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畯,李慕君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部分傳統村落環境、資源和社會矛盾突出,成為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佛山市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歷史悠久,古村落眾多,散布在全市的各個鎮街。近年佛山市致力于讓古村落融入現代化城市發展,使城市化繼承本土建筑傳統。2014年11月出臺《佛山市百村升級行動計劃》,要求完成30個特色古村落的活化升級,以點帶面打造一批“宜居鄉村示范、公共服務完善、環境生態優美、嶺南文化傳承、鄉村休閑旅游”五位一體、各具特色的古村落活化升級示范點。

圖1 三水大旗頭古村標志性文化景觀鑊耳山墻
根據《佛山市特色古村落宜居示范與活化升級實施方案》《30個特色古村落活化升級指導意見》要求,建立“市級統籌指導、區級協調督促、鎮街組織實施、村莊主體建設”四級聯動機制,將30個古村落分為兩批實施;進行資金配套,市財政每村獎補50萬~75萬元,其它建設資金由區、鎮、村負責籌集。據統計,30個古村總投資高達8.57億元。
出臺《佛山市特色古村落活化升級初見成效驗收評分標準》,將古村落活化升級考核標準量化為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改善、防災安全保障、傳統建筑保護利用示范、歷史環境要素修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七個大項30個小項,又把活化任務分解成550個項目,納入城市升級和文化升級考核范疇。
根據“一村一品”總體要求,首批古村落提出各自的特色定位。邀請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把脈,編制《佛山市特色古村落“一村一品”活化升級策劃指引》。委托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開展課題研究,為各古村落實現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提供理論指引與豐富的文獻資料保障。
對村落內落成超過30年的建筑物和構筑物開展調查。鼓勵各村開展歷史文化資源的收集整理,利用古建筑建立村史館、歷史名人館、書畫院、展廳及公共文化服務場所。對藝術機構進駐古村落予以專項資金扶持。邀請各地藝術家到古村落開展采風和藝術創作活動,豐富古村文化形態。

圖2 朱樂耕作品《松塘寫生之二》
對開發條件較好的古村落,推動旅游環境風貌再造項目,推出嶺南文化、古跡尋蹤、養生度假、生活綠道和生態休閑等旅游精品線路。對古村落的民間工藝、節日慶典、歷史典故等進行重點挖掘、活化、推廣,納入旅游產品的打造。擴大社會參與度,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古村落。建立古村落本土講解員和志愿者隊伍,參與歷史文化知識和文化遺產保護的宣講、巡查等。
到2016年底,佛山市30個古村落在驗收中全部達到了“初見成效”,其中13個古村落達到了“成效顯著”。南海松塘村、煙橋村登上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順德逢簡村、南海松塘村分別獲得“2015年中國最美村鎮榜樣獎”“2016年中國最美村鎮傳承獎”;高明深水村、三水長岐村等12個古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禪城紫南村和順德逢簡村入選“美麗宜居村莊示范”。
“百村升級”為佛山市古村落的“美顏”計劃按下了快進鍵。首批13個古村落的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改善項目148個,修繕祠堂、古門樓、古井等文物建筑20余處,以及歷史建筑和傳統建筑70余處,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古村落活化與村居景觀建設,實現了“村落有人氣、村民得實惠、區域獲提升”。令人欣喜的是,各古村落在活化中打造出專屬特色文化品牌,如禪城蓮塘村“酒香蓮塘、龍獅圣地”,南海松塘村“明理養德、翰林松塘”,順德碧江村“碧江祠堂、文鄉雅集”,高明榴村“錦石家風、山水榴村”,三水長歧村“溫泉溫情、長壽長歧”。各古村落均組建了本土講解員及文化志愿者隊伍,目前發展本土講解員170余人、文化志愿者近600人。

圖3 古村落建筑裝飾工藝多姿多彩
佛山市市長朱偉認為,古村落活化升級助推了鄉村文化升級和區域升值,培育了文化旅游產業新增長點。佛山打造、推介和銷售特色古村落專線游產品的“一條龍”工作初見成效,各類專線旅游推出后僅半年,旅行社共組織海內外游客近20萬人次游佛山古村落。
軟硬件逐步升級下的古村落既吸“睛”又吸“金”。南海松塘村依托翰林文化,每年舉辦遠近聞名的“燒番塔”活動,僅2015年就接待游客超過50萬人;三水大旗頭村成功簽約,推出占地面積約500畝的廣府文化體驗基地項目,總投資約20億元;三水長岐村以長壽文化、紅頭巾文化打造特色旅游線路,獲得市、區、鎮三級滾動鄉村慈善會資金以及社會資金進行保護性開發;順德逢簡水鄉的農家美食之旅、南海煙橋村水鄉攝影之旅等品牌文旅線路,直接帶動當地村民通過創辦私房菜、農家樂等創業致富。
古村落活化點燃了城市文藝創作、文創開發的熱情。青年作家盛慧以古村風土人情講述佛山故事,出版散文集《嶺南的鄉愁》;市文廣新局梳理整合古村落歷史源流、歷史名人、典故傳說等,推出《古村落文化導覽圖冊》;主打年青人市場的旅游掌上書《佛山情書》,以美文、美圖、美畫串起佛山特色文旅資源,入選2017年度最受佛山市民喜愛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