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據了很大比重,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許多教師認為閱讀教學比較困難,歸根結底在于未找到正確的教學目的與方法。作為品味文章內涵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應以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為切入點,尊重不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需求,通過多種途徑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可以運用討論的方式鼓勵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完成情感的體驗與升華。
關鍵詞:審美體驗;中職語文;閱讀教學;“悅讀”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3-05
作者簡介:陳書強(1978—),男,福建上杭人,講師,本科。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學生情操、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關鍵性課程。對于中職階段的學生來說,加強語文閱讀方面的教學力度,無論是對學生的學習,還是對其日后就業成長都有奠基性的作用。而在課程安排中,閱讀課程所占比例之大、課時安排之多,都足以證明其重要性。很多教師在授課中比較關注知識點的傳達,以知識點是否傳達到位來判斷課堂質量是否達標,這種教學理念略有偏差。本文的討論主要以學生的審美體驗為切入點,關注閱讀能夠給學生帶來的審美感受,營造閱讀氣氛,從而對構建“悅讀”課堂產生幫助。
一、創造“悅讀”氛圍,培養學生審美意識
很多學生對語文閱讀都有錯誤的認識,認為閱讀僅僅是文字表面的閱讀,掌握文章大致意思,了解簡單的寫作手法則是閱讀的目的所在。在這樣的閱讀理念影響之下,學生對語文的閱讀很難燃起濃厚的興趣,甚至有的學生還不會讀書,掌握不到閱讀的技巧,從而對閱讀產生畏難心理。語文教師在閱讀課之前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放下心中的包袱,主動走入文章的字里行間中,自覺地品味文章的內容。要想營造出高質量、高氛圍的環境,教師可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音樂,或者與文章相關的影視作品,讓學生先對文章內容有大致的了解,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而后再深入閱讀。
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讓學生跳起來摘果子”的授課原則之下,教師在《項鏈》閱讀教學環節設計的時候,分析了本篇文章寫作內容最大特征在于女主人翁在開始和結尾的相貌、境遇對比,以這個矛盾點為“亮點”設計的課前導入環節,目的是喚醒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內容產生疑問,進而主動探究。在課程開始之初,教師在PPT上播放了女主人在項鏈丟失之前的神情、樣貌穿著,讓學生先猜猜她之前的生活狀態和生活質量。在學生們一陣討論之后,教師又展示了幾幅圖片,里面是十年后女主人翁的樣貌。很多學生在看了這些圖片之后,向教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十年之后女主人翁會變得如此落魄?”“這十年之間女主人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經歷了什么樣的打擊?”無數個問號在學生腦海中盤旋。教師抓住了這個重要機會,鼓勵學生自己去閱讀文章內容,尋找出文章中描寫女主人翁神態、穿著的語句,看看十年前和十年后的對比,尋找事情發生的原因。
在這篇文章的學習中,課前主要以氣氛的營造為主,通過圖片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明確了閱讀的方向,掌握了本次閱讀的目的所在。
二、巧設“討論”環節,提升學生審美體驗
閱讀并不是僅僅是讀書,還應包括討論交流的環節。學生們在閱讀完文章內容后,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情感體驗,分享自己對文章的了解,看看大家的思想和看法是否一致,也可以聽一聽別人好的看法。在閱讀課堂中,教師應為學生構建這樣的交流機會,在合作探究的時候碰撞出不同的智慧火花,這也是動態教學的體現。這個智慧碰撞的機會并不是提前安排的,而是隨著課堂的進度逐漸推進的,因而教師無法預先安排每個精彩的討論,這也正是閱讀課的趣味性所在。
在《項鏈》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了文章的結局。這篇文章的結局既有出乎意料的部分,但又是合乎情理的。除此以外,結局還有個特征,就是“留白”:“在結局描寫中,我們明確地知道了項鏈是假的,但是我們卻不知道馬蒂爾德心中的想法,你們認為作者這樣的寫作手法好嗎?”
生1:“我覺得很好,作者運用了這種寫作手法給讀者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在閱讀完整篇文章之后仍然覺得意猶未盡。”
生2:“我也覺得很好,這個讀者留下了再創造的空間,同時也表達出了更豐富的內容。”
生3:“我有不同的觀點,我覺得這樣不太好,這讓文章看起來有些晦澀難懂。”
學生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大家也有許多的不同意見。此時教師趁熱打鐵提出了以下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討論興趣。
師:“大家想一想,自己閱讀過的文學作品中,是否也出現過類似的寫作手法?”
生1:“有,我讀的《紅樓夢》最后描寫黛玉病逝的時候,黛玉喊了一聲:‘寶玉,你好……,作者也是沒有寫出黛玉說話的內容,這也成為了人們討論這本著作的焦點所在。”
生2:“《花襯馬蹄香》這個繪畫作品同樣也采用了這樣的手法,作者想要表現花叢的清香,采用了蝴蝶圍繞馬蹄的繪畫方式,讓大家仿佛聞到了花香。”
……
在激烈的討論中,大家從文學作品談到了藝術作品,一下子話匣子都被打開了,課堂氣氛變得很熱鬧。在這次的討論交流中,大家也感受到“留白”這種寫作修辭手法的功能,感受到修辭手法給文章帶來的美感。
三、尊重“個性”閱讀,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從本質上來說,審美化的閱讀方式就是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審美,通過個性化的閱讀,享受閱讀帶來的美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語文閱讀最大的魅力在于,不同學生閱讀相同的文章,因為各自的文化背景、生活環境、見解認識不同,對文章的理解也會出現差異,但歸根結底都可以在閱讀中提高審美能力,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因而在閱讀中“個性化”閱讀顯得尤為重要。
比如,在學習《荷塘月色》的時候,這篇文章有很多描寫的亮點,是散文的代表作,其語言細膩優美,傳遞的感情十分到位,是比較適合閱讀的教材。在這篇文章的授課過程中,教師沒有給學生太多的灌輸自己的見解,而是讓學生自己選擇文章亮點開展自主賞析,然后交流自己的情感體會。在這種個性化的閱讀要求下,學生所選擇的閱讀內容也不同。有的學生品味的是文章中許多靜態描寫的場景,有的學生抓住了文章對嗅覺、聽覺等細節性的描寫,還有的學生覺得文章中排比、通感等修辭手法運用得恰到好處。當學生們細細品味了自己所選擇的文本之后,都陶醉在朱自清描繪的情境之中。在這樣的前提下,筆者帶領學生了解文本背后的社會環境和朱自清當時的境遇,從而理解作者寫下本篇文章時候的情感思想,即“暫得浮生半日閑”的情感需求,凸顯了語文的人文性色彩,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朱自清的人格魅力,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層次。
四、結語
語文閱讀課的主體應當是學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造輕松的閱讀氛圍,幫助學生以輕松愉悅的心情閱讀課文內容。要實現這樣的教學目的,教師應掌握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先通過課前導入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的審美體驗與情感提升作為教學目的所在,才能成功構建出語文“悅讀”課堂。
參考文獻:
[1]朱美霖.以《離騷(節選)》為例談語文教學的鋪墊藝術[J].語文天地,2013(23):45-46.
[2]李述國.高中語文教學中有效閱讀策略的探索與實踐[J].課外語文,2015(4):95.
[3]李海燕.最優化中職語文閱讀教學淺談[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1):63.
[4]葛玉玲.提高中職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途徑[J].成功(教育),2012 (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