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煥林
【摘要】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必須不斷優化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水平,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提供閱讀時間場所;培養個性化的閱讀技能”,促使學生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過程中提高人文素養。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閱讀策略眾多的專家學者研究認為:“語文核心素養,就是在語文知識和語文思維方面的修養。”“語文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品質,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造。”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教育教學的靈魂,只要抓住它,就能抓住語文教育的根本,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可謂是基礎工程。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優秀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高尚的理想,堅強的意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真善美的心靈……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重大的。文學作品的教化作用特別明顯,加大學生閱讀,讓孩子們在浩瀚的書海中遨游。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興趣,在閱讀過程中就會處于高度自覺狀態,會以驚人的毅力去學習。
“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學生的課外閱讀,重視語言積累,對學生的閱讀量還做了明確的規定。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時努力倡導學生多讀課外書,不斷地誘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積極開展各種有益的文學活動,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各種讀書活動,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與交流的平臺,從而發展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結合學生知識積累的實際,有意識適當向學生推薦一些好書,平時多鼓勵、表揚學生。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尤其是鼓勵、引導他們閱讀一些中外古今名著,并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取得的成績,無論大小,都能給予一些口頭或物質鼓勵,以達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目的。
二、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提出的總目標是:“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生就有“路”可循,從而實現從“學生學會”到“學生會學”的遷移。下面這些基礎的方法一定要讓學生掌握。
略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
精讀法。教師可以利用這些作品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多種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想、邊批注,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默讀法。要求學生在快速地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地信息處理和消化。
學生有了基礎的閱讀方法,就可以進一步進行方法指導。學生的文化底蘊就會不斷厚實,從而產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提供閱讀時間及場所
所謂專門的時間,就是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興趣進行自由閱讀的時間。在具體實踐中,學校可以根據實際統一安排。每周至少安排一節閱讀課。這樣既能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的負擔,讓學生有真正屬于自己的閱讀時間,又能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另外,教師還可加大宣傳做好家長的工作,讓學生在家,在節假日都能自由的閱讀。
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條件,為學生創造閱讀的良好環境。在學生的視野,經常看到或誦讀到,都會激發起學生極大的閱讀興趣。
創設一定的氛圍讓學生輕松的閱讀。所謂輕松的閱讀,就是讓學生在沒有過高要求、沒有過重壓力的環境下閱讀。要讓學生輕松地從事閱讀活動,讓他們盡情享受閱讀的美,而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
四、培養個性化的閱讀技能
個性閱讀能力的培養是閱讀教學中張揚個性的載體,是主體在閱讀過程中對文學作品內涵進行與眾不同的情感體驗的方式及結果。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個性化的主題參與,其生活經驗、情感體驗、思想方法、認識水平、切入角度無不具有個性色彩。因此,我認為對學生個性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語文教育的本質回歸,它具有其他學科、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個性化閱讀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豐富學生的思維內涵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是突破閱讀瓶頸、提升閱讀質量的有效途徑。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多從不同角度解讀文本的選擇權,讓學生參與更多的討論和探究,把語文知識與生活經歷聯系起來,使學生的生活感受更加深刻,更加廣遠。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初中語文課程標準.
[2]羅曉暉.語文的核心素養與語文教學.教育科學論壇,2016,(10).
[3]石慶文.淺談傳統文化教學與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學周刊,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