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菲, 楊順生
(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四川成都 610031)
在過去數十年內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城市面臨的缺水、內澇以及地下水污染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完全解決。自2013年12月國家領導提出“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的要求,我國各城市掀起了建設海綿城市的浪潮。海綿城市屬于智慧城市的一部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這與城市生態景觀中“天人合一”的理念相通。城市景觀是多種具有特定結構、功能和服務的要素集合,由人類所主導,具有生態脆弱性和破碎性。在景觀生態學研究中,城市生態景觀代表包括生物和人文景觀的景觀,一般具有多維景觀形態,主要有水體、山體、道路以及符合生態化原則的人工建筑物等構成[1]。海綿城市將城市水體的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相結合,加強雨污分流管網改造與排水防澇設施建設,發展綠色建筑,從建筑物雨水分級收集利用開始,強化雨水滯留、滲透和儲蓄。
成都是中國西部的魅力宜居城市,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在發展過程中堅持挖掘城市文化底蘊,塑造城市特色景觀,呈現城市風貌的多樣性。但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給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生態環境現狀同樣不容樂觀。當前成都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為基礎,分區分類地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在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成都城市生態景觀設計實踐是本文研究的主題,期望有助于提高成都市生態景觀設計的實際操作性。
城市生態景觀具有多種生態服務功能和服務[2-3],有效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需求,提高公共場所空間品質。一般認為城市生態景觀具有動態性和系統性[4]、協調性[5]、健康性[6-7]、可持續性[8- 9]、綠色性[10]、多功能性[11-12]等特點。可持續性、生態經濟效益和和諧性是城市生態景觀的關鍵特性[13]。可持續性要求城市生態景觀具有生態、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性,在動態過程中保持生態結構穩定和生物多樣性,考慮現實社會約束、自然人文背景,遵循社會經濟發展的格局與過程。城市生態景觀擁有經濟效益的前提是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和再更新。對于城市生態景觀的和諧性表現在形態、結構和功能的和諧性,過去和現在的和諧以及局部與整體的和諧等。
海綿城市的宗旨是調整城市粗放建設的觀念,修復城市水生態,推動生態與社會和諧發展。海綿城市又稱為低影響開發,強調城鎮建設減少對環境的沖擊,合理利用景觀空間和措施控制暴雨徑流[14]。通過保護原有水生態系統、恢復被破壞水生態以及減少地表徑流讓城市增加面臨環境變化和自然災害時的韌性。創造多功能景觀是低影響開發的重要原則之一,通過景觀設計減少徑流和熱島效應并提升場地美學價值。2015年成都市提出《成都市屋頂綠化及垂直綠化技術導則(試行)》并跟進了相關配套政策,利用生態田園構建多中心和多結構的自然屏障,預計成都“熱島”強度將下降2~4℃。
成都設想在三年內海綿城市建設成型。 在2016年5月成都已完成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編制,累計投資額為554億元。其中2016年將投資100億元實施項目60個海綿城市項目。按照科學布局、規劃引領和強化規劃的基本原則,以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剛性控制指標,目標是使70 %降雨可直接利用吸收。成都市正在分類推進海綿型城鎮建設,建設項目涵蓋環城生態區、水系保護、海綿型小區、綠地、廣場及公共服務設施等。
景觀設計是包含美術、建筑、園林、城市規劃等多學科的交叉學科,在歷史上受到繪畫藝術的影響,注重藝術造型和視覺感受,萌生了一批包括“后現代主義”“解構主義”和“極簡主義”在內的設計理念。但在社會發展背景下,人們需求發生著變化,景觀設計被賦予了更多功能性作用。在當前城市生態系統惡化、雨洪危機頻發的背景下,景觀設計在提供視覺美化同時應實現一些現實功能,即向實用性景觀過渡。文章以成都活水公園和龍泉山森林公園的景觀設計為例,展現了成都城市生態景觀設計的觀賞性和功能性有機融合。
2.2.1成都活水公園
成都活水公園位于成都市內府河邊,始建于1998年,是全球首座“水保護”主題的城市綜合環境生態教育公園(圖1)。從2016年起成都活水公園升級為海綿型公園。通過對破損、老舊設施進行修復,按照海綿城市要求修建海綿城市展示公園。此次改造完善了尾水回用設施,凈化后的尾水將用于公園的日常灌溉。
滲透廣場、溪流凈化、下凹式綠地、垂直綠化和雨水調儲設施將控制活水公園85 %的雨水徑流,并分類利用。在屋頂進行綠化改造,收集雨水并匯流到雨水濕地中;并對展廳廣場、公園道路進行滲透鋪裝。公園路面采用滲透磚、粗砂、土工布、碎石和自然土石的立體結構,能在小雨時將雨水下滲吸收。而設置的雨水導流管道在中雨時把雨水導流至市政管道,從而達到“小雨不濕腳、中雨不積水”的效果。

圖1 成都活水公園
2.2.2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
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定位為“綠色生活、生態樂園”,建成面積達到1 068 km2,涵蓋了成都平原東緣龍泉山脈成都段,絕大部分區域為生態保育區。該公園著力營造“天府慢生活”和“蓉式休閑”氛圍,具有綠色隔離、水土保持、造氧增濕的生態功能以及多彩森林、田園山水、特色村落的景觀功能。
2016年9月起成都市中心成都啟動宜居水岸工程建設,重點在中心城區內對6條主河道以及76條支流溝渠進行河道及周邊區域整治。對中心城區的水系保護和修復意義重大。整治措施包括改造硬質河底、清理基底、建造截污管道、消除黑臭水體、預留雨水滯留和儲蓄空間等。其中西郊河段綜合治理工程將在2018年6月完成,樣板段路面充分采用透水材料,最大限度讓地面水滲透進入地下雨水收集系統。凈化后的雨水用來澆灌沿河綠色植物,沖洗道路(圖2)。

圖2 西郊河改造工程樣板段
成都城市生態景觀設計從場地實際狀況出發,融入了海綿城市設計理念,采用低影響技術打造兼具美觀與功能的優質景觀。充分在場地中布置景觀雨水利用設施,有利于提升城市防洪抗旱功能,對緩解城市水環境危機具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