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培利/畫
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孔子
《孟子·告天下》 中有一篇很知名的文章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文中有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通過6個經過貧困和挫折的磨煉最終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成熟進步,還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反復品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文章,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只有跳出“安逸區”,始終保持昂揚斗志,勇于接受磨難和挑戰,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李自成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童年時,他給地主放羊,曾為銀川驛卒,后來成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一員猛將,受到各部將領的贊賞。高迎祥犧牲后,他繼稱闖王,最終帶領百萬起義大軍推翻了明王朝。然而,李自成帶兵打仗18年,最后卻只當了41天皇帝。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李自成最終的失敗呢?
李自成率兵攻克北京城后,本該立即從勝利的喜悅中冷靜下來、從成功后的舒適環境中清醒過來,全力穩定局面,迎接新挑戰,解決各種新問題。可他恰恰沒這么做,而是選擇了肆意享受。
入京城第一天,李自成問眾部下:“你們最喜歡什么?”部下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喜歡過年,喜歡天天吃喝玩樂。”李自成大手一揮,說道:“好,那我們就天天過年!”
于是,李自成與文臣武將整日尋歡作樂,沉湎于酒色之中,盡情享受“天天過年”的歡愉,當初的進取之心早被拋到了九霄云外,不久便被吳三桂引領的清軍擊敗,十幾年浴血奮戰的成果毀于一旦。這就是李自成雖成大事卻在入主京城之后迅速潰敗的最大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全黨要牢記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我們決不當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記‘兩個務必’,牢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古訓,著力解決好‘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性課題,增強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自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古今中外無數事例都充分證明:在安逸的環境中,人往往容易被舒適的環境或各種無孔不入的誘惑所迷惑、“俘虜”,最終導致消沉、放縱和墮落。換言之,放縱欲望、放松警惕之時,可能就是危險來臨之際,就是犯錯犯罪的開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對于每一名黨員干部來說,不為物累、不為名惑、不為利迷、不為欲惑,保持警醒、擺脫安逸,迎接挑戰、攻堅克難,筑牢思想防線、堅定理想信念,尤為必要。在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每一秒,黨員干部都要勇于接受層出不窮的挑戰,多為百姓辦實事辦好事,更要抵御住各種誘惑和腐蝕,決不能重蹈李自成的覆轍,決不能被“糖衣炮彈”擊倒,決不能賴在“安逸區”里不肯出來,必須避免“溫水煮青蛙”的悲劇發生。唯此,才不會在人生事業的旅途中栽跟頭,才不會辜負黨和人民的信任與重托。
本欄編輯/李勝基 郵箱/gcdyls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