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光
摘 要:作為環境地質勘探工作的重要組成,水文地質勘探工作因其眾多優勢在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同時還得到了廣泛地推廣。所以,在進行水文地質勘探的過程中,必須詳細分析和探究環境地質勘探工作可能對地下水造成的傷害,同時要全面掌握當地的地質情況以及造成地質災害的潛在因素,以便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保護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本文筆者根據工作實踐經驗對水文地質勘察在環境地質勘察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環境地質勘察;水文地質勘察;應用
1 環境地質勘察中應用水文地質勘察的作用
近幾年,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相應的地質災害數量也在增多,如何建構有效且完整的管控機制,對于城市發展而言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相關部門要給予管控工作更多的重視,從而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切實解決具體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在差異化地質災害問題中,大部分地質災害都離不開水。其中,地下水和巖體的相互作用就會增加地質災害的出現頻率以及復雜程度。基于此,管理部門要對地質災害中水文影響情況予以足夠重視,不僅要分析地下水,也要對其進行定量處理和定性處理,從而針對管理薄弱的環節建立切實有效的處理措施,提高環境地質勘察工作的完整程度。另外,在環境地質勘察工作開展后,要對勘察項目、監測項目以及水文地質勘察作用管理等給予重視,積極落實系統化監督維護機制,確保地下水推動和管理工作等都能滿足實際需求,減少對建筑穩定性造成影響的安全隱患問題,有效提升地質勘察的可靠性。一方面,相關人員要集中分析地下水對于巖土本身產生的作用,從而得出相應的分析結果。另一方面,要結合環境地質勘察中的相關數據依據實際環境和情況查明具體的水質文件,從而建構有針對性的分析報告。除此之外,環境地質勘察部門要從不同角度對地下水的作用和影響進行分析,著重提高對地質問題的關注度。
2 環境地質勘察中應用水文地質勘察的方法
2.1 環境地質勘察對水文地質的評價
要想有效提高環境地質勘察工作的水平,就要全面利用水文地質信息,并且建立相應的評價機制,整合信息完整程度的同時,提高信息處理能力,保證評價效果和評價體系能為后續提升評價水平提供依據。第一,對旱情較為嚴重的區域地下水資源進行開發保護,并且建立較為詳細的評價內容,有效分析的同時落實相應的評價。在我國,1/4地區處于干旱區域,雨水季節較少,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地區,而這部分地區恰恰又是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的區域,這就使得水資源不足成為了地區礦產管理工作的重要制約條件。基于此,要想有效且準確的預測水資源不足導致的地質災害,就要結合實際情況落實更加系統的測定,然后整合相關數據制定有效的措施和規劃,提升預防管理的實際水平,完善管理效率。第二,要強化城市建設中地下水污染問題和超量開采問題導致的地表沉降,盡管水資源被列入可再生資源體系內,但是,若是一味破壞導致水資源污染嚴重,則會導致水資源難以再生。其中,工業廢水以及生活垃圾的隨意排放,都是造成水資源污染加劇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重金屬元素的遷移,不僅會對地下水產生影響,甚至會影響地表水的安全性質,對土壤產生嚴重的影響,造成安全隱患。另外,在城市環境地質災害體系內,地面沉降問題也較為嚴重,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結合實際情況開展系統化水文地質勘察工作,保證及時監測地下水的質量情況和數量變化情況,真正提高管理水平。將相關參數作為后續監督管理的根本依據,完善資料收集工作和系統化分析工作,建構有效的問題分析機制和管理框架體系,確保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管理水平,避免其污染土壤對人身體造成威脅,實現資源管理和控制工作的全面進步。
2.2 集中分析地下水存儲形式
(1)重力水,主要是在重力作用下,水體能夠在巖土孔隙和裂縫中隨意流動,且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都會對重力水產生影響,能在巖土中完成相應的滲透工作,并且會影響巖土的實際水理化性質。需要對這部分水進行集中管控,有效整合管理體系和管控措施,完善分析機制的同時,保證水文地質勘察工作的完整性。
(2)結合水,會有功能強弱之分,是被水分子吸附在巖石顆粒表面的水分,并不會受到重力的影響。其中,強結合水就是粘性和彈性均非常高,目前,在粘土中多見強結合水。而在沙性土壤中則多見弱結合水。
(3)毛細管水,主要集中在巖土毛細管孔隙中,無論是重力還是毛細管力都會對其產生影響,基于此,要對其進行系統化分類。在不同情況下,會存在差異化的毛細管水,砂土中和粉土中較為產檢的是懸掛毛細管水。在對地下水的儲存方式就能對相關情況進行系統化分析,建立有效的水文勘察記錄,為社會地質勘察項目提供基礎性保障信息,也能有效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何種土質適宜從事何種工作,要落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管控機制,從而保證社會環境地質勘察工作的完整程度。
2.3 統籌分析地下水常見的地質災害
為了有效提高勘察管理記錄的實效性,要借助其實際特質對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予以分析,從而保證數據記錄效果和分析水平滿足實際需求,建立健全系統化分析機制,從而判定地質災害問題,提高地區社會地質管理工作的可持續發展,也為質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保障。地下水可能導致的地質災害原因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相關部門要結合實際情況開展相應的監督管理工作,才能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問題。第一,地下水水位的升降問題。若是地下水出現了水位升高的問題,整個土壤就會出現嚴重的鹽堿化問題以及沼澤化問題,甚至會加快對土壤的腐蝕作用,導致整個區域內土壤的基本質量受到影響。尤其是一些地質條件本身就較差的區域,若是地下水位出現上升,就會造成滑坡問題和坍落問題,這種情況會形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尤其是建筑工程項目,由于地基性質較差,因此,整個建筑結構的質量無法得到保障,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第二,地下出現砂土液化的問題,會產生嚴重的地面沉降問題,造成裂縫隨之增多,并且地下水位流動頻率較快,也會導致巖土出現伸縮問題,影響土層中的相關參數運行情況,導致巖土的整體性喪失,系統不能發揮其實際價值,也是造成區域內地表變形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地質條件,甚至會產生安全事故。
2.4 處理巖溶塌陷問題
在社會地質勘察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水文地質調研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僅是其相關參數之間的聯系,也是由于其會造成巖溶塌陷問題。而巖溶塌陷產生的影響較為惡劣,對建筑工程項目實施過程造成嚴重的影響,會導致安全事故,甚至會引起一系列災害問題。在地區環境地質勘察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要結合水文地質管理項目的具體要求對可能造成塌陷的水文情況進行分析,結合地下水侵蝕工作以及地質變化工作完成相關數據的收集。
3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于環境地質勘察工作而言,要結合實際問題建立健全統籌性較好的監督管控機制,對應用措施和管理路徑予以分析,提升勘察項目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并且優化勘察手段和管理路徑,切實維護應用機制的同時,確保相關管理路徑和控制措施更加有效,正是由于水文地質勘察非常的重要,因此,相關研究人員要高度重視水文地質勘察的具體工作。
參考文獻:
[1] 劉瀟.水文地質勘察在環境地質勘察中的應用研究[J].華夏地理,2016(6):91.
[2] 李日升.試論環境地質勘察中水文地質勘察的應用[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5):1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