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芳

“天下無難事,只要有南哥。”—在廣東陽江市陽西縣程村鎮荔潭村,村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這是他們對委派到村里的駐村干部郭建南帶領貧困戶脫貧,改變鄉村落后面貌最真實的評價。叫一聲“南哥”,拉近了村民與扶貧干部郭建南的距離,也讓這位平凡扶貧使者的形象越發親切真實。
2018年5月12日,根據廣州下鄉扶貧干部郭建南事跡改編的電影《南哥》,在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大放異彩。這部以《平民英雄》為海外片名的電影不僅在電影節上舉行了全球首映式,獲得全球展映,還吸引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120多名發行商參加發行簽約儀式,實現全球發行。
這個時代,從來不缺少對敬業精神的傳承與踐行,也從來不缺少對英雄人物的頌揚。但一部以中國鄉村扶貧干部為主人公的電影,講述一個中國平民英雄的暖人扶貧故事,卻能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并在國外刮起“平民英雄”旋風,這還是比較少見。
用南派電影美學的方式,突出了廣州人“南哥”特有的熱情、樂觀和豁達,用他的快樂扶貧實踐,回答了脫貧攻堅戰的時代之問,并向世界傳播一個真實的中國形象,表達中國人的精神,讓世界了解更多來自中國的平民英雄,這或許是《南哥》帶給我們的最大感動。
烈日驕陽的六月午后,剛到荔潭村村口就可以看見外觀齊整的樓房,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村民的生活簡單有序。回顧七年前的荔潭,建樓、種植經濟作物,對于當時還是省級貧困村的他們還是很遙遠的事情,程村鎮黨委委員吳認友表示,荔潭村的發展有客觀和主觀上的限制。
與中國大部分偏遠貧困村落的特征相似的陽西縣荔潭村,如何摘掉貧困的帽子,由誰來扶貧,怎樣扶貧,怎樣利用好扶貧政策所帶來的各種資源,是需要迫切回答的問題。郭建南的到來,讓荔潭村的脫貧之路有了探索和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2011年,曾經為廣重集團下屬的廣東輕工機械有限公司擔任質量檢測主管的他受到委派,成為一名駐村的扶貧干部。
荔潭村以前也來過不少扶貧干部,但是帶來實際改變的很少。原因不僅在于干部難以將自己的責任落到實處,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是,不少村民的心態沒有改變過來,很多人就想著等扶貧的款項到來改善一時的生活,但是當錢用光,生活技能仍然沒有絲毫增長,貧困人口返貧,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脫貧生態。但是郭建南做出了突破,他給村民不僅帶來了實際的指導,更帶來了價值觀上的改變。
走在南哥帶領鄉親們一起鋪建的水泥路上,這條本不長、不寬的村內道路顯得格外悠長。南哥的扶貧精神仍在繼續傳承,南哥的扶貧之路還在繼續延伸。
一開始,村民對于這位新來的扶貧干部也不帶太多的期望,不少村民得知他是從廣州過來,心里也不免嘀咕,“一個廣州人,怎么能了解我們的情況?”郭建南在工作開展之初,也走過不少彎路,他最初把眼光鎖定在工業項目,最后都因為征地和用地指標等難題而擱淺。
因此他把目光轉向了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針對不同村民和用地的情況進行指導,帶領他們脫貧。
對于許多扶貧干部來說,一個重大障礙是不通農活,更談不上指導農民。郭建南去到當地,首先做的事情是學習陽江話,得以更好地和年長的村民開展溝通。
村民盧顯益回憶說,他會和每家每戶都建立聯系、進行溝通,談起農活來,他也是頭頭是道,村民楊建慶回憶,當時的一些具體問題—鵝拉了白屎是什么毛病、豬苗應該怎樣喂養等等,他都了解其中的門道。
電影中“啞姑”的原型是一位男性,就是楊建慶。他曾經也是一個貧窮的農民,但是通過后來郭建南的指導,他不僅早已實現脫貧,還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現在養殖的錦鯉,經過郭建南指導,運到廣州芳村去銷售,一尾可以賣到十幾元。外來的人好奇,問他現在一年的收入能達到十幾萬嗎,他有點不好意思甩甩手,“已經不止了”。
在電影里,“啞姑”最初是一名難以溝通的村民,郭建南和他的互動情節經常成為電影里的笑料,讓人忍俊不禁。但折射出的現實是,每位扶貧干部面對的基層問題,的確是種類繁多。政策的制定只是在宏觀上提供了指導,實際的執行通常需要不斷地磨合
認識到其中道理的郭建南,很快獲得了村民的接納與喜愛,他被村民親切地稱呼為“南哥”,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干部,而是親切如身邊的朋友一樣。
《南哥》主演孫洪濤向記者回憶,在為影片準備之初,他特意去到了荔潭村和當地的村民交談、了解情況,當地村民提起這位曾經的扶貧干部連口稱贊,他沒想到南哥竟然能真實地獲得如此多的贊譽和認可,也沒有料到一個人的精神境界能如此廣遠,即使到現在,有村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感嘆,“如果南哥在就好了”。
郭建南在荔潭村超過一年半的時間,他的生命也因疲勞過度終結于此。楊建慶還記得,南哥去世前的那個星期,還來到自己的養殖場,用夾雜著陽江話的廣州話,談生產、問困難。
在電影《南哥》中,南哥去世的畫面也正如同他的精神一樣,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清晨陽光正好的時候,他趴在自己的辦公桌上,從后面看過去,就像還在睡覺一樣,沒有人意識到他已經沒有了呼吸。
孫洪濤感慨,很多同他一起去觀看影片的觀眾,看到這里都不禁落淚。回顧南哥的一生,他就是一個平凡普通的駐村扶貧干部,他把扶貧當成自己的事情,用心地做。而且他在扶貧中感覺到了快樂,他不再是冷冰冰的扶貧干部,而是一個“暖男”,在遙遠的山鄉,他約好每天晚上10點和妻子、女兒通電話,對著手機吹口琴直播給她們聽。而他在荔潭村駐扎的一年多時間里,盡心盡責,與每位貧困戶都取得了聯系,建立了信任,并且用一切業余時間和空閑的精力幫助他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在短短五年時間,要讓7000萬人口實現脫貧,這不僅是中國社會的大事,也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南哥》電影反映的就是這個時代事件中的一個踐行者。從電影拍攝,到制作團隊,大部分都來自廣東原生的藝術家,他們用南派電影特有的美學方式,講述了一個廣州平民英雄南哥的不凡故事。而南哥的故事,不僅為大量的扶貧工作者提供了經驗和樣式,也為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實踐。如何扶貧、扶智、扶志,杜絕貧困人口的返貧問題,這是時代之問。然而只要走到如今的荔潭村,就能找到鮮活而生動的答案。
以其不為大,終成為其大。這個時代,需要更多的南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