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目前“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學案例的選取沒有體現地方特色,學生學習興趣不足。而閩南文化資源對“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教學具有特殊價值,因此文章針對“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現狀,提出了將閩南文化德育資源應用在“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中的一些具體的策略。
關鍵詞:閩南文化;德育資源;“經濟政治與社會”;開發應用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2-25
課題項目:本文系福建省職教學會2016年度課題“閩南文化在中職德育教學中的開發與應用”(FJZJXH2016KT07)的最終成果。
作者簡介:王曉麗(1984—),女,山東高密人,集美工業學校思政與人文教研室教師,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育。
“經濟政治與社會”是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的必修課程之一,在福建省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學科學業水平考試中占的比重最高,達到30%。因此,如何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既完成考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學、樂學、學會,是教師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案例教學是德育課程經常采取的一種教學方法,而閩南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如何挖掘閩南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并采取適當的方法將其有效地運用于“經濟政治與社會”課堂,是本文要探討的主要問題。
一、“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現狀
1.教學案例的選取大眾化
目前,“經濟政治與社會”的教學中,很多教學案例的選取都是大眾化的案例,是放之全國各地皆適應的案例。比如,在第一單元第2課講授關于企業及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主要途徑相關知識點時,經常選用的案例多是海爾、蘋果、阿里巴巴、騰訊等,這些企業知名度很高,學生熟識度也高,但是因為其他科目的教師也經常選用這些案例,能夠對學生產生的共鳴和震撼力已不足,學生容易產生思維倦怠,無法提起上課興趣。
2.學生學習興趣不足
“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主要以理論講授為主,形式單一,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很難得到學生的認同,教學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學生學習興趣不足。很多情況下,教師在講臺上講得大汗淋漓,學生卻在座位上睡得“鼾聲四起”。在德育學科要參加會考的背景下,很多教師更會固化這種教學方式,教學可能會陷入惡性循環中。
3.閩南文化的德育資源及德育價值滲透不足
閩南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是中職德育課程的重要素材來源,比如愛國愛鄉的精神、敢拼愛贏的理念、兼容并包的品格、開放進取的秉性、重鄉崇祖的傳統、崇真尚美的追求等。這些資源在“經濟政治與社會”中較少滲透,而它們對“經濟政治與社會”大綱規定的課程總體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實現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經濟政治與社會”引入閩南文化德育資源的價值分析
1.利于提高“經濟政治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面臨的現狀之一是傳統的理論講授和大眾化的案例難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因此,如何選取更加鮮活生動的教學案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面臨的重要任務。集美工業學校(以下簡稱“我校”)位于廈門經濟特區,學生絕大多數來自閩南地區。閩南文化資源對他們而言既形象又親切,能夠引起他們的共鳴,是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重要素材。閩南文化資源蘊含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教師如果挖掘得當、運用適當,可以避免傳統說教,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提高“經濟政治與社會”的教學實效性。
2.利于較好實現“經濟政治與社會”的情感目標
“經濟政治與社會”具有指向、規范、激勵、評價等多方面的情感目標功能。閩南文化在德育方面具有獨特魅力:一是,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都具有較強的閩南地域文化特征,閩南文化的內容貼近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實際,他們耳熟能詳,易產生親切感,從認知規律上容易接受;二是,閩南文化德育資源隸屬于閩南文化,它既富有濃厚的思想道德觀念又能與時俱進,對學生德育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獨特滲透效果,從而有利于“經濟政治與社會”及其他中職德育課程情感目標的順利實現。
3.利于提高學生區域文化認同感
“互聯網+”以及智能手機的發展,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學生越來越關注區域外的社會,而弱化了對區域內文化的認同感。閩南文化具有地域特性,教師如果在德育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入閩南文化因素,有利于增強學生對閩南文化的自豪感和吸引力,幫助學生個體更好地了解閩南社會,增強學生的地方特性,更自然地融入區域社會,也有利于閩南文化的進一步傳承。
三、適宜“經濟政治與社會”的閩南文化德育資源
閩南文化德育資源,主要包括閩南文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思想觀念的精神資源以及承載這些精神和觀念的載體資源。具體正如前文提到的“愛國愛鄉的精神、敢拼愛贏的理念、兼容并包的品格、開放進取的秉性、重鄉崇祖的傳統、崇真尚美的追求”等精神,這些閩南文化精神的本質蘊藏著中職德育資源。從“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的角度,閩南文化的德育資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挖掘:
1.愛國愛鄉的精神
“經濟政治與社會”的總體目標是引導學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這與閩南文化中的愛國愛鄉精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閩南人這種愛國愛鄉的精神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已經付諸行動,他們重視教學,興辦學校。比如,我校北區(原集美輕工業學校)就是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在1920年創辦的,“嘉庚精神”也作為校本課程成為學生們的選修課程。這些案例都發生在學生身邊,學生更能感同身受,因此,閩南文化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可以很好地應用于“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
2.敢拼愛贏的理念
閩南歌曲《愛拼才會贏》家喻戶曉,它所傳達的閩南人具有的“敢拼愛贏”的精神品格深入人心,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義。“經濟政治與社會”面對的教學對象大多都是“00后”,由于時代的關系,他們欠缺吃苦耐勞、拼搏進取的精神,而這也是課程所要求實現的目標之一。另外,閩南地區的很多民營企業在創業初期的激情和不輕言放棄的拼搏精神,對激發當代中職學生奮發圖強有重要意義。比如,在全國到處“割資本主義尾巴”的特殊歷史時期,福建省石獅市居然小攤點星羅棋布,小洋貨、小家電、“估衣攤”布滿大街小巷,甚至開辦“地下工廠”,還涌現出“螺絲大王”宋太平、“票證大王”盧文遠、“水產大王”王善炊、“撲克大王”蔡清河等“石獅八大王”,這些案例在“經濟政治與社會”中涉及民營經濟及市場經濟等知識點時都可以很好地進行運用。
3.開放進取的秉性
福建省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點和發祥地,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面對變幻莫測的大海,“閩南人形成了勇于開拓冒險、善觀時變的強烈生存意識及競爭觀念,他們善于借助海洋向外拓展生存空間,許多閩南人走出國門,漂洋過海尋求更好的發展前景。”這與“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增強規則意識、開放意識、競爭意識、風險意識,增強參與經濟建設能力的教學目標不謀而合。
四、“經濟政治與社會”應用閩南文化德育資源探索
閩南文化蘊含豐富的德育資源,其轉化的主要路徑就是學校教育,課堂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將閩南文化及其德育資源融入“經濟政治與社會”等課程內容中進行教育是主渠道。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1.教學目標的制訂
閩南地區中職學校的生源主要來自本地,學生將來的就業地區也主要集中在閩南地區,因此“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目標可以在參考教學大綱、學業水平考試大綱的基礎上,結合學情及地區情況,制訂適合本校學生的教學目標,尤其是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上。比如,現代企業對職工的要求不僅僅局限在技能上,更側重團隊協作等職業素養。在課程教學中,我們把閩南文化中的敢拼愛贏、開拓進取的企業創業故事、傳統典故等融入課堂,培養學生協作、敬業、樂觀、拼搏、誠信等品質。也可以在課前五分鐘讓學生結合本專業進行閩南民俗講解,比如要求旅游專業學生把相關知識融入閩南旅游介紹和講解中,培養他們的愛國愛鄉情懷。
2.教學案例的選取
案例教學是“經濟政治與社會”慣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是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一種方法。為了避免教學案例缺乏地方特色,過于大眾化,我們要深入挖掘并運用具有閩南特色的案例。比如,講企業部分我們可以選用的案例有:安踏、特步、361°、匹克、九牧王以及恒安、銀鷺、廈門夏商等,而不再局限于蘋果、海爾、騰訊等;講優秀勞動者或優秀共產黨員部分可以選用廈門本地的蓋軍銜或福建本地的廖俊波等人物,而不再用大眾化的藍領專家孔祥瑞等人物。閩南本土企業或人物的案例,更能激發學生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3.教學方式的拓展
“經濟政治與社會”可以增加體驗式活動,滿足中職學生愛玩、好動的特點。比如,案例故事活動讓學生自己挖掘閩南特色案例,教師可以采用學生講故事、參與式傾聽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和成長。在教學導入或教學氣氛渲染部分教師可以采取傳唱優秀閩南歌曲的方式,比如《愛拼才會贏》《世界第一等》等,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傳承閩南文化。
4.課后作業的布置
“互聯網+”時代以及智能手機的發展,促使翻轉課堂等信息化教學手段越來越多地用于德育教學,“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師課后作業的布置也越來越多元化。比如,現在各個學校都提倡網絡或手機教學平臺,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分組搜集相關企業案例,采訪當地著名企業家,演繹感興趣的閩南歌曲等,并把這些資源做成PPT、視頻等形式上傳至教學平臺分享交流。這樣學生由傳統的教學資源的接受者變成了教學資源的創造者,充分發揮了主體性和參與度,提高了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林春蓉,陳水德,張會演.閩南文化的德育價值考量與研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2(5):106-109.
[2]李曉元.閩南文化德育資源現代轉化研究——從閩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說起[J].理論界,2014 (11):61.
[3]蔡友謀.海內外石獅人著述資料匯編——陳世雄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85-386.
[4]李廣賢,陳水德.閩南文化資源在高校德育中的開發與應用[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1):19-22.
[5]陳紹花.閩南地區中職學校德育課堂引入閩南文化因子之初探[J].教師,2014(8):9.
[6]黃國波.閩南文化的思想內涵及其當代價值[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8(5):105-108.
[7]陳亞紅.閩南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實踐課探究[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81-84,80.
[8]劉登翰.論閩南文化——關于類型、形態、特征的幾點辨識[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5):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