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安明,姚予丹
(信陽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黨和國家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內高校自1999年擴招以來每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都在增加。隨著國內經濟增速逐漸放緩,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雖然影響就業問題的因素很多,但是大學生的個人能力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學生的可就業能力會對大學生就業產生重要影響。已有研究認為造成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與大學生的可就業能力不足有重要關系[1]。國內外目前對于可就業能力的研究多側重于可就業能力對求職行為[2]和工作績效[3,4]的影響,而且很大一部分研究是以企業員工為對象的,對大學生可就業能力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的探討相對薄弱。
可就業能力是一種在個人特性基礎上形成的心理社會建構,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均可能會對它產生影響。心理資本是對個體有著積極作用的一種心理力量,有助于個體對自己心理潛能的開發[5,6]。因此個體的可就業能力會受心理資本影響。 研究表明:個體心理資本水平與可就業能力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心理資本水平還會對個體可就業能力的提升[7,8]以及是否成功就業[9]產生影響。
經濟資源、社會資源、情感疏通渠道的缺乏仍然是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會遇到的主要問題。研究發現: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互動和鼓勵可以顯著降低職業未決[10],而且能夠獲取較多社會支持的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程度會有顯著降低[10,11]。
根據資源保存理論[12],人們總是在積極努力地維持、保護和構建他們認為寶貴的資源,個體已有的資源越多,對已有資源的保護能力和對其他資源的獲取能力也會越強[12]。資源是能夠讓個體覺得有價值的個體特征、能量和條件等,既包括物質性資源、條件性資源,也包括人格特質資源和能源性資源[13]。然而,社會支持作為對個體有價值的資源,心理資本作為心理資源的資本化形式,可就業能力作為個體取得和維持就業可能性所需要的個人資源,它們之間存在的關系以及三者之間的內在作用機制尚不明確。
綜上所述,基于資源保存理論,本研究擬探討社會支持、心理資本與可就業能力的關系,并檢驗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
1.被試
本研究采用分層整群取樣的方法,以信陽師范學院、信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大學、鄭州大學、黃淮學院等5所高校在校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 780 份,其中紙質回收395份,網絡回收315份。問卷回收率為91%,篩除不符合標準的問卷后獲得有效問卷560份,有效率為79%。樣本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被試基本情況分布表(n=560)
2.測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積極心理資本問卷》《大學生可就業能力問卷》進行問卷調查。
(1)社會支持評定量表
采用肖水源等人編制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該量表包含3個維度,分別是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共有10個項目[14]??紤]到本研究的被試是在校大學生,在正式施測之前對社會支持評定量表進行了一些修訂使其更加適用于大學生群體,將原量表中的“鄰居”改為“不同班級的同學”,將“同事”改為“同班同學”,將“配偶”改為“戀人”。間隔一個月對修訂后的量表進行小樣本重測,重測結果顯示10個項目的相關系數在 0.76~0.91之間。在本研究中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23。
(2) 積極心理資本問卷
采用張闊等人編制的積極心理資本問卷,該問卷包含4個維度,分別是自我效能、韌性、希望和樂觀,共26個項目,各項目按照Likert 7級評分[15]。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0,在本研究中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13。
(3) 大學生可就業能力問卷
采用于海波等人編制的大學生可就業能力問卷,該問卷由職業認同、人際關系、樂觀開朗、問題解決、社會支持、學習能力、團隊合作、網絡差異等8個反映大學生可就業能力的維度組成,包括36個項目,量表采用Likert 5級評分[16]。在本研究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45。
1.大學生社會支持、心理資本、可就業能力的相關分析
通過雙變量相關分析發現,在大學生社會支持、心理資本、可就業能力3個變量兩兩之間的相關中,社會支持與心理資本、社會支持與可就業能力、心理資本與可就業能力兩兩之間的相關均顯著(p<0.05)。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大學生社會支持、心理資本、可就業能力的相關矩陣
注:*表示 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2.大學生可就業能力對社會支持、心理資本的回歸
相關分析的結果表明,大學生的社會支持、心理資本與可就業能力兩兩變量之間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但是相關分析只是表明變量之間存在相關,無法揭示變量之間的相互預測作用。為了更加深入地揭示大學生社會支持、心理資本與可就業能力之間的關系,本研究采用分層回歸分析的方法檢驗大學生社會支持、心理資本對可就業能力的影響作用。分層回歸結果顯示,大學生的社會支持和心理資本均對可就業能力有正向預測作用(p<0.001)。具體情況見表3。
表3 大學生可就業能力對社會支持、心理資本總分的回歸
注:n=560;a表示性別,1代表男生,2 代表女生;b表示學生類型,1代表干部,2代表非干部;c表示家庭月收入,1代表1 000元以下,2代表1 000~3 000元,3代表3 000~5 000元,4代表5 000以上;d表示專業與興趣的一致性,1代表一致,2代表不一致
3.心理資本在社會支持和可就業能力之間的中介效應檢驗
分層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總分對可就業能力總分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那么社會支持作為一種外部力量究竟是通過哪個內源性的心理變量來影響大學生的可就業能力的,心理資本是否作為這一內源性心理變量在社會支持對可就業能力的影響中發揮中介作用。接下來將對此進行驗證。
雙變量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社會支持、心理資本與可就業能力3個變量之間均存在顯著的兩兩相關關系,符合中介效應檢驗的條件。本研究采用溫忠麟、張雷等人[17]提出的中介效應檢測程序來檢驗心理資本在社會支持對可就業能力的影響中發揮中介作用。X表示社會支持、M表示心理資本、Y表示可就業能力。
數據顯示,心理資本對可就業能力、社會支持對可就業能力的回歸系數β分別為 0.696、0.094,均達到了顯著性水平(p<0.001),所以心理資本是社會支持對可就業能力影響作用的中介變量,心理資本在社會支持對可就業能力的影響中發揮部分中介作用。社會支持對可就業能力的影響有一部分是通過心理資本實現的。具體情況見表4。
表4 心理資本在社會支持和可就業能力之間的中介效應
1.大學生社會支持、心理資本、可就業能力的相關分析
大學生社會支持、心理資本、可就業能力3個變量之間的雙變量相關分析結果表明,社會支持與心理資本、社會支持與可就業能力、心理資本與可就業能力之間均存在顯著相關關系。該研究結果與已有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已有研究發現大學生可就業能力與心理資本關系密切[5,7]。擁有較好心理資本狀況的個體會更加躊躇滿志地去面對現在和將來,敢于迎接挑戰并且敢于積極地去應對它,因此也就更有機會獲得成功。此外,還有研究表明:學習成績優異、應用能力強、人際網絡活躍度高的大學生也會擁有更好的心理資本水平,大學生的心理資本狀況與他的學習能力以及為職業所做的準備程度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心理資本水平越高的大學生,也會擁有越強的可就業能力[18]。
研究發現,職業決策困難會受到大學生所獲得的社會支持程度的影響[11]。能夠獲取較多社會支持的個體相應地也會擁有更多可利用的社會資源,在這些有助于個體發展的社會資源的引導下,他們的個人能力也會得到較大的提升。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個體獲取的社會支持越多,可就業能力的發展水平也會更好。
已有的實證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的心理資本總分與社會支持總分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11],[19]7。個體需要他人,他人也需要個體,個體和他人之間的緊密連接能幫助大學生應對生活、學習中的各種壓力[20]。社會支持的獲得使大學生歸屬與愛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心理資本中的自我效能感維度屬于尊重的需要,希望和樂觀維度屬于自我實現的需要,它們都屬于較高層次的需要。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較低層次的需要只有得到滿足后個體才會去追求較高層次需要的實現。因此,根據需要層次理論,只有獲得較好社會支持的大學生才會更好地發展他的心理資本。
2.大學生社會支持、心理資本對可就業能力的影響分析
在排除了人口學變量的影響作用后,大學生的社會支持、心理資本均能夠對他們的可就業能力產生顯著影響。這一結果與已有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大學生的心理資本狀況會對他們的可就業能力水平產生顯著影響[5,9,21]。此外社會支持是對個體有價值的資源,心理資本是心理資源的資本化形式,而大學生社會支持水平以及心理資本水平對他們可就業能力的影響非常顯著。因此,持有較多社會支持資源和心理資本資源的大學生,也會具有更多的可就業能力資源。
3.大學生心理資本在社會支持對可就業能力影響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大學生的心理資本在社會支持對可就業能力影響作用中的中介效應分析顯示,心理資本對可就業能力、社會支持對可就業能力的回歸系數β均達到了顯著性水平,所以心理資本是社會支持對可就業能力影響作用的中介變量,心理資本在社會支持對可就業能力的影響中發揮部分中介作用。大學生的社會支持對可就業能力有直接的預測作用,社會支持對可就業能力的影響作用有一部分是通過心理資本對可就業能力影響發揮作用的。
相關研究發現職業決策困難會受大學生所獲得的社會支持的程度的影響。社會支持對職業決策困難的影響作用有一部分是通過心理資本對職業決策困難的影響發揮作用的[11]。心理資本的類狀態性質使得它會受社會支持的影響,社會支持水平較高的大學生,體驗到的社會支持較多,他們對社會支持的利用程度也會相對較高,這使得他們擁有較好的心理資本狀況,使他們會有計劃地、及早地對自己的就業做出規劃,在遇到困難時也會努力應對,因此他們具有較高水平的可就業能力。
通過以上調查與分析,本研究發現:(1)大學生的社會支持、心理資本、可就業能力兩兩之間均顯著相關;(2)大學生的社會支持、心理資本對可就業能力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3)大學生的心理資本在社會支持與可就業能力之間發揮著部分中介作用。
參考文獻:
[1] 黃巧榮.大學生就業能力分析及教育策略思考[J].職業時空,2009(9):78-79.
[2] MCARDLE S, WATERS L, BRISCOE J P, et al. Employability during unemployment: Adaptability, career identity a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7, 71(2):247-264.
[3] FUGATE M, KINICKI A J. A dispositional approach to employability: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tests of implications for employee reactions to organizational change[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8(81):503-527.
[4] AROCENA P, NEZ I, VILLANUEVA M. The Effect of Enhancing Workers'Employability o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Evidence from Spain[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7, 29(1-2):191-201.
[5] 韓 笑,李同歸. 職業院校教師心理資本與職業倦怠的關系研究[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4(4):6-10.
[6] 謝威士. 青少年謙虛人格特質對人際適應的影響:積極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7(6):27-32.
[7] 林 萍,吳貴明. 心理資本培育: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應有之題[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2):215-218.
[8] 吳 旻,范 婷,吳先群. 江西省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與就業的關系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4):115-118.
[9] 高 燕,那 佳,李兆良. 提升女大學生心理資本與應對就業形勢[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9(13):77-78.
[10] NOTA L, FERRARI L, SORESI S, et al. Self-determination, social abilitie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2007, 51(1):850-865.
[11] 徐 辰. 大學生社會支持、心理資本與職業決策困難的關系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
[12] HOBFOLL S E, JOHNSON R J, ENNIS N, et al. Resource loss, resource gain, and emotional outcomes among inner city wome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4(3):632-643.
[13] HOBFOLL S 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9, 44(3):513-524.
[14] 肖水源.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應用[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4(2):98-100.
[15] 張 闊,張 賽,董穎紅.積極心理資本:測量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1):58-64.
[16] 于海波,鄭曉明,許春燕,等.大學生可就業能力與主客觀就業績效:線性與倒U型關系[J].心理學報,2014(6):807-822.
[17] 溫忠麟,張 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5):614-620.
[18] 王 蓓,苗元江,蔣蘇芹.大學生心理資本狀況及其相關研究[J].校園心理,2011(4):222-225 .
[19] 陳學軍, 章 倩. 學校支持感和心理資本對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的影響[C]//中國管理學年會會刊,2010.
[20] MARCIA J, JOSSELSON R. Eriksonian personality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sychotherap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13, 81(6):617-629.
[21] 勵 驊,曹杏田.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關系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3):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