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杰
(西南交通大學 建筑與設計學院,四川成都 611700)
我國在城鎮建設方面,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伴隨國民經濟進入飛速發展時期,城市的交通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包括運輸線路、工具、環境等方面。一方面體現出了我國高速的城市化,然而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問題。為解決日益嚴重的城鎮化問題,許多專家學者試著探索和引進一些先進的城鎮規劃理念以及實施的措施,如TOD模式。文章通過研究成都市城鎮化建設中的問題,以郫都區為例,通過研究公共交通與人居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而探索區域TOD模式的可實施性與所面臨的困難。
適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建設模式在不斷地被探索,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國外的一些先進的城市規劃和設計理論被引入國內。其中TOD模式——作為一種新型城市發展策略并且通過合理的公共交通組織來解決城市化面臨的突出問題——在國內得到一定的發展和應用。由于我國對TOD模式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所以對于其在我國城鎮化建設中的作用有多大,對此業內還沒有一個權威的答案。
為滿足日益增長的城市人口對物質條件的需求,城市在不斷地蔓延和擴大,這種現象產生的后果就是城市道路系統不斷地拓寬、更新、增添。但問題似乎沒有得到解決,市中心的交通壓力仍然很大,部分單核心型城市中心擁擠,土地開發和經濟基礎設施投資巨大,利用率低,私家車占有率不斷提升以及城市交通潮汐分化明顯等,人們迫切希望這種不健康的城市化發展模式能夠得到有效改善。那么,探索一套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模式就是當務之急。
位于天府之國的成都市,是中國的大城市之一,以“宜居城市”揚名。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中國的城鎮化率已超過50 %,近年來成都更是達到69.4 %以上。高速的城鎮化進程給居民帶來物質生活提高的同時也造成了一系列問題:城市無序蔓延、交通擁堵、土地資源浪費、生活街道缺失、中心城區環境惡化,居民幸福指數下降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給城鎮居民生活、工作和學習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
美國著名規劃師彼得·卡爾索普首先提出一種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TOD模式,與二戰后美國城市規劃中各種城市病:城市無序的蔓延、中心城區的衰落以及擁擠的交通環境、環境污染有關。主要是針對美國以往的規劃理念提出批判和質疑,并對人們之前的生活模式進行了總結。這里所說的公共交通主要是城市巴士、輕軌、地鐵等設施。公交交通站點是城市TOD模式為主要依托,并且在它400~800 m半徑(5~10 min步行距離)的范圍內創建一個文化、教育、工業及商業等綜合性的城市區域,進而達到便于居民日常出行,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目的。
TOD模式的實施原則并不是一層不變的,相反在不同國家和區域有其不同的實施原則。不同學者和專家對TOD的模式的實施原則有不同的解讀。一般性原則涵蓋以下幾點:
(1)當局政策的有力扶持;
(2)組織緊湊并且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合理有序的開發;
(3)公園、辦公樓、商業、住宅和公共建筑布置在步行便可達的巴士站和軌道交通站點附近;
(4)構建適宜步行的街道網絡,使居住區各建筑發生有機聯系;
(5)多樣混合的住房價格、密度以及類型,滿足不同收入人群的需求;
(6)對生態環境和景觀帶進行必要保護,設計更高質量的公共使用空間;
(7)鼓勵公共空間建設作為社區生活的方向和重點,并提倡沿著現有的社區交通走廊密實型一次開發、二次開發及在開發的實現;
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基于新城市主義,對TOD模式的研究已有相當久的歷史,雖然研究方向各有側重之處,但其目的都是為居民提供更友好的居住環境。它們研究出很多成熟的策略,并在許多城市進行實踐,如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城市總體規劃。
被大海環繞的哥本哈根市占地97 km2擁有170萬人口,其中城區人口約60萬。在60多年的發展中,當局一直堅持TOD模式的建設,市區人均小汽車占有量較低,公共交通網絡發達,所以人們更多地依賴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車完成日常出行。總的來說哥本哈根成功實現真正意義上TOD模式可以歸為以下幾點:
(1)著眼長處的城市總規設計——“手掌規劃”。 城市規劃從區域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出發,明確了幾條狹長的走廊方向,再幾條走廊中間設置大面積的綠化帶。它們之間既相隔又相連,同時又保持原有的城市中心功能。
(2)國家相關政策的把控與引導。例如,政府對于私家車出行交通的管制與步行空間營造上的重視;此外,當地政府能夠按照制定好的策略要求嚴格進行城市的規劃和建設。
(3)運用發散形的城市發展模式,引導城市圍繞著城市公共交通站點發展方向。在滿足TOD模式規劃的同時,又豐富了城市空間層次提高了居民的生活環境。
國內方面,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和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國外一些先進的城市建設方面的理念被引進和發展。其中,TOD模式因適應中國的國情而得到不斷演變和發展。
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作為TOD試用城市之一,由于上層管理、底層開發以及政府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較好的成功。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一直用TOD的理念引領城市規劃與設計。利用率極高的公共交通系統,幫助香港在高濃縮的城區布局之下保持交通通暢,并有效防控交通可能造成的污染。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超過80 %的出行者乘坐公共交通。香港如今的經濟發展業績與TOD模式的實施有著密切的關系。香港TOD模式運行成功之處可以歸為以下幾點:
(1)科學和長遠的城市規劃策略提供了客觀理論基礎。
(2)堅持以人文本,并且以人與土地的需求與供應為基本規劃設計思路。
(3)突出強調軌道交通的重要地位,并且明確所有新的發展地區必須以軌道交通為首要條件,通過軌道交通的發展來為城市的開發指明方向。
(4)地理位置優越,公共交通樞紐周圍土地利用率高。
(5)政府政策的支持,管理層的前瞻決策,開發者經營得當等共同促使TOD模式在香港應用的成功。
2016年12月05日,四川省政府官網公布“成都市在郫縣設立郫都區”的消息。郫縣撤縣設區標志著其將進入發展條件和空間更好的新時期,也為TOD模式的實施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
有著悠久歷史的四川省成都市是熊貓故鄉,同時為我國西南部的中心城市,天府之國的名號響徹九州。成都市新的總規劃指出城市將向東、南、北多個方向并行發展,聯合其他縣、區打造新時代的高效率、高密度城市群;以“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的格局為基礎,推進城鎮體系的不斷優化。主城區將優先發展公共交通體系,創建以軌道交通與BRT為主干,地面公交為主體的公交系統,共同推動公共交通城鄉一體化。
(1)政府相關政策支持。TOD模式的發展與實施是一個高、中、低三個層面相結合,即政府主導與市場引導以及公眾參與多維作用的過程。政府的相關上層文件指導特定城鄉規劃模式的實施。
(2)成都市目前處于“雙軸聯動,多中心支撐規劃”(圖1)建設初期,單核心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城市的凝聚力雖然仍在中心區域,但對城市和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局限。

圖1 成都“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規劃(圖像來源:成都規劃公眾平臺http://www.cdgh.gov.cn)
(3)成都市的規劃策略為郫都區TOD模式的實施提供了理論指導。成都市向東、南、北發展的規劃策略,打破城市單核心的發展框架以及各城區組團之間通過公共交通系統的有機聯系,共同促成城市開放式雙核心的空間結構,這種區域空間結構可以使有限的公共資源得到更有效的整合與利用,從而更加有效地發揮各自的職能,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4)市區私家車的基數雖然較大,但還沒有成為市民出行代步的主要工具。
(5)以可持續性為發展的理念TOD模式,既滿足了以人為本和低碳生活的內在要求,又與建立宜居城市的指導思想不謀而合。
(6)公共交通站點多,人們主要出行方式為乘坐地鐵或公交和自行車及電動車,綠色出行深入人心。
綜上在規劃中試點性地引入TOD的開發模式,從一開始就能使新城市中心的空間形態與其公共交通網絡有機地相聯系,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等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才進行重新考慮,從而保證TOD模式的開發在城區發展中高效運行。
(1)政府政策的支持,城市建設各階層之間的密切合作與相互支持,以及廣大民眾的參與,是TOD得以開發實施的基本保障。
(2)促進新城東南北等區域的發展與升級。明確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土地開發模式的核心思想,通過BRT、地鐵等公共交通,促進新、舊城市中心之間的聯系;將舊城中心部分功能分散到新城市中心,促進新城市中心更加快速、健康的發展,進而創造出適宜的人居環境,并最終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將發展城市人居環境的TOD模式作為重點,從早期的規劃及決策的制定和實施,到最終的實際應用,從一而終創建一個真正的宜居城市。
(1)城市長期以來形成的固定規劃模式難以變更,以及居民長久以來形成的一些生活習慣不易改變。人們的保守思想難以消除,對一些新鮮事物難以接受。
(2)在舊城區改造升級方面,由于先前開發不當造成改造困難,再進行TOD開發存在較大的難度。
(3)郫都區剛剛撤縣設區,很多城市基礎設施有待更新升級,如公共交通系統,步行路網,公共交流空間等。
文章在歸納國內外的TOD運營經驗和困難的基礎之上,通過具體的實例剖析、文獻分析以及網上調查等方法,首先對TOD模式進行概述,其次就其在成都市郫都區的可實施性進行淺層次的論證。基于成都市宜居城市的發展思路、惠民政策上的導向和 “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發展新格局,分析得出郫都區的TOD模式實施是可行的,并在具體措施上對郫都區的建設提出一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