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素梅
【摘 要】 目的:探討社區康復護理干預在腦卒中后居家患者之中對其身體機能恢復和生活質量所形成的影響。方法:以160例腦卒中患者為觀察對象,將其隨機分成了觀察組、對照組,各80例患者。對照組所采取的是常規康復護理模式,觀察組所采取的是社區康復護理干預,于3個月和6個月時,分別比較兩組病例的康復效果。結果:干預前,兩組患者的卒中康復運動功能評定測量表(STREAM)評分差異并不明顯(P>0.05);干預后3個月和6個月,觀察組STREAM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干預前,兩組病例的功能獨立評估量表(FIM)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在干預后3個月和6個月時,觀察組FIM評分明顯升高,且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基于社區康復護理模式可以促進腦卒中后居家患者康復速度,提高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
社區康復護理;腦卒中;居家;家庭康復護理
據調查,我國腦卒中年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腦卒中后幸存者殘障率高達75%,腦卒中后社區康復護理需求率在65%以上[1]。本科室近年來成立了一個由康復醫師、全科醫生和社區護士組成的康復團隊,針對腦卒中后居家患者開展社區康復干預。本研究調查了基于社區康復護理模式的康復干預對腦卒中后居家患者康復情況的影響。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選擇160例接受診治的腦卒中患者,所有患者根據臨床表現和CT檢查被診斷為腦卒中,均為意識清醒、病情穩定的病例。嚴重心肺功能障礙者、精神障礙者以及其他嚴重并發癥患者被排除在外。隨機將160例病例分成對照組80例和觀察組80例。觀察組男性44人,女性36人;年齡64~82歲。對照組男45例,女35例;年齡66~83歲。兩組總體資料經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由照護人員安排的一般康復鍛煉。觀察組進行了綜合和個性化的家庭干預。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干預內容及其頻率進行調整。包括一對一講解康復訓練的知識,進行受累肢體按摩,受累側肢體的被動活動,保持良肢位,床上和床邊訓練,靠墻站立和下蹲,行走訓練,每天的生活活動訓練等等。定期評估康復效果,并及時糾正錯誤的訓練方法。
1.3 觀察指標
干預前和干預后3個月、6個月,分別用卒中康復運動功能評定測量表(STREAM)[2]和功能獨立評定量表(FIM)[3]評估所有病例的康復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統計軟件分析本研究中的所有數據。計量數據表示為(±s),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使用χ2分析。P<0.05被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TREAM評分差異并不明顯(P>0.05);干預后3個月和6個月,觀察組STREAM評分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干預前,兩組病例的FIM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在干預后3個月和6個月時,觀察組FIM評分明顯升高,且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3 討論
腦卒中的發病率和致殘率較高,現代醫學治療模式的目標是讓患者首先能夠生存,其次是擁有較好的生活質量。社區康復團隊對腦卒中后居家患者的康復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卒中后身體康復效果,因此在各大城市中的需求量均較高。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觀察組干預后3個月和6個月,行康復鍛煉后的身體活動明顯改善,如受累肢體的按摩和被動活動,床上和床邊活動,站立靠墻,站立平衡和步行訓練,日常生活活動等等,本研究結果與郜慧青[4]的研究基本相一致,說明社區居家康復護理模式是可行且積極有效的,以社區康復為基礎的護理模式可以使社區或家庭中的腦卒中病人繼續得到有效的康復護理。在康復醫生,全科醫生和社區護士的幫助下,患者接受康復教育,通過學習、訓練來實現康復的最終目標,對提高生活質量起到了積極作用。
健康教育可以在促進康復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社區護士可以讓家屬和患者深刻理解自己的疾病以及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她們還可以通過介紹一些成功的病例,促進患者克服身體障礙,追求幸福生活,以便他們對疾病的康復產生一定的信心。社區康復小組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有計劃、分階段性的康復干預計劃,向患者和家屬傳授相關的康復技能和護理知識,以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總之,社區康復護理模式對卒中后居家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以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腦卒中后居家患者可從中長期受益。
參考文獻
[1] 邱玉春,劉春梅.腦卒中患者社區康復護理的效果評價[J].醫學信息,2016,29(27):222.
[2] I Ward,S Pivko,G Brooks,et al.Validity of the stroke rehabilitation assessment of movement scale in acuterehabilitation:a comparison with the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and stroke impact scale-16[J].Pm & R the Journal of Injury Function & Rehabilitation,2011,03(11):1013-1021.
[3] V G Depaul,J D Moreland,A L Dehueck.Physiotherapy needs assessment of people with stroke following discharge from hospital,stratified by acute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score[J].Physiotherapy Canada,2013,65(65):204-214.
[4] 郜慧青.醫院-社區-家庭對接的延續性護理在腦卒中康復期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6,16(10):1537-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