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珍

按照中央要求,結合首都實際,選派第一書記到涉農區縣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和發展落后村實現精準扶貧工作。季景書作為第二批受北京工業大學黨委選派,經市委組織部選調并安排,自2016年11月26日至2018年11月26日,任北京市密云區大城子鎮張泉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此時,距離他進入張泉村已經有一年半了,他為張泉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2018年4月21日,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吉寧用一整天時間就本市低收入農戶幫扶工作到密云區、懷柔區調研。蔡奇強調,要深入貫徹習總書記關于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從打好三大攻堅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高度,從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高度,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高度,來認識做好低收入農戶幫扶工作的重要性,堅決打好這場攻堅戰,確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路上一個不掉隊。
山雨蒙蒙,市領導調研行程緊湊,深入鎮村、園區、林地,察看產業幫扶項目,走訪低收入戶。八旬老人趙玉普是密云區大城子鎮張泉村的低收入農民,蔡奇坐上他家的土炕,握住老人的手拉起家常。老人說:“感謝上級派來的第一書記幫我賣豆子、倭瓜,去年我們老兩口收入到了一萬八。”老人所說的第一書記,就是季景書,他原來是北京工業大學材料學院副院長,到村工作一年半,不僅帶動村集體興辦公司銷售農副產品,還引入社會資本承租閑置民宅,發展精品民宿,為農民提供就業,增加收入。蔡奇對季景書的工作予以肯定。
盡管已經過去了幾百個日日夜夜,季景書依然記得,他第一天到張泉村的情景。2016年11月,北京工業大學材料學院副院長季景書迎著漫山大雪,來到了張泉村,擔任第一書記。進村前的破舊山路和村民家里簡陋的生活環境帶給他很大的震動。11月的張泉村路上鋪滿積雪,全村海拔在700米以上。盡管滿懷對新工作的好奇、緊張和期待,但身臨其境,還是被眼前的場景震驚了:車在蜿蜒的山路上打滑,根本無法開到村里海拔1000多米的最高處,來到村民家里,冰冷漏風的家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
在繁華的北京還有這么發展落后的村子,季景書的心內產生了巨大的波瀾,張泉村的精準幫扶怎么辦?如何開展工作才能讓這個山青水秀、卻遲遲沒有走上富裕之路的村子真正好起來,季景書陷入深思。由于沒有暖氣不具備住宿條件,季景書來到張泉村的第一夜只能借住在鄰村村委會,他就在輾轉反側中迎來了黎明。
根據中央要求,第一書記擔負著“加強基層組織、推動精準扶貧、為民辦事服務、提升治理水平”等責任,對一直從事高校工作的季景書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嘗試,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進村的頭三個月,我啥都沒干,就是一頭扎到村民家里,深入調研,了解張泉村,了解大伙兒心底的需求。”讓季景書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人跟他說,“你一個大學里來的老師,能干啥?是不是就來鍍個金?如果不是,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我們這進山的山路好好修一修。”聽了老人這個質樸的愿望,季景書暗下決心,一定要幫村民解決進出的交通問題。
于是,季景書和村干部開始三天兩頭往鎮里、區里跑,找有關領導協調修路的事兒。終于,在2017年5月,道路修建開始動工。消息傳到村里,村民們樂了,曾經質疑季景書的那位老人,拉著這個他眼里的“鍍金書記”連聲稱贊:“你這個第一書記,還真有兩下子!”
修路只是開始,如何帶領村里的低收入戶脫低奔小康,是季景書最大的愿望。
要為一個經濟薄弱村找到好的致富項目,難度并不小。季景書深知作為第一書記,這個“第一”既帶著組織的信任,又帶著群眾的期盼,擔子不輕,責任不小。來到張泉村一段時間后,主動找他聊天的老百姓多了起來,雖然老百姓對他的接納和認可度提高了,但他心里明白,老百姓渴望脫貧的期望值沒有降低。每當聽到老百姓樂呵呵地說:“我們愿意相信政府、相信第一書記,我們等著你帶領我們發財呢!”季景書感到既興奮又有一股無形的壓力,深感這些話的份量!他認真研究分析了張泉村的情況和可以利用的資源,努力謀劃張泉村脫貧致富的出路。
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以漁,如何做到在任這兩年幫著張泉村形成可持續致富渠道,不用擔心兩年之后是否會返貧?黨中央要求到2020年這些貧苦地區要徹底脫貧,張泉村的可持續經濟增長點在哪里?要讓產生的利潤成為張泉村老百姓的紅利,用真真切切的財富讓他們達到國家規定的脫貧奔小康生活標準。季景書明白張泉村的扶貧工作是“第一書記打頭陣,北工大黨委是后盾,全體師生齊上陣,精準幫扶張泉村”,他在不斷思考如何對接自己的“娘家”——北京工業大學的資源。高校有豐富的智力資源,可以通過自己牽線搭橋讓高校的智力支持源源不斷地輸入到這個貧困的山村。
輸血更要造血,只有讓張泉村自己形成一套有效的脫貧致富機制,才能實現老百姓真正、長久的富裕。張泉村有了致富的思路,更要有能干事的人。第一書記擔負著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重任,貧困的事實留不住有能力的人。他帶領兩委班子和黨員開展自身幫扶活動,統一兩委班子的思想建設,通過第一書記之間的相互交流走訪,讓班子成員多走動,多學習,提升自身素質。關注村里青年人的成長,在實踐中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和選拔青年后備干部,人活起來,事才能做成。
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張泉村從一個被遺忘的小山村成為一個被列為密云區重點建設的精致品牌村,通過張泉達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將小山村的特產、良好的環境和希望脫貧致富的村民盤活起來,實現摘掉貧困帽,走上富裕道的目標。
“現在,我們已經生產出24小時健康養生套裝產品,統一為張泉達康品牌,我們建議消費者早晨喝蜂蜜水、搽唇膏,上午飲紅果養生茶、吃板栗仁,下午品養生茶、吃核栗紅,晚上喝小米粥,一天都可以喝植物益生菌發酵山楂汁,這樣城里人就能從早到晚都吃到張泉村沒有污染的綠色食品了。”季景書動情地說,“我來張泉村時間不長,投入了很多感情,觸景生情寫過一首《張泉賦》:張泉不遠,京城百里;山路彎彎,時光漸慢;山青水甜,沒有霧霾;晝見藍天,夜數繁星;靜心洗肺,此為張泉。”
現在張泉村黨支部開發的紅色教育黨日活動吸引了社會各單位的重視和參與,每天接待40人左右,季景書親自講解并培養村里年青的講解員,帶動張泉村民宿發展和農產品銷售,為張泉村又帶來了一筆不小的紅色文化收入。
“我的夢想是實現《張泉賦》里的景象,”季景書說,“一年四季有高端的民宿旅游,在春天欣賞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在夏天避暑納涼數星星;在秋天采摘;在冬天觀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