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者通過多年教學實踐證明,引導農村兒童走進生活,開發和利用具有福建省安溪縣感德鎮(以下簡稱“感德”)特色文化資源——“農”景、“農”物、“農”人、“農”事等,不僅可以充盈學生習作表達的活生生的素材庫,解決習作“無米之炊”的困惑,讓農村兒童變得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真正有效作用于習作教學,還可以進一步拓寬農村兒童表達需求的內容,還給學生那“童言童語”“童真童趣”,為農村習作教學錦上添花……這是農村習作教學的一個永恒課題。
關鍵詞:表達需求;農村兒童;習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3-22
課題項目:此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常規課題;泉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第一批)研究立項課題“基于農村兒童表達需求的習作教學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輝煌(1978—),男,福建泉州人,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感德——中國茶葉第一鎮,屬內安溪農村鄉鎮,地域廣闊,境內資源豐富。這里,自然風光聞名遐邇,是一本活教材;這里,可以尋訪名勝古跡,品千年歷史;這里,可以領略民俗風情,感受傳統文化;這里,可以走近茶農,品味茶香……我通過多年實踐證明,開發和利用好這些豐富、優質的具有感德特色文化的資源,可以有效作用于習作教學,拓寬農村兒童習作表達內容,為農村習作教學錦上添花。
一、賞“農”景,繪美麗畫面
走進感德,我們可以觀賞到一望無際的山川田野,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幅獨特、迷人的畫面,讓人感受到感德得天獨厚的自然美……這難道不是學生習作表達的活生生的素材庫嗎?
走進感德這塊“飄香的土地”, 映入眼簾的是那一抹抹蒼翠欲滴的綠,陪伴在山坡田壟間,隨處可見,與天地渾然一體,形成一方巨大的綠色條幅,那獨特的姿勢吸引著你,讓你精神為之一振;走進三象山自然景區,素以“重山疊嶺,茂林修竹,溪流潺潺,朝晴暮雨,氣象萬千”著稱的嶺西大地,令人頓感震撼;走進白水磜瀑布,從300多米高的崖頂飛瀉而下,猶如一條銀色巨龍自天而降,狂野無羈。走近觀賞,水簾傾瀉而下,水霧繚繞,置于眼前,耳聞水聲轟鳴,驚濤駭浪,甚是壯觀,總能讓跋涉而來的訪客為之流連忘返……這就是學生筆下感德的“農”景,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美麗畫面。
二、觀“農”物,記具體形象
鐵觀音,是閩南的“聚寶盆”,是感德人們的“命根子”,隨處可見。這些匍匐在田壟山野之間的茶樹,也是學生習作表達的一種素材。
于是,我把鐵觀音帶進課堂,讓學生用各感官觀察鐵觀音茶樹。學生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一會兒左看看、右瞧瞧,一會兒用鼻子嗅一嗅,一會兒用手摸一摸……通過交流后,學生進一步了解家鄉的這株“農”物——鐵觀音,家鄉的茶樹、茶葉、成品茶制作復雜,有趣的鐵觀音傳說、茶人茶事都歷歷在目,其實,這些就在學生的眼前,就在學生的腦海中。于是,我馬上讓學生動筆,學生童真童趣的語言躍然紙上……
家鄉的鐵觀音
今天,老師指導我們用眼睛觀察家鄉茶樹,美麗的鐵觀音茶樹讓我想起“碧玉妝成一樹高,滿山遍野綠蔥蔥”的茶園風光……
你瞧,在山坡田壟間,一眼望去,無邊無際,就像一塊塊巨大綠色的條幅,盡收眼底。那翠綠欲滴的茶葉是那么的生機勃勃,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兒縫隙,更是讓人的心中不禁升起萬丈豪情。倘若你深呼吸,胸肺間滿滿都是清新的空氣,令人精神振奮。在晨光照耀下,那蒼翠欲滴的茶樹,一下子遮住了人們的視線,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
這是小作者觀“農”物,他們發揮用眼看的功能,從整體到局部觀察寫出家鄉茶園靜態美,表達真情實感;展開合理想象,運用比喻修辭手法,使句子表達更加具體、生動形象;還巧編詩句,使文章更有文采。
三、訪“農”人,訴真情實感
走進茶農家庭,訪“農”人,看“農”活兒,認識茶樹、茶葉、制作工具、制作工序等,讓學生感受茶葉經濟給家鄉帶來的巨大變化,感受家鄉人們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這一些都是活生生的素材,又貼近學生生活,我們只要認真利用和挖掘,學生作文就有話可說,學生何須再去胡編瞎拼呢?
一次,我讓學生寫《我的父親》,其實不難,可是學生無話可寫。于是,我組織學生采訪“陳兩固制茶大師工作室”,認真觀察兩固大師示范了擺在旁邊制茶工具的用法,他跟學生說制茶流程——采摘、曬青、搖青、涼青、條青、揉捻、速包、包揉、烘焙、烘干等二十多道工序,必須環環扣緊,精心細作,來不得半點馬虎,是名副其實的功夫茶……這一過程中,我讓學生把所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記下來……回來后,我因勢利導,我立即把題目改為《爸爸是個制茶人》,有位學生寫出這樣一段精彩細節:“……爸爸捧出一小撮茶葉,使勁揉一揉、嗅一嗅。不一會兒,一縷縷沁人心脾的香氣迎鼻撲來,香中有味,味中有香。接著,他把炒后的茶葉在包揉機進行包揉,直至茶葉卷曲為止……爸爸臉上浮出了一絲絲緊張而越來越吃力的樣子,忽然,他又利索地拿下一根細長的鐵棒,操作幾下,將茶巾包緊,借此鎖住茶葉的香氣……此時的爸爸氣喘吁吁,雙唇發干,汗水濕透了襯衫了。”于是,他發出肺腑之言:“爸爸,您辛苦了!您的臉上寫滿了‘辛苦兩個字呀!”……經歷過這些,在這位學生的筆下,這位爸爸形象也變得活靈活現了。
四、采“農”事,獲習作素材
感德,境內茶人茶事豐富有趣。在習作指導上,我就引導學生留心周圍的有趣的“農”事,并且引進課堂,巧妙地加以點撥,讓學生發現了自己身邊經常忽視的“農”事,也是一個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習作素材庫”……
1.過“農”節,感民風淳樸
每年春秋兩季,感德鐵觀音開采的時候,感德人們都要在“茶王公祠”舉行隆重的“農”節——“開茶節”,有一位學生這樣寫道:“……附近村莊的茶人挑著貢品,排成長龍,喜笑顏開,興高采烈,來到‘茶王公祠。一桌桌豐盛的貢品,三牲五鼎,葷素搭配,品類齊全,整整齊齊地排放著。參賽的茶人手持紅線香,排成整齊的方隊站在‘茶王公祠前。整個場面闊大,氣勢恢宏,莊嚴肅穆。在主祭人的指揮下,參賽茶人和普通茶農一起頂禮膜拜,祈望風調雨順、茶葉豐收……”多么美妙經典的場景描寫,全景鏡頭,表現氣氛;特寫鏡頭,凸顯個體……感德的“開茶節”依古禮仿效祭孔大典,舉行敬茶王公、感恩泉請水、茶王感恩茶王公等活動,祭典的場景、淳樸的民風,這不是很好的寫作素材資源嗎?
2.問“農”史,敘崇敬之情
記得在“走進田園,熱愛鄉村”主題采風活動中,我讓學生通過訪問,了解家鄉歷史,學生發現了潘田鐵礦、五甲古民居、石門玉湖殿、岐陽龍虎橋、三象山自然景區、嶺西旅游漂流等資源和綠色、生態的茶都隱藏著許多的鮮活故事,其中,石門玉湖殿“保生大帝”是臺灣“保生大帝”祖籍地,相傳吳真人早期云游行醫,醫德高尚,治病救人,慈悲濟世,為世人所傳頌,被尊稱為“神醫”;槐植“茶王公”謝枋得帶領茶鄉人民種茶,傳授茶藝,帶好村民脫貧致富,在感德鎮家喻戶曉,世人傳頌……學生習作時筆下的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很快就“出爐誕生”,那一份份崇敬之情被表現得酣暢淋漓……
當然,感德境內還有許多資源可以開發和利用,如聽“農”聲,品有趣之音;嘗“農”果,揚家鄉美名……進一步拓寬農村兒童表達需求的內容,這是農村習作教學的一個永恒課題。我們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充盈學生習作表達的活生生的素材庫,還給學生那“童言童語”“童真童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莊 俊.讓學生輕松走向作文成功之路[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2014(7):14.
[3]楊宗梅.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之我見[J].學園,2014(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