保管支付、上報增值稅的規范,采購報銷發票的規范等等,這些制度、規范的缺失勢必會給企業的管理帶來風險,這就督促企業不斷修改、制定規范,進一步完善后勤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定,同時也統一會計核算,保證后勤企業財務信息的完整、真實、有效性,使財務規章制度更加符合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營改增”后高校后勤企業的改革與應對
高校后勤企業所屬的第三產業經濟占有量逐年提高,而作為營業稅的納稅人每到流轉環節都需要繳稅,這無形中加重了企業負擔,使得企業負重前行。營改增后在一定程度上調整了整個產業的結構,使得第二、三產業合理融合,取消了重復性的稅收,降低企業稅收成本,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不過要想迎來企業發展的機遇,必須找到解決上述影響的辦法。
(一)樹立納稅籌劃意識
首先,對企業自身經濟業務的梳理與重塑。梳理經濟業務及所涉及的外部供應商,重新制定采購業務模式,對采購報價審批程序調整,在相同報價的前提下,對能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供應商優先選擇,修改合同文本,明確與增值稅有關的條款。
其次,合理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國家在推行營改增政策的同時,也會制定一些過渡政策、優惠政策及稅收減免政策,后勤企業的財務人員應該加強學習并及時關注政策的變化,掌握這些政策并合理運用,最大限度的降低高校后勤企業的稅負。
(二)組織企業員工培訓,提高納稅風險意識
營改增政策全面推行,國家也是在不斷下發新的規章制度,而后勤企業財務人員日常工作繁瑣,缺少足夠時間去認真研讀最新規章,也難以掌握其中真髓,對很多規章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這樣很難保證稅務工作的正確性,所以給財務人員足夠的學習時間以及邀請稅務機關對財務人員進行培訓,加強也稅務機關的溝通交流。另一方面,財務管理部門應當積極利用當今互聯網媒體渠道,以群眾喜聞樂見的信息媒介和渠道—QQ群、微信群、微信公共號等—向廣大企業員工積極宣傳國家新的財稅法律和規章制度,提高廣大員工納稅意識。
(三)加強發票管理工作
營改增后,企業由營業稅發票變為增值稅發票,發票在管理上更為嚴格,必須嚴格按照增值稅發票管理規定進行發票的領用、開具、保管、注銷等一系列的流程,企業要進一步完善增值稅發票內部管理制度,加強企業內部監督控制,防止業務人員虛開增值稅發票,以保證后勤企業健康平穩的發展。
三、結語
增值稅是現代的良稅,它避免了營業稅的重復征收,稅上加稅的弊端,甩掉企業的包袱,領企業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環境下輕裝上陣。但是從短期來看,“營改增”變化將在一定時期內給高等院校后勤企業稅收負擔和運營成本帶來新的挑戰和壓力。然而,我們必須正視改革的歷史發展潮流,緊緊圍繞“營改增”的歷史機遇探索我國高校后勤企業新的運營與財稅管理模式;變壓力為動力,全面研究國家政策動態,深入剖析領會政策精神,在遵守國家相關財稅規章制度的前提下,合理化認定高校納稅人主體資格,重視稅務籌劃,提高人員業務水平,在“營改增”大背景下闖出一條高校后勤企業運營與管理的新路子。
參考文獻:
[1]高磊.營改增對高校后勤企業稅務管理的影響及對策——以N大學后勤集團為例[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5(12).
[2]方葉琴.全面營改增后高校后勤實體財務管理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7(8).
[3]簡穎頤.高校后勤服務企業“營改增”實務辨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7(1).
(作者單位:中國刑事警察學院財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