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瑞霞
【摘 要】 目的:探討個性化的健康護理模式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臨床癥狀的影響。方法:隨機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于本院進行治療的68例功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4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在常規護理模式基礎上給予個性化的健康護理模。結果: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消化系統癥狀評分比較,護理前,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食欲下降、惡心、早飽、腹脹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睡眠質量評分比較,護理前,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個性化的健康護理模式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臨床癥狀的影響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個性化的健康護理模式;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癥狀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消化科為常見疾病之一,其特點表現為病癥變化多、易反復等[1-2]。作為由非器質性性病變所引起的疾病,與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疾病相比發病率更高[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表現包括惡心、食欲不振、上腹脹痛等。伴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發展,人民的工作、生活方式不斷的發生變化,各類壓力的增加等因素致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率也在逐漸增加,如何改善該疾病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成為了關注的焦點。本文中,對個性化的健康護理模式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臨床癥狀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于本院進行治療的68例功能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2例,年齡分布在16~72歲間,病程4個月~5年。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4例。所有患者均已排除認知障礙、睡眠障礙、意識障礙等相關系統性疾病。兩組研究對象在年齡、性別、學歷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模式,病情觀察、基礎護理及用藥觀察為主要操作步驟。觀察組在常規護理模式基礎上給予個性化的健康護理模,詳細護理措施如下:1)心理干預:功能性消化不良與負面情緒有著密切的聯系,焦躁、抑郁、沮喪、痛苦等情緒經會表現在患者身上。護理人員,需積極主動幫助患者進行情緒梳理,通過溝通、聆聽的方式,了解患者的苦惱,針對性的做出護理干預,幫助患者建立疾病治愈的信心;2)穴位按摩:按摩穴位主要包括足三里、內關穴、三陰、中脘穴等。按摩評率為1次2分鐘,1天2次。當患者反映有酸麻脹重感,可視本次按摩有效果;3)運動干預:根據患者自身健康水平,為患者制科學合理的運動計劃。其中,主要運動項目應為有氧運動,患者微微出汗為最佳運動效果。運動期間,患者的消化系統癥狀改善的同時,患者的睡覺質量也會有所提高;4)飲食干預:健康飲食對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的情況制定個性化飲食指導。比如減少豆類食品,從而減少腹脹感,或控制飯后患者的飲水量,避免胃酸稀釋;5)睡眠干預:了解患者的睡眠狀況,為其提供科學的睡眠知識,幫助患者減輕睡眠方面的心理負擔,正確認識睡眠。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消化系統癥狀評分比較
食欲下降評分:護理前,對照組(2.66±0.29)分,觀察組(2.61±0.28)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對照組(1.99±0.18)分,觀察組(1.32±0.14)分,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惡心評分:護理前,對照組(2.44±0.28)分,觀察組(2.42±0.26)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對照組(1.88±0.16)分,觀察組(1.20±0.12)分,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早飽評分:護理前,對照組(2.57±0.28)分,觀察組(2.56±0.27)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對照組(1.73±0.12)分,觀察組(1.45±0.14)分,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脹評分:護理前,對照組(2.87±0.34)分,觀察組(2.88±0.34)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對照組(1.96±0.18)分,觀察組(1.54±0.15)分,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睡眠質量評分,護理前,對照組(10.39±1.54)分,觀察組(10.21±1.48)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對照組(9.69±1.43)分,觀察組(7.02±0.55)分,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惡心、胸悶、食欲下降等。同時,許多患者還常常伴有負面情緒,如沮喪、緊張、憤怒、焦慮等[5]。以上種種表現,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失眠多夢等情況常有出現。根本相關研究顯示,66.7%~80.6%的患者均伴有焦慮,50%~72.2%的患者患有抑郁癥[6]。在本文,以期通過個性化的健康護理模式對該疾病產生積極的護理干預,從心理、飲食、運動、睡眠等多個方面對患者進行指導,幫助患者增強自我保護及自我管理意識,從而達到對不良癥狀的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通過本次探討,筆者最終得到如下結論:個性化的健康護理模式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臨床癥狀的影響具有積極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婷,張春梅,岑發麗,等.個性化健康護理模式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臨床癥狀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05):31-32.
[2] 侯麗輝,洛傳博,孔慧慧.個性化護理模式對耳鼻喉科圍手術期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16):3072-3073.
[3] 袁萍.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為框架的個性化護理模式對肝硬化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15):2848-2849.
[4] 倪月紅.個性化延續護理模式在急診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25(03):105-106.
[5] 龔曉露.根除幽門螺桿菌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臨床癥狀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6,25(11):1974-1975.
[6] 高寧憶.中醫藥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統評價[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