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摘 要】近年來,高考作文雖然已盡可能給考生在文體選擇與立意上更充分的自由,以期讓考生能更好發揮自己的寫作特長。但是,關注高考的師生也發現,來自閱卷場的消息,或者見諸各種媒介的高考優秀作文中,議論文的寫作仍然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這說明了一點,為了求“穩”之后再求“高”,許多的考生在考試時,往往會主動選擇議論文這種文體。
【關鍵詞】中學數學 數學教學
然而,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選擇寫議論文,并不一定就能寫好。材料積累不夠,不會靈活運用材料等,讓學生“巧婦難為無米之飲”,隨之就是答卷中,我們發現的文章內容空洞的問題,或者是議論文寫作中所使用的材料極其陳舊等問題。而無論是對于學業壓力重、沒有太多時間進行課外閱讀,還是高三緊張備考的學生來說,廣泛搜集寫作素材已成為“天文夜譚”,怎樣結合教材巧妙挖掘素材,靈活運用素材,適當地評析素材,這已成為高中學生寫好議論文的重要條件。
一、引導學生在復習中,對課本素材進行科學的有效的整理
按古今中外并且典型鮮明為標準,分類(誠信類、人性類、環保類、時尚類、教育類等)打包積累,并注明材料的適用話題(成功自信、誠實守信、堅韌奮進、理想責任、珍惜生命、謙遜豁達、感恩惜物、想象創造等)。如:燭之武舌退秦師;蘇武持節牧羊;張衡發明地動儀;青年毛澤東矢志報國;《邊城》中的人性美等等。要求學生按照以上方法使用“素材本”每天一則堅持記錄。積累后,經常翻閱,爛熟于心;在班級以小組為單位,交換成果,一則變多則;交流看法,一材變多用。使語文教材成為學生作文素材的重要來源,也成為作文素材挖掘的新趨向。同時,指導學生制作班級素材本,發揮集體智慧與作用,分工協作,合作探究,完成素材集中整理工作。
可以指導學生以時間為序收集從古至今四川的名人及其事跡,如李白、杜甫、陸游、三蘇、巴金、郭沫若等,他們是四川地域文化的標志,又有豐富的資料便于收集。
二、教會學生恰當運用手中掌握的課本素材
一是進行合理移植,為己所用。根據題目和中心論點的需要進行合理加工,刪除無關的部分,恰當概述所摘取的內容為闡明中心論點服務。
如《裝在套子里的人》——關鍵詞:變革與守舊,別里科夫終于死了,死在對變革的恐懼中。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面對一個問題:是變革,或是守舊。這有時間,往往是生存還是死亡的問題。面對急流險灘,面對阻礙難關,面對不進則退的處境,如果我們固步自封,則遲早會被淘汰。變革當然是痛苦的,但卻痛并快樂著,因為痛苦的前頭,就是嶄新的局面。
二是可以剪接素材,合并組裝。可以把幾組材料,按一定的內在聯系,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共同詮釋話題要旨。合并組裝時要遵循選取材料要圍繞中心論點 “合并同類項”,根據論述的需要,把鏡頭按恰當的次序排列組裝。這樣,可以使議論文材料更豐富。
如話題“憂與愛”:
青年毛澤東面對深愛的蒼茫的大地上,叩問心靈,憂民族的未來;戴望舒在雨巷里寂寞彷徨,尋覓“丁香般”的姑娘;徐志摩作別康橋,擎起愛與自由的旗幟;而艾青,則用他的筆抒寫自己對苦難而高貴的大堰河的愛……愈是憂憤,愛愈深廣;愈是苦難,愛愈誠摯!
三是轉換角度,大膽使用。“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個人、同一件事反映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我們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和感覺。對待一些作文素材也一樣,換一個角度,就會得出不同的看法,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運用素材時,大膽放寬眼界,轉換角度,運用逆向思維的方式發表自己不同于常人的新看法、新意見,從而寫出新穎別致,富有啟迪意義的文章來。
如:陶淵明的素材
話題:底線,高潔,精神家園
遠離世俗,回歸南山,經歷了官場的黑暗,陶淵明辭去彭澤令歸隱田園時,他的身影便在萬千士人的心中凝成了永恒的風景。縱然草盛豆苗稀,縱然戴月荷鋤勞作,但拋棄了名僵利鎖,守住了心之底線,安然居住在清澈的桃源,陶潛的筆下,從此便只剩一個快樂的世界。這是因為喧囂與蕪雜之外,有一個清涼的世界,那里,心清,氣正,精神愉悅。
話題:擔當,責任
當陶淵明回到南山,小酌于竹籬之下,漫步于菊香之中,“眄庭柯以怡顏”,“悅親戚之情話”,獲得了個人的清靜與自由時,他已忘記了人生的責任。儒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擔當沒有了,讀書人濟天下蒼生的責任放下了。守住了一個人的逍遙,卻忘了天下人的幸福。陶淵明,終究是忘記了人生的擔負與社會的責任。
四是指導學生在要求閱讀背誦的古典詩歌文章里,選擇名句名段強化記憶,并加以歸類,在文章中加以引用,增強材料的多樣性,同時,也使文章更具文學魅力。如杜甫、陸游的詩歌,可彰顯愛國憂民情結,李白的詩作,可表現蔑視權貴、放蕩不羈的風格。
如:屈原
蘇軾行于泥濘之途,于“一蓑煙雨”之中“吟笑徐行”,是呵,只要心坦然,人樂觀,便可“竹杖芒鞋輕勝馬”,即便“心似己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但依舊可以把“黃州惠州儋州”看作是自己一生的功業。只要有一顆豁達的心,無論是怎樣的處境,依舊可以笑著,樂著,過快樂的日子。
加涅針對信息的加工,提出了復核的策略,目的是將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存儲在腦海中,以備后期隨時檢索,對學生而言,議論文寫作,除了高遠的立意外,更重要的就是材料的運用,作文教學的關鍵也是教會學生將閱讀信息和生活經驗轉變成長時記憶存儲。因此,對教材的整理,并利用早自習將整理好的材料進行一定時間的朗讀,這可以更多的信息轉化為長時記憶,以方便學生在寫作時的運用。這一策略,可以有效解決學生作文匱乏的問題,同時,也幫助學生復習教材,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1]對數學課題活動開展現狀的思考[J].章利霞.數學大世界(中旬)2017年12期
[2]問文哪得妙如許,為有素材積累來[J].李春風.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