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玲
【摘要】在美術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在嘗試、觀察、討論、查找、拆散、開發課程資源的創作中發散思維,獲取成功,體驗學習樂趣,在實踐中提升美術素養,完善人格。
【關鍵詞】美術教學興趣能力完善人格一、在嘗試練習中探究
在技能訓練課中,教師不是先示范,而是放手讓學生嘗試練習,充分相信學生,采取先試后導,先練后講的教學方法,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在嘗試中,領悟技法。例如,水蠟排斥法的教學、中國畫、手工教學等,可以先讓學生嘗試著畫一畫,做一做,再讓學生互相交流。在嘗試探究中獲得經驗,逐漸掌握方法。如中國畫教學《花鳥畫》一課,先讓學生結合步驟圖自主探究,在觀察中討論筆法和墨法以及作畫的先后順序。放手讓學生畫,使學生在嘗試練習中感受墨的濃淡,色彩的渲染,用筆的輕重緩急,學生練習后,教師再針對難點示范,學生再進一步練習和創作。
二、在觀察指導中探究
觀察是有目的、有組織進行的感悟視覺活動。只有深入細致地觀察,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昆蟲》一課,由于課前讓學生搜集昆蟲,結果學生還真帶來了昆蟲。如蜻蜓、蝴蝶、蜜蜂、螳螂……課上指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說說它們的樣子,進行精細觀察。觀察頭、胸、腹,比較不同點;觀察觸角、足,比較不同;仔細看看昆蟲身上有沒有花紋,說說花紋的樣子。用小組觀察、比較、討論的形式,在輕松愉悅的活動中學生自主發現:昆蟲的頭、胸、腹形狀各異。如蜜蜂的頭、胸、腹都近似圓形;螳螂的頭似三角形,胸部細長,腹部呈長橢圓形。昆蟲頭上有一對觸角很細,胸部長著三對足,螳螂的足比蜜蜂、蜻蜓的足大而長,有力量。當同學們發現昆蟲身上有漂亮的花紋時,非常興奮,驚喜地匯報著蜜蜂的腹部有環形花紋,蜻蜓的腹部也有環形花紋,螳螂的翅膀是綠的,有網狀的花紋……學生通過精細觀察,可以在許多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的因素:色彩、線條、花紋等。學生會從這種發現中感受極大的樂趣,并帶著真情實感把昆蟲視為可愛的生命來描繪,一幅幅生動的昆蟲畫展現出來。課后,繼續設疑:看看生活中還有哪些昆蟲,它們身上的花紋是什么樣?使美術課程和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讓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發展綜合實踐能力,發現美,表現美。
在寫生課中,既要引導學生對寫生事物細致觀察,又要引導學生對課本范作的學習。如人物的動態和表情是美術繪畫的一個難點。在《拔河》一課,首先組織學生進行拔河比試,其他同學觀察動態,再記憶畫,在觀察的基礎上學生畫出的形象生動傳神。
三、在討論交流中探究
教學就是培養學生能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并使學習成為一種探索活動。討論形式可以是同桌討論、小組討論。例如,美術欣賞課中,分發給每個小組一部分答題卡引導學生討論學習。如在《清明上河圖》一課中,我設計了答題卡,內容是:你看見了什么?看了作品你想對畫家說什么?如果你有這幅畫會把它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讓學生小組討論,然后交流,使學生主動參與。
再如,《吹塑紙版畫》一課,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觀察范畫,在教師指導下,邊討論,邊實驗:黑紙干印;白紙干印;白紙濕印,使學生獲取美術知識和技能,自主創作。
四、在查找資料、交流中探究
查找資料可以獲得豐富的知識,掌握多方面的資料信息。例如:《有趣的生肖郵票》一課,通過讓學生搜集大量的郵票,分析與交流,了解郵票的構成,感受郵票的不同內容和表現形式的美感,開闊了美術設計視野。
五、在“拆散”發現中探究
“破壞”法是指教師給予制作好的作品讓學生“破壞”,在拆散中探究制作方法。“破壞”的過程,是一個動手動腦的過程。在“破壞”中了解各部分組合次序,再逆向推導來確立制作步驟。按照“觀察——破壞——感知——發現——復原——創作”的流程,從潛意識中培養學生探究。如《會變的紙盒》一課,先分發給每個小組一個教師制作的紙盒玩具,讓學生觀察、欣賞,然后再讓學生把紙盒玩具拆開,討論后歸納制作方法,學生再動手制作,制作中激勵學生創新。
六、開發課程資源,自編教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
利用當地稻草資源,進行麥稈畫教學,培養學生特長技藝。
我們創編了《秋韻——兒童麥稈畫》校本教材,并以《麥稈畫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研究》為課題開展科研立項研究。充分利用農村麥稈的天然光澤、紋理和質感,進行拼貼造型,制成花鳥蟲魚、風景人物、動物趣味等工藝品,栩栩如生,充滿濃郁鄉土氣息。
以作品裝點校園環境,體會美術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收到德藝雙馨的教學效果。在實際的美術教學中,每種探究方法常常是綜合運用,我們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體驗過程與方法,形成一定的美術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完善人格。
參考文獻:
[1]美術課程標準.
[2]郭文霞.探究學習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研究.成才之路,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