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弓 張凈淇
隨著技術手段的日新月異和受眾接受信息的多元化,任何媒體都無法拒絕媒體融合和創新,地市級電臺想要在當前媒體環境下突圍,新媒體平臺的搭建和運營已經變得非常重要,如何去除一些舊的辦臺理念,結合新媒體發展趨勢,拓展地市級電臺競爭力和影響力成了廣播人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1 地市級電臺在融合新媒體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 披著新媒體的外衣,做傳統媒體的內容
不僅僅是電臺,包括報紙、電視臺在內的很多地市級媒體,在一種或多種新媒體平臺風靡后都一股腦的全盤運用,app、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不同平臺的運用的確拓寬了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但平臺越多意味著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精力越多,很多地市級媒體往往把相同的內容簡單、粗暴地在不同的平臺統一發布。更突出的問題是,將傳統媒體上采制、刊播的內容在各平臺上再發一遍,發布平臺是新媒體的平臺,內容卻和新媒體毫無關系。披著新媒體的外衣,做傳統媒體的內容對媒體影響力毫無幫助,甚至可能會讓受眾反感。
1.2 與自辦節目脫節,自說自話
比起其它傳統媒體,電臺在在新媒體融合中本應是占有優勢的,及時性和互動性都為強項,但一些地市級電臺在新媒體運用上沒有善用這些優勢,僅僅把各平臺做為信息的發布平臺,甚至與自辦節目完全脫節,我做我的節目,你做你的新媒體,白白浪費了大好資源。
1.3 新媒體平臺之間聯系疏松
這是一個互聯互通的時代,傳統媒體要適應融媒體的大環境,在搭建不同特質的新媒體平臺的一開始就應該考慮所搭建平臺之間的關聯。很多地市級電臺的不同新媒體平臺要么內容差不多,要么各自為政,缺乏接口互通、內容分享與推薦等,忽略了融媒體“融”才是重點,無法形成合力。
1.4 定位不準、服務功能弱
不管是app、網站、微博還是微信公眾平臺,很多的平臺是花大力氣建立起來的,卻沒有明確具備什么樣的功能、用它來“干什么”,從板塊到內容的設置自然也是沒有章法的,無法定位受眾的新媒體自然不是成功的媒體。比如APP,搭建、推廣一個APP需要耗費很多人力、物力,但卸載一個只需要幾秒鐘。
1.5 跟風,缺乏創新,標題黨
為了博眼球,很多的地市級電臺新媒體運營者也加入了盲目跟風、標題黨的行列。以下格式的標題你應該很熟悉:“(地名)人必看” 、“(地名)出大事了”......把一些網絡段子標題簡單一改,加個本地地名就堂而皇之的發布,沒有創新,千篇一律,失去原創的吸引力,更消減了傳統媒體幾經努力積累起來的公信力。
1.6 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和團隊
1.6.1 缺少復合型人才
地市級電臺缺少既懂對外宣傳、又懂網絡的復合型人才。通過新媒體進行對外宣傳是一門新學問,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人才的培養是大問題。從事這一工作的人,不僅要懂得媒體外宣,也要懂網絡技術特點,目前具有雙重條件的人還不多。
1.6.2 網絡平臺建設和維護太依賴于第三方
地州級電臺沒有建網絡平臺的能力和團隊,很少對維護網絡平臺的人員進行培訓,導致維護和運行都很吃力。另外,新媒體的技術應用相對落后,亟待加強信息傳播手段的更新和改造,積極掌握和運用現代傳播手段。
2 針對以上問題,建議地市級電臺做好以下工作:
2.1 內容要有“互聯網思維”
在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依然需要緊抓“內容”這一傳統優勢,不斷開發優質的原創性內容,保持自己的鮮明特色,抓好自己的立身之本。同時,廣播電臺的“快”與新媒體的“快”更能完美融合,加上傳統媒體本身具有的在新聞報道的深度、廣度、高度方面的優勢。能夠生產更全面、更深刻的新聞報道。
2.2 新媒體與自辦節目互動,形成合力
地市級電臺的新媒體需要與自辦節目密切配合,“兩手抓、兩手硬”是地市級電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應有的態度。新媒體要中分利用好媒體品牌優勢,與自辦節目形成良性互動,若能達到完美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必能實現傳統媒體向新興傳播領域的品牌延伸。廣播電臺不能邊緣化就必須掌握主導權,在今后的發展中不斷地鞏固、完善自身的傳統優勢,同時接納新觀點、把握新趨勢、利用新平臺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方能在全媒體時代立于不敗之地。
2.3 不同新媒體平臺之間需互動
當下成熟且流行于廣大受眾的不同新媒體平臺,平臺建立起來后,要重視平臺與平臺之間的互動、聯動。網站、微信、APP等平臺給不同的受眾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在做好適合各個平臺特點的內容的同時,要做到不同平臺接口的聯通。受眾可以通過網站關注微信、APP,也可以用過微信進入APP和網站,受眾可以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平臺,增加媒介“粘合度”。不同新媒體平臺之間的互動、融合不僅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取長補短,還可以優化資源配置,使傳播效果達到最大化。
2.4 新媒體產品必須定位準確
大到一個媒體小到一個欄目甚至欄目的小版塊都需要準確定位,新媒體平臺也是如此。在設計任何產品之前一定要進行需求分析,針對的是什么樣的用戶群體?受眾為什么要用我們的產品?我們能夠為受眾提供什么?有“頂層設計”思維,同時注重細節,這樣才能確保技術開發、平臺建設、內容定制有的放矢、方向正確。
2.5 注重內容原創性、權威性
要發揮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權威性。一是要改變固有的新聞傳播理念。受眾已經不再單純滿足只獲知新聞事件的五要素,更希望了解事實背后的真相。此時,像廣播電臺這樣的傳統媒體就可以發揮自身的優勢,做好新聞的后續報道,對新聞事件進行詳細、權威、負責任的解讀,使受眾通過媒體的視角了解更多的新聞真相,由此發揮傳統媒體的輿論引導力。二是傳統媒體要適應全媒體時代受眾參與熱情高漲的特點,拓寬視角,提供互動渠道與受眾充分互動,擴大自身的影響力。三是傳統媒體應做大做強自己的品牌,性格鮮明,獨樹一幟,繼續保持其在公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繼續發揮公信力和權威性。
原創是傳統媒體的強項,在融媒體時代不僅不能削弱,更需加強。浮躁的時代更需使命感和責任感。
2.6 加強“全媒體人才”隊伍建設,掌握主動權
實現全媒體融合或集群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人才的支持。全媒體人才是掌握多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復合交叉型人才,因而培養也應是多渠道、多專業、多規格、多層次的。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編播采譯隊伍,一支掌握先進的數字化手段的技術隊伍是我們必須思考的事,媒體自身應設法加強人員培訓,請進來、走出去,培養出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
引進新鮮血液, 挖潛和盤活現有人才,將新媒體培訓列入工作計劃,依據不同崗位和要求分批進行訓練,可分為基礎培訓和精專培訓,進行新媒體運用操作方面的專業化培訓,讓更多的新聞從業者成為一專多能的“全媒體”人才。與此同時,技術運用能力應納入考核機制,建立新媒體運作效果的量化激勵獎懲機制。
由于受自主研發的創新能力限制,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很多傳統媒體還不能有效順應新媒體發展技術,從而逐步搭建自己的平臺、開發自己的應用、形成自己的發展模式。地市級電臺要做到自主研發新媒體平臺還有一定困難,但組建一支能夠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的能打硬仗的隊伍非常關鍵。在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的同時要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多學習、利用上級部門或發達地區同行自主研發的新媒體技術,切入新技術,掌握主動權。
“融媒體”是讓不同媒體間互相激發,產生化學反應,最終打造出一個更有滲透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融媒體環境下,需要重新定義電臺的節目不僅僅是用來收聽的,還應該是可以看見、可以觸摸、可以參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