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明, 成 斌, 王 禹, 陳 玉
(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四川綿陽 621010)
西部大開發戰略,給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帶來重要機遇。綿陽市老城區正處于用地布局調整和以更新再開發為主的發展階段,中心區的再開發主角是現有的產業用地和城中村等地段,九州及126等老廠區因擁有優越的區位條件、深厚的歷史背景、自然景觀資源、極富改造和再利用的潛力,已成為城市中心區的組成部分。通過對綿陽山地舊工業建筑集中成片改造,完善公共和公用設施,推動舊城更新的步伐,提升老城區人居環境,延續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塑造城市特色,籌措土地、資金、人才等優勢資源,積極謀求城市與企業自身、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和諧共進。是當前建設與規劃管理的重中之重。
相對于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區,山地工業遺產地處高差大、地形復雜、多臺地特征的地區。同時,道路交通因受地形限制而回轉盤旋;人工干預侵蝕了自然山體而影響了自然生態。因此,改造山地工業遺產成功案例相對較少。改造更新山地工業遺產,需要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總結其獨特地貌和環境特點,為進一步的更新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1)工廠按功能特征的分區,倉儲區位于交通便利的較好地段;生產區功能要求場地平坦,利用重力流布置生產線以節約能源;生活區在視野寬廣的高臺地上,分布在不同標高的平臺,依據地勢層疊而上。布局具有較好的層次性。
(2)景觀視線通達的多維性。山地工廠充分利用地形條件,將廠房依山布置,車間隱藏在山體之中。建筑處理手法多樣,如上跨、下聯、錯接、分臺等。自然山體及植被與廠房、設施等人為景觀融為一體,可以從不同的高度和角度實現視線上的聯系。
(3)山地具有復雜的豎向高度,在氣候的多變性、地質的不穩定性、地形的復雜性、植被的重要性等方面,相比平地生態環境更為敏感脆弱而易破壞平衡。之前的工業生產,脆弱的山地環境已經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何在更新過程中保護山地環境,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山地工業遺產獨特的生產工藝,形成了融合自然的特有建筑布局。因此要處理好當前需求與未來發展的關系,防止大拆大建。在保持自然地形和原有布局肌理的基礎上將其重新梳理整合。要充分考慮在多維度的山地環境中,民用建筑小空間和工業建筑大空間在感受和體驗上的異同,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化大為小、有機整合,處理好建筑之間、小體量建筑與大體量山體間的尺度關系。山地的工業建筑兼有工業和山地風貌兩方面的特征,既有多層次的對景、錯落有致的環境特質,山地背景使建筑的有復雜精彩的天際輪廓,又可重塑兼顧時代和生態氣息的新地景風貌,充分利用自然風景與人文資源,延續已有的自然景觀和工業歷史風貌。
山地工業遺產保護首先應符合城市整體更新規劃。山地工業遺產特有的歷史地段、歷史格局、建筑景觀、地理環境都應成為保護對象。整體性考慮其系統、有層次、多類型地融入新城市格局中。山地工業遺產的旅游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具有獨特優勢,應結合周邊已有功能區,建立有機聯系的山地組團,完善城市功能。山地工業遺產地勢高差起伏多變,場地易被分割成缺少聯系的不同板塊,可達性較差,需要在內部進行合理的功能重組,形成完善的布局。
山地工業遺產改造更新既要保護原有的工業歷史風貌,又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山地景觀的感知元素有:廠房、倉庫、煙囪等人工景觀和山林綠地等自然景觀存在于不同的地理基面上。充分調研利用已有現狀并整合原有景觀,進一步引入新的元素,充分利用建筑周邊的山體線,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成為人文景觀的大背景,為高品質的更新活動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
綿陽126文化創意園(以下簡稱園區)的前身是原126電子九所的老廠區,在國家大三線時期,1967年由北京11所、14所內遷到四川綿陽建成,主要從事磁性功能材料與特種器件的研制、開發、中試生產以及應用磁學基礎研究。因其為三線軍工遺產,改造以保護利用現狀為主。
該地塊西臨電子部九所生活區,東接規劃城市南山公共綠地,北靠片區規劃商業區,南至規劃城市次干道,被田野環繞,與城市核心區有安昌河相隔,距離南郊機場3.2 km,距離火車站5.8 km,北臨安昌河,南側規劃調整范圍約18.8 ha,研究范圍約24.3 ha,區位優越,山水格局明顯(圖1)。


圖1 場地區位關系
園內建筑時間多以20世紀60年代為主。大跨度的廠房現狀質量較好,部分倉庫保存較差。結構形式有磚混或磚木結構,以及鋼柱、鋼梁架結構。廠區之前由于缺少統一的規劃,廠區建筑沿等高線無序分布的肌理,只因生產需要不斷加建,建筑外部空間顯得相對消極,整體上缺乏與山地地形的有效契合。廠區內建筑大多為蘇式紅色清水磚墻建筑,建筑立面形態及外輪廓形式多樣,保持了三線工業建筑特色,是我國三線工業發展的重要歷史見證,有較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圖2)。

圖2 現狀老建筑紅磚墻
廠區內部道路由于山地淺丘地形的原因,道路呈自由狀布置,主要道路形成一定的環線交通,聯系基地內各功能地塊。廠區僅在主入口處由支路連接長虹大道南段,形成與城市道路僅有的交通聯系,對外交通聯系較弱,可達性較差。特別是在縱向上,臺地之間的交通連接不足。廠區現狀道路保存質量較好,因現狀交通主要為各廠房服務,是以人車混行為主,為滿足新的交通壓力及人車分流。需對部分道路進行拓寬處理,重新梳理環線。
廠區為較大高差的復雜山地地形,地勢整體南低北高,高差約30 m,用地范圍不規則。廠區自然綠地多為自然原始形態,因人為干預少而植被茂盛,現狀為沿路連續的帶狀綠地系統;基地中部由于地形高差形成貫穿基地東西并延伸至廠區東南側的內部坡地綠化帶。但自然綠地缺乏有序組織,需梳理改造。
由于工業遺產更新類型特殊,與城市要素之間有更復雜的關聯性,因此,首先要實地調研并全面考察總結,提出改造更新的設計原則。
3.2.1整體動態的保護與更新
整體保護既從城市、區域的層面出發,從宏觀層面考慮城市及其周邊環境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宜采取“一盤棋”的整體模式,使更新后的功能塊更好地融入城市空間,建立城市內部結構的有機關聯,達到優化城市功能的效果。如德國的魯爾工業區,將工業景觀和自然景觀有機結合,整體更新為享譽世界的工業遺產旅游城。
動態保護的觀點強調依據時代的要求,與時俱進地確定相關的更新策略,達到保護的可持續性。不適當地一蹴而就,只顧當下的經濟利益或“為保護而保護”的策略,無法適應時代的飛速發展。規劃要為未來發展多考量,留有余地,及時調整。如北京798,從原來的藝術家生活創作區完善為后來的集藝術展覽、學術會議等復合功能,在動態中發展完善。
3.2.2景觀建筑一體化
自然景觀和規整有序的建筑不是對立和割裂的。從建筑大師賴特的“有機建筑”理論到黑川紀章的“灰空間”理論都強調和諧的統一的空間構成。山地環境與建筑存在著獨特的依存關系。地形起伏使建筑和環境的接觸緊密,不同的高差導致了不同的接地和聯系的方式,更容易形成景觀建筑一體化。
3.2.3多元的功能定位
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將三線工業文化與周邊文化、工業資源掛鉤,開發體閑體驗、商務創意、工業文化體驗等模式,配套以方便周邊居民的體閑娛樂場所、服務旅游人群的商業街、供應文化消費需求的特色產業等,使其成為涪城區新的文化體閑服務組團,從而進一步完善和優化綿陽市第三產業經濟結構。
3.3.1基于山地工業特色的功能與總體布局
(1)整合用地邊界,契合城市的規劃空間結構。綿陽市中心城區規劃形為指狀生長、間隔山水的多組團空間結構。126廠區作為一個組團,打開中部設置開闊的公共空間,并沿一條景觀人文軸與主城區遙相呼應,綠化景觀又使廠區消融于山地環境中(圖3)。

圖3 廠區鳥瞰圖
(2)結合區域狀況,融入整體功能。充分利用原有建筑格局,契合區域功能定位,結合文化創意產業,利用原有的機器設備、廠房建筑、工業空間布局,修建集藝術欣賞區、藝術創意區、餐飲區、休閑文化娛樂區以及教育展示區等多功能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并成為綿陽市和涪城區的一個重要節點,來完善城市功能。
(3)盡量利用廠區內的原有道路及基礎設施,整合結構與功能,暢通交通體系。具體策略是同時結合原有的歷史風貌和功能,順其自然地將其劃分為五個組團:文化創意區、文化產業商務中心區、商務辦公區、休閑娛樂區和藝術展演區、餐飲區。
3.3.2結合山地與工業特色的建筑風貌設計
3.3.2.1形成組團狀的有序的建筑肌理
廠區山地空間屹立在環境優美叢林田野之上。舊工業廠房分布在不同標高的臺地上。場地高差割裂了建筑間的聯系,形成了環形、帶型等適應地形的分布方式。改造中,不同高低的廊道作為連接建筑群的紐帶,成為跨越等高線的橋梁。為適應坡地地形坡,采取傳統民居中掉層、筑臺、等手法演變為向下跌落式、往上筑臺式、平街式等類型。對于地形坡度過大、不宜建設地段,則保護自然地形地貌,減少土石方量,由此形成豐富的空間層次和鮮明的山地特色。通過加、改建和拆除等方法,使得建筑肌理更加和諧相宜,建筑與山體的結合更為有機。
3.3.2.2繼承與拓展原有的建筑元素
在保持原有的紅色磚墻、紅瓦屋面等工業建筑特有歷史滄桑感的同時,再加入現代氣息的元素,如加入輕鋼架構、大面積的玻璃、挑出的陽臺,盈通透的空中連廊、陽光房,虛幻的光感與厚重磚墻完美結合(圖4)。

圖4 風貌的改造與更新
3.3.2.3形成宜人的建筑尺度
保持原有主體建筑的形態和比例,大體量、大跨度的形象可以起到提綱挈領的統領作用;將文化創意區化大為小,形成宜人尺度的街巷體驗 。地勢平坦臺地為大體量建筑,地勢為坡地或零散地塊布置小尺度的商業建筑,空間布局與地形和諧統一。
3.3.2.4形成優美天際線
借鑒中國傳統山地建筑結合地形、因地制宜的適宜手法,隨山就勢、迭落分臺布置。 “高地高建,低地低筑”,層層疊疊的建筑輪廓在橫向上富有連續的韻律感,使建筑群天際線錯落有致而富于變化。
3.3.3融入山地地形的綠地人文景觀設計
尊重原有自然地形與良好植被條件,重點發揮自然景觀的積極性,考慮原有山水綠化系統,形成新的綠化格局,既呼應自然綠化又表現了工業遺產獨特之處,使園區形成綠帶、中心綠地、組團綠地相結合的多層次綠化景觀,同時,各具特色的工業小品點綴其間,達到點、線、面綜合一體的綠化效果。
3.3.3.1分臺布置的中心綠核和分級綠核
結合地形特點,廠區中心橫軸中部形成中心綠地。并作為園區主要的景觀節點,對周圍綠化起到了輻射作用。在各廠房之間,打破墻體之間的遮擋和束縛,恢復原有植被,形成各具特色的小綠核。各綠核間空間與視線滲透,充分呼應山地特性,形成了“一軸、一帶、多中心”的三維立體綠化景觀(圖5)。
3.3.3.2貫穿東西的“人文生態軸”
廠區中心兩個臺地間的高差形成了一條自然的山體綠帶,設計保留并強化其積極作用,使之成為東西方向上的主要人文生態綠化軸。該軸線連接東西,串聯起綠軸兩側分散空間,通過綠化、水景、小品、廣場以及地形起伏,創造自然、活躍、園林式、生態化的山水環境。在山體綠化帶上,利用花草樹木和各種休憩、健身設施,為人們提供一個自然的公共活動空間(圖5)。

圖5 景觀設計分析
3.3.3.3分布于廠房周邊的組團綠化
在各廠房組團及各院落周邊,利用原有植被,有鄉土氣息的植物,形成大小不一的組團綠化。同時,根據景觀建筑一體化的原則,將綠化引入室內,如種植墻體綠化,在建筑的露臺和陽臺形成屋頂綠化,從而最大限度地將建筑消隱在山體之間,弱化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的對立,構成一個個組團綠化斑塊。垂直綠化的應用既弱化了建筑的厚重感與斑斑舊痕,同時又讓建筑與環境渾然一體。
山地工業遺產是城市公共財產和自然資源的一部分,在城市的改造更新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決定了城市建設發展的基本骨架,又是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重視和保護山體,突出城與山的有機聯系,是形成山地城市豎向輪廓特征的基礎,更是塑造山地城市特色的重要條件。而曾經占據著山地的工業廠區在它的使用功能退出歷史舞臺之后,其物質實體和空間形態卻成為記錄城市歷史和體現城市特色的載體。將工業遺產的更新改造有機地融入到山地環境中,可使其功能、風貌和景觀更加合理和完善,形成“山中有廠,廠中有山,山廠合一”的完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