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廂記》《牡丹亭》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石 麟
(湖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名著的力量是無窮的!戲曲經(jīng)典之作《西廂記》《牡丹亭》亦是如此。自它們問世以后,無論是評價表彰抑或涉及引用,甚至模仿改編、心靈共振、教習演出,都體現(xiàn)了這兩部戲曲名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力和在戲曲教育方面的典范作用。
王實甫《西廂記》出現(xiàn)之后,反響極大,自元至明清,評價表彰之聲不絕如縷。元末明初賈仲明《凌波仙·挽王實甫》云:“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1]
明代諸戲曲批評家贊譽之辭更多。朱權(quán)《太和正音譜》將王實甫劇作比為“花間美人”,又稱其“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如玉環(huán)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盵2]何良俊《四友齋叢說》:“王實甫才情富麗,真詞家之雄?!盵3]都穆《南濠詩話》:“近時北詞以《西廂記》為首。”[4]王世貞《曲藻》:“北曲故當以《西廂》壓卷。如曲中語……只此數(shù)條,他傳奇不能及?!盵5]29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莊岳委談下》:“獨戲文《西廂》作祖。”[6]555“今王實甫《西廂記》為傳奇冠。”[6]562徐復祚《曲論》:“馬東籬、張小山自應首冠,而王實甫之《西廂》,直欲超而上之?!盵5]241“《西廂》是王實甫撰,至草橋驚夢而止,此后乃關漢卿足成者,北曲故當以此壓卷?!盵7]明清之際的李漁也說:“吾于古曲之中取其全本不懈、多瑜鮮瑕者,惟《西廂》能之?!盵8]16“‘影兒里情郎,畫兒中愛寵’,此傳奇野史中兩個絕好題目?!盵9]
明清兩代還有不少以特殊的評價方式——校注、評點來研究《西廂記》者,如王伯良、李卓吾、王世貞、魏浣初、湯顯祖、徐文長、羅懋登、凌濛初、閔遇五、汪然明、李日華、陳眉公、孫月峰、張深之、徐士范、孫鑛、邱瓊山、唐伯虎、蕭孟昉、董華亭、金在衡、顧玄緯、梁伯龍、焦猗園、何元朗、黃嘉惠、劉麗華、毛西河、朱璐、尤展成、錢西山、沈君征等。尤其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學批評家金圣嘆,居然視《西廂記》為“六才子書”之一:“嘗謂世有才子書六,蓋《離騷》、《莊子》、《史記》、杜詩及施耐庵《水滸傳》、王實甫《西廂記》也。”[10]
繼《西廂記》之后,湯顯祖《牡丹亭》所得到的評價表彰也不少。王思任云:“杜麗娘之妖也,柳夢梅之癡也,老夫人之軟也,杜安撫之古執(zhí)也,陳最良之霧也,春香之賊牢也,無不從觔節(jié)竅髓,以探其七情生動之微也?!?《批點玉茗堂牡丹亭詞敘》)[11]856這段話,頗為客觀地指出了《牡丹亭》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生動性和劇中人物的個性化色彩。
沈德符有言:“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盵12]687王驥德云:“近惟《還魂》二夢之引,時有最俏而最當行者,以從元人劇中打勘出來故也?!?《曲律·論引子第三十一》)[5]138潘之恒云:“夫結(jié)情于夢,猶可回死生,成良緣,而況其構(gòu)而離,離而合以神者乎。自《牡丹亭》傳奇出,而無情者隔世可通。”(《亙史·雜篇》卷二)[11]850李漁說:“湯若士,明之才人也,詩文尺牘,盡有可觀,而其膾炙人口者,不在盡牘詩文,而在《還魂》一劇?!盵8]2還有人對湯顯祖寫作《牡丹亭》過程中的迷狂狀態(tài)做了描述:
相傳臨川作《還魂記》,運思獨苦。一日,家人求之,不可得,遍索,乃臥庭中薪上,掩袂痛哭。驚問之,曰:“填詞至‘賞春香還是舊羅裙’句也?!盵13]108
明清小說中《牡丹亭》也是熱議話題。例如:“這邊華公子忽然念那《牡丹亭》上的兩句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A夫人笑道:‘《牡丹亭》的《游園》《驚夢》,可稱旖旎風光,香溫玉軟。但我讀曲時,想那柳夢梅的光景,似乎配不上麗娘。’公子道:‘我也這么想,覺柳夢梅有些粗氣,自然不及麗娘。’”[14]再如:“即如稗官野史,說部諸家,一言于才子佳人,情而生者,情而死者,比比皆然。《牡丹亭》魂歸月夜,死猶不忘?!盵15]243
當然,也有將《西廂記》《牡丹亭》并列贊美者:“王實甫《西廂記》、湯若士《還魂記》,詞曲之最工者也?!盵16]
元雜劇中,涉及《西廂記》中人和事的至少有十四本。例如宮大用《范張雞黍》中,范巨卿唱到“則《春秋》不知怎的發(fā)”時,王仲略說:“小生不曾讀《春秋》,敢是《西廂記》?”[17]范巨卿說的是儒家經(jīng)典《春秋》,王仲略則以為是《西廂記》。何以如此?因為《西廂記》又叫《春秋》。李詡《戒庵老人漫筆》:“《西廂記》人稱為春秋,或曰曲止有春秋,而無冬夏,故名?!盵18]
馮夢龍《古今譚概》載:“丘瓊山過一寺,見四壁俱畫《西廂》。曰:‘空門安得有此?’僧曰:‘老僧從此悟禪。’丘問:‘何處悟?’答曰:‘是“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盵19]丘瓊山即戲曲家丘濬,他與一僧人參禪悟道,引用的居然是《西廂記》中的曲辭。
更多的情況則是一般性涉及,例如:“梨園新部出西廂?!盵12]33-34“原來是你西廂待月的舊交?!盵20]174“西廂月下,少分妙趣于張郎?!盵21]“打了一個鶯鶯跳過粉皮墻的反《西廂》皮磕兒。”[22]“嬌娘既有西廂之約,可無東道之主?”[23]“好個學士,只這幾句《西廂》?!盵24]“分明訪賢東閣,已成待月西廂?!盵25]“分明一本比西廂,點綴許多情狀?!盵26]“君乃風流名士,曾閱《西廂記》否?”[27]“至于西廂待月之事,實實無之?!盵28]“禪榻留云,較勝西廂待月?!盵29]“我又不是《西廂》上的紅娘,令我與你傳書遞柬?!盵30]27“又像西廂張君瑞,眼前缺少美鶯鶯?!盵31]“又何須待月西廂?!盵32]“《西廂》之名聞之熟矣。”[33]“學那《西廂記》中請宴的老套子?!盵34]
也有引用《西廂記》中句子的:“莫是‘說來的話兒不應口’罷?!盵35]“《西廂記》惠明云:把五千人做饅頭餡。”[36]“正是西廂上說得好:姐姐雖然口硬,腳步兒早已先行。”[37]“正如西廂上的話:未見時準備著千言萬語,得相逢都變做短嘆長吁了。”[38]
更妙的是,《西廂記》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原來四只板箱分裝十六扇紫楠黃楊半身屏風,雕鏤全部《西廂》圖像?!盵39]“一架玻璃扇面屏,畫的全本《西廂記》。”[40]“上面寫的全是《西廂》謎兒?!盵41]
甚至還有拿《西廂記》說笑話者:“一瞎子雙目不明,善能聞香識氣。有秀才拿一《西廂》本與他聞,曰:‘《西廂記》?!瘑枺骸我灾俊鹪唬骸行┲蹥??!盵42]又如:
玉釧忍不住笑,只聽得“噼哺”一聲,將噙的酒噴得寶玉滿面。寶玉道:“如何?我就怕你來的太猛,必有岔誤?!段鲙洝非溃骸达嬓南茸怼!疫@是未喝面先糟了?!盵43]218
與《西廂記》一樣,《牡丹亭》也經(jīng)常被引用。如:“勾欄里做《還魂記》?!盵44]506“《牡丹亭》有句云:不是梅邊是柳邊。”[45]26“或許象《牡丹亭》里的杜麗娘復活了不成!”[46]172“好似牡丹亭畔夢,今朝未識柳梅邊?!盵47]475“用《還魂記》曲文起句?!盵48]“這詩題,是仿《牡丹亭》上的兩句?!盵49]“麗娘再世,倩女還魂?!盵50]“目閉唇張,好似死乍還魂的杜麗?!盵51]甚至到了讓文人之間以劇中人物戲謔科場新秀的地步:“乾隆庚辰一科進士,大半英年,京師好事者以其年貌,各派《牡丹亭》全本腳色,真堪發(fā)笑?!盵52]

鄭光祖的另一部作品《倩女離魂》,雖然沒在情節(jié)設置方面對《西廂記》亦步亦趨,但卻在人物塑造內(nèi)在氣質(zhì)方面對《西廂記》有所繼承發(fā)展:
很顯然,鄭光祖對倩女“離魂”的描寫是受了王實甫寫“驚夢”的影響的,但魂靈的活動又到底比夢境的描寫更具體,更實在。因而,“離魂”對于“驚夢”來說,正是中國古典戲曲家們在描寫叛逆女性的浪漫主義手法上又提高了一步[55]。
明清兩代,直接源自《西廂記》的續(xù)書仿作者更多,如李日華《南西廂記》、陸采《南西廂記》、周公魯《翻西廂記》、查繼佐《續(xù)西廂》、程端《西廂印》、碧蕉軒主人《不了緣》等。民國年間,有根據(jù)《西廂記》改編的話劇,還有京劇《西廂記》《紅娘》,豫劇《拷打紅娘》,河北梆子《打紅娘》,滇劇《鶯鶯餞別》,評劇《崔鶯鶯》,楚劇《三才子》等。川劇、越劇、豫劇、蒲劇、江淮劇等,都有《西廂記》劇目。至于在劇本中引用《西廂記》內(nèi)容者則不勝枚舉,如:
“〔外〕你這賤人要做鶯鶯?〔旦〕那里是西廂下鶯鶯伎倆?!餐狻衬氵@賤人就是紅娘。〔旦〕怎么的就打梅香?生紐做紅娘?”[56]“小生與小姐深懷眷慕,幸共盤桓。將謂西廂風月。不獨張君瑞矣!”[57]“我里今夜小阿姐好像鶯鶯出燒香,身邊有我里介一個小紅娘。若再有介會跳墻個張生來孛相,大家里昆腔昆板做介一只北西廂?!盵58]
用民間講唱文學方式表演《西廂記》的作品更是不計其數(shù),僅傅惜華編《西廂記說唱集》中的作品,就累計達幾十萬字。其中,除了趙德麟的《元微之崔鶯鶯商調(diào)蝶戀花》鼓子詞以外,其他作品都產(chǎn)生于《西廂記》之后。通俗小說創(chuàng)作也有言及受《西廂記》之影響者:“我常聽他們說小說的每每總是有個佳人,來了個才子,這才子與佳人就你貪我愛,其中總是個丫頭作線索,即如《西廂》的曲子。”[59]而吳趼人干脆寫了一部小說《白話西廂記》,第一回就古往今來、人間天上:“王實甫角藝妒紅樓,趼人氏揮毫成白話?!盵60]333
《牡丹亭》“各種版本及改本甚多”。[53]854如:沈璟《同夢記》(殘文)、馮夢龍《風流夢》、徐肅穎《丹青記》、徐日曦《牡丹亭》、陳軾《續(xù)牡丹亭》、王墅《后牡丹亭》、葉堂《納書楹牡丹亭全譜》以及一些子弟書、牌子曲、安徽俗曲、南詞、長篇彈詞、彈詞開篇等。最有趣的是蔣士銓《藏園九種曲》有《臨川夢》劇本:“凡二十出。寫湯顯祖一生事跡,并以心醉《牡丹亭》而死之婁江俞二娘事潤色之。”[53]1331
近現(xiàn)代戲曲中,也有模仿或改編《牡丹亭》者。京劇《春香鬧學》《游園驚夢》,都是“梅派”傳統(tǒng)劇目。此外,諸如“尋夢”“鬧殤”“冥判”“拾畫”“玩真”“冥誓”等,均為各劇種流傳廣泛的單折戲。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石凌鶴先生對“臨川四夢”進行了改寫。二十一世紀初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則更是反響強烈。
最有意味的是孟稱舜《花前一咲》,兼祧王、湯二先賢:“此劇結(jié)胎于《西廂》,得氣于《牡丹亭》,故觸目俱是俊語?!盵61]
明代沈璟《義俠記》第十四出寫西門慶約會潘金蓮時隨口引用:“娘子,《西廂記》說得好,‘是必破工夫,明日早些兒來?!∪嗽诖藢:??!盵62]這可以看做戲臺上附庸風雅的“登徒子”與張生之心靈共振。
至于通俗小說中的登徒子們,就更加具有實踐性了:“芷馨低頭不語,雪香遂擁至帳中,曲盡綢繆。雪香曰:‘《西廂》有云:你半推半就,我又驚又愛。真是今日情景?!盵45]128-129“杜開先道:‘小娘子,你可曉得,那《西廂記》上說得好:燈兒下共交鴛頸。若吹滅了燈,一些興趣都沒了。’玉姿便不則聲?!盵63]“于是自己來寬了小衣,便與蕭云演《西廂·酬簡》一出,便是梨園中演的《佳期》,有曲文一支道:……”[64]623
食色性也,由《西廂記》人物情節(jié)引發(fā)的心靈共振發(fā)展到極點就是張生式的“相思病”,有人甚至因此丟了性命:“前頭我看見一什么筆記上載著一條,說是有看了《西廂記》,思慕雙文顏色,致成相思病的?!盵60]14“昔年蘇州有一富家子弟,年紀只有十五六歲,在書房里讀書,狠是聰明伶俐。偶然見書架上有一部《西廂記》小說,他就瞞著先生觀看,日夜愛不釋手,單羨那位鶯鶯小姐,弄得茶飯懶吃,骨瘦如柴,犯了相思癆病而死?!盵47]180“金陵一名家子,過目成誦,年十三,博通經(jīng)史,一日偷看《西廂》曲本,忘食廢寢,七日夜而元陽一走,醫(yī)家云心腎絕矣,乃死。”[65]
當然,對《西廂記》中人物故事產(chǎn)生心靈共振的例子更多還在“情感場”中:“魏鵬聞得‘兄妹’二字,驚得面色如土,就像《西廂記》說的光景?!盵44]509“以《西廂》之情好,而眼前憐愛,竟不能為意中人更謀一面,豈其人變耶?”[66]“定做了,西廂待月鶯鶯女,因此上,不在閨中暗約同?!盵67]“璞玉瞧見了這人,真象《西廂記》里‘呀!正撞著五百年前風流業(yè)冤’似的嚇了一大跳?!盵46]138“爐梅想了半晌,才想起那日惟恐受罰,無意中念了一句《西廂記》上的話,登時飛紅了臉?!盵68]“生曰:‘妹非千眼觀音,安能背后見人?即使臨去秋波一轉(zhuǎn),亦豈能普照大千世界哉?’”[69]“秋谷無意之中,因為心上想念雙林,隨口吟了幾句《西廂記》中的口白,卻被辛修甫猜破,說了出來?!盵70]
更有甚者,這種“西廂情結(jié)”的心靈共振,有人幾乎發(fā)展到心理變態(tài)的地步,以致成為“笑柄”:
常峙節(jié)說:“我說個笑話,一個人愛看《西廂》,見鶯鶯美貌,眠思夢想,看看至死,他的朋友來說:‘你要看鶯鶯跟我去,他現(xiàn)在我那里?!@人聽見,立刻好了大半。即到他家,見一老婆婆坐在炕上,問道:‘鶯鶯在那里?’說:‘你看那坐著的?!f:‘這是何人?’那人道:‘這是鶯鶯的孫女兒,已九十歲了。你還想要見他,斷無此理?!盵71]
相比較而言,《牡丹亭》所引起后代青年男女的心靈共振更多悲劇情結(jié)而少一些輕喜劇意味。
張大復《梅花草堂筆談》卷七記載:“俞娘,麗人也,行三,幼婉慧?!陡袎簟芬怀鲎⒃疲骸崦肯菜?,睡必有夢。夢則耳目未經(jīng)涉,皆能及之。杜女故先我著鞭耶!’”[72]又據(jù)焦循《劇說》卷六載:
《磵房蛾術(shù)堂閑筆》云:“杭有女伶商小玲者,以色藝稱,于《還魂記》尤擅場。嘗有所屬意,而勢不得通,遂郁郁成疾。每作杜麗娘《尋夢》《鬧殤》諸劇,真若身其事者,纏綿凄婉,淚痕盈目。一日,演《尋夢》,唱至‘待打併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得個梅根相見。’盈盈界面,隨聲倚地。春香上視之,已氣絕矣。臨川寓言,乃有小玲實其事耶?”[13]126
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牡丹亭》三婦合評本,乃清初杭州一位姓吳名人字舒鳧的文化人先后或聘或娶或續(xù)弦的三任妻子陳同、談則、錢宜評點出版的。吳舒鳧在《序》中對此有詳細記載:
一日,忽忽不懌,請于人曰:“宜昔聞小青者,有《牡丹亭》評跋,后人不得見,見‘冷雨幽窗’詩,凄其欲絕。今陳阿姊評已逸其半,談阿姊續(xù)之,以夫子故,掩其名久矣。茍不表而傳之,夜臺有知,得無秋水燕泥之感,宜愿賣金釵為鍥板資?!币馍跚幸?,人不能拂,因序其事。吳人舒鳧書[11]892。
上文錢宜涉及“冷雨幽窗”詩,指的是另一癡情女馮小青及其作品。據(jù)佚名《小青傳》載:“小青者,虎林某生姬也?!ё院笥膽嵠鄲牛阃兄娀蛐≡~?!溆暧拇安豢陕?,挑燈閑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于我,豈獨傷心是小青。”[73]
諸如此類的心靈共振,在通俗小說中描寫更多,如:“生者可以死,死者亦可以生。有如《牡丹亭》一本傳奇,當日杜麗娘何曾認得柳夢梅,只為被花神攝合,在牡丹亭一夢遂相思而死。后柳夢梅拾得小姐遺容,感觸生情,幽魂相會,還魂開棺,成為夫妻,百年偕老,你說這奇也不奇?!盵74]“香菱早來園中,一人往做夢之處獨立徘徊,心中想道:‘我看《牡丹亭》麗娘驚夢、尋夢,笑他太癡。那夜我自己領賂著這情味,怨不得他癡情如此?!幻嫦胫錾?,癡癡迷迷,尋到夢中好處坐下,只覺蟲聲樹影,風景凄涼,心內(nèi)又想:‘麗娘夢見柳生,乃是末見其人,先有其夢。我與寶玉燕好,雖系一夢,實有其人。況且以前合他親密,這么比來,我幸于麗娘多矣。那晚驚夢,今兒尋夢,既尋不著,惟有待之而已?!盵43]257“黛玉不等紫鵑說完,聽到寶玉去做和尚一語,多時一塵不染的方寸,頓將從前纏綿寶玉之私念勾逗起來,舊時還不盡的眼淚,重又滴了無數(shù),恨不得寶玉立刻站在跟前,好將婉言勸慰。才悟到夢中所見,幻出有因,直欲仿《牡丹亭》上杜麗娘去尋那不遠的夢兒?!盵75]195“又看《還魂記》,見杜麗娘如此多情,別有賞識?!盵64]158“那《牡丹亭》里杜麗娘所唱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兩句曲文,他雖未曾聽過,卻是芳心自同,輾轉(zhuǎn)衾稠,不能成夢。”)[20]143
當然,對《西廂記》《牡丹亭》感觸最深的還是《紅樓夢》中的林黛玉:
黛玉便知是那十二個女孩子演習戲文。雖未留心去聽,偶然兩句吹到耳朵內(nèi),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來是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步側(cè)耳細聽,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又兼方才所見《西廂記》中“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之句:都一時想起來,湊聚在一處。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馳,眼中落淚[76]。
《西廂記》《牡丹亭》作為戲曲經(jīng)典之作,不知被多少次地演出,但成功的演出勢必經(jīng)過長時間的教習、訓練,甚至還有教學方面的理論探討。這些,在古代小說中的記述尤為充分。
我們不妨先看二劇的演出情況:“伯爵道:‘再沒人。只請了我與李三相陪哥,又叫了四個女兒唱《西廂記》。’”[77]“遂摻了一句道:‘萃錦班能唱《西廂》全本,還略略看得?!盵78]“箕芳因作《西廂記》鶯鶯的科白,乃唱道:‘人間玉容,深鎖繡幃中,是怕人搬弄。……’”[79]“正生道:‘今日做的戲文是演《西廂》,要與那俏鴛鴦奇逢在大雄殿上。恁要在畫中求寵愛,教我在影里做情郎?!盵80]“寶兒素性歡喜偷情,立主意要串演《西廂》,自己要扮張生,賣弄彼俏?!盵81]“俊生隨啟丹唇唱一曲《北調(diào)西廂·張生游佛殿》,果然聲透碧霄,音貫九重?!盵82]“演出《牡丹亭》杜麗娘還魂一節(jié)?!盵83]“寶珠道:‘那么改改,改唱《牡丹亭》如何?讓你做柳夢梅。’”[84]532甚至還有二劇皆能演唱,并借以調(diào)情者:
公子暗喜:有支曲兒,可以調(diào)情。遂斟一盞,手奉賽兒說:“夫人聽者!”唱的是《西廂》上“軟玉溫香抱滿懷”一套淫曲,要動賽兒之心。唱完,賽兒贊好,又要再唱。公子只得又唱《牡丹亭·尋夢》一套[85]。
上面只是提示唱哪一段,還有直接照錄劇本原詞的:“美鶯鶯解佩環(huán),在西廂兩情戀。雙文是云鬟半亸嬌聲喘,君瑞是任意風流人不倦。一個是擺柳腰故輕輕,一個是蕩花心偏款款。苦煞紅娘,戶外忍把香津咽,只到了透靈犀一點鮮?!盵15]321當然,也有將曲文改為更通俗的民間小調(diào)的:
張斜眼道:“你著巫云姐唱個《西廂·一半兒》罷?!薄自迫∵^弦子來,又唱道:“冷清清人在西廂,喚一聲張郎,怨一聲張郎。亂粉粉花落東墻,問一會紅娘,調(diào)一會紅娘。枕兒余,衾兒剩,溫一半繡床,閑一半繡床。月兒斜,風兒細,掩一半紗窗,開一半紗窗。蕩悠悠夢繞高堂,曲一半柔腸,斷一半柔腸。”[86]
臺上幾分鐘,臺下十年功。各種演唱都是需要長時間教習、訓練的:“黛玉因在舟中無事,時叫慶齡們過來唱曲消遣。一日慶齡唱了一套《琴心》,……紫鵑不懂文義,但覺悠揚入耳可聽,高興起來,叫遐齡教曲?!盵75]238“秋芳道:‘聽見說你的《游園》很好,我們秋水姑娘也會這一套曲子,教他扮春香,你指點了他的身段。況且,這出的賓白有限,他賓白也是記得的,就只沒有說過?!锼溃骸竽棠蹋阆炔挥玫炎樱邆€上場看我可接的上來?有不是的教給我就是了?!积g道:‘還要把鏡臺、衣服預備停當了呢!’說著,便捏出身段,輕輕腳步,上場唱引子:‘夢回鶯囀,亂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锼阋沧龀錾矶危蠄鼋映骸谋M沉煙,拋殘繡線,恁今春關情似去年?!积g便說定場白,秋水接著把這段賓白說完。椿齡道:“春香與杜麗娘的身段不同,春香的身段要活變,搖擺腳步要輕巧利便,說白要輕快就是了?!盵87]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西洋的能工巧匠居然還做出最早的“機器人”表演《西廂記》:
乾隆二十九年,西洋貢銅伶十八人,能演《西廂》一部。人長尺許,身軀耳目手足,悉銅鑄成;其心腹腎腸,皆用關鍵湊接,如自鳴鐘法。每出插匙開鎖,有一定準程,誤開則坐臥行止亂矣。張生、鶯鶯、紅娘、惠明、法聰諸人,能自行開箱著衣服。身段交接,揖讓進退,儼然如生,惟不能歌耳[88]。
戲曲表演講究“四功五法”,對這些基本功,教習們不僅需要長時間對演員進行培養(yǎng)、訓練,甚至還要做出理論總結(jié):“至于入聲作平聲呢,那《西廂記》上的肉字,讀做時乎二字的切音,玉字、月字,都讀做于字的樣兒?!盵84]547“曲之佳否,亦且系于賓白也。如《牡丹亭·驚夢》折白云:‘好天氣也’,以下便接[步步嬌]‘裊晴絲吹來閑庭院’一曲,可謂妙矣。試思若無‘好天氣’三字,此曲如何接得上?有云:‘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以下便接[皂羅袍]‘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一曲。試思若無‘不到園林’二語,曲中‘原來’云云,如何接得上?此皆顯而易見者也?!盵89]
古代戲曲的作者往往能兼任編劇、導演、演員,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還是“教習”師父,關漢卿、梁辰魚、阮大鋮、李漁等均如此,他們中間的湯顯祖也是這樣:“徐軌云:湯若士詞曲小令擅絕一世,所撰《牡丹亭記》《西廂》并傳。嘗醉后自題云:‘玉茗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d致可想見也。”[90]
綜上所述,像《西廂記》《牡丹亭》這樣的戲曲名著,不僅在文化史上具有深遠影響,從戲曲教育的角度看,他們也具有相當大的典范作用,名著的力量是無窮的!
參考文獻:
[1] 謝伯陽.全明散曲[M].濟南:齊魯書社,1994:175.
[2] 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M].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59:17.
[3]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M].北京:中華書局,1959:338.
[4] 丁福保.歷代詩話續(xù)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359.
[5] 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M].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59.
[6]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M].北京:中華書局,1958.
[7] 蔣一葵.堯山堂外紀·卷六八[M]//《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26.
[8] 李漁.閑情偶寄·卷一[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9] 李漁.十二樓·合影樓[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20.
[10] 易宗夔.新世說[M]// 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八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465.
[11] 毛效同.湯顯祖研究資料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8.
[13] 焦循.劇說[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14] 陳森.品花寶鑒[M].北京:寶文堂書店,1989:585.
[15] 西泠野樵.繪芳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16] 王應奎.柳南隨筆[M].北京:中華書局,1983:60.
[17] 臧晉叔.元曲選[M].北京:中華書局,1958:952-953.
[18] 李詡.戒庵老人漫筆[M].北京:中華書局,1982:194.
[19] 馮夢龍.古今笑史[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85:279.
[20] 誕叟.梼杌萃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1] 煙霞散人.斬鬼傳[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0:72.
[22] 文康.兒女英雄傳[M]//古本小說集成編輯委員會.古本小說集成(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117.
[23] 馮夢龍.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521.
[24] 魏秀仁.花月痕[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184.
[25] 荑秋散人.玉嬌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101.
[26] 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9:171.
[27] 煙水散人.合浦珠[M]//劉世德,等.古本小說叢刊第一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307.
[28] 侯忠義,李勤學.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續(xù)(一)[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250-251.
[29] 曾衍東.小豆棚[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473.
[30] 渭濱笠夫.孤山再夢[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
[31] 佚名.小八義[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46.
[32] 謝讜.四喜記[M]// 六十種曲(六).北京:中華書局,1958:15.
[33] 沈復.浮生六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3.
[34] 菊畦子.醒夢駢言[M].北京:中華書局,2000:116-117.
[35] 李汝珍.鏡花緣[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480.
[36] 曹去晶.姑妄言[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9:1145.
[37] 侯忠義.明代小說輯刊(第一輯之三)[M].成都:巴蜀書社,1993:815.
[38] 蘇庵主人.繡屏緣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46.
[39] 韓邦慶.海上花列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409.
[40] 小和山樵南陽氏.紅樓復夢[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1130.
[41]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599.
[42] 游戲主人.笑林廣記[M].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1996:33.
[43] 花月癡人.紅樓幻夢[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
[44] 周清源.西湖二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45] 曹梧岡.梅蘭佳話[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46] 尹湛納希.泣紅亭[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47] 江陰香.九尾狐[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1.
[48] 曾樸.孽海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59.
[49] 蕙水安陽酒民.情夢柝[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6:33.
[50] 陳朗.雪月梅傳[M].濟南:齊魯書社,1986:65.
[51] 凌濛初.拍案驚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88.
[52] 錢泳.履園叢話[M].北京:中華書局,1979:551-552.
[53]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匯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4] 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M].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59:262-263.
[55] 石麟.稼稗兼收[M].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2001:47.
[56] 俞為民.宋元四大戲文讀本[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165.
[57] 周履靖.錦箋記 [M]//六十種曲(九)北京:中華書局,1958:52.
[58] 單本.蕉帕記 [M]//六十種曲(九)北京:中華書局,1958:24.
[59] 吳貽先.風月鑒[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314.
[60] 我佛山人.新石頭記[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7.
[61] 祁彪佳.遠山堂劇品·逸品[M]//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59:171.
[62] 沈璟.沈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430.
[63] 金木散人.鼓掌絕塵[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73.
[64] 鄒弢.海上塵天影[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
[65] 孫遜.董西廂和王西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20.
[66] 潘綸恩.道聽途說[M].合肥:黃山書社,1998:110.
[67] 陳端生.再生緣[M].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246.
[68] 尹湛納希.一層樓[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124.
[69] 王韜.淞隱漫錄[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188.
[70] 漱六山房.九尾龜[M].武漢:荊楚書社,1989:137.
[71] 訥音居士.三續(xù)金瓶梅 [M]//古本小說集成編輯委員會.古本小說集成(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41.
[72] 蔣瑞藻.小說考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690.
[73] 漲潮.虞初新志[M]//古本小說集成編輯委員會.古本小說集成(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7-34.
[74] 渭濱笠夫.孤山再夢[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2.
[75] 歸鋤子.紅樓夢補[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
[76] 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271-272.
[77] 王汝梅,李昭恂,于鳳樹.張竹坡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M].濟南:齊魯書社,1987:1031.
[78] 李綠園.歧路燈[M].鄭州:中州書畫社,1980:888.
[79] 隨緣下士.林蘭香[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212.
[80] 佚名.癡人?!す疟拘≌f叢刊第二十六輯 [M].北京:中華書局,1991:1670.
[81] 佚名.十二笑[M]//古本小說集成編輯委員會.古本小說集成(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38.
[82] 古棠天放道人.杏花天[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215.
[83] 逍遙子.后紅樓夢[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71.
[84] 天虛我生.淚珠緣[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1.
[85] 呂熊.女仙外史[M].南昌:百花文藝出版社,1985:56.
[86] 丁耀亢.金瓶梅續(xù)書三種[M].濟南:齊魯書社,1988:300.
[87] 嫏嬛山樵.補紅樓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415-416.
[88] 袁枚.新齊諧·銅人演西廂[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505-506.
[89] 吳梅.顧曲麈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7-68.
[90] 姚燮.今樂考證 [M]//《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曲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27-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