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萍
【摘 要】課堂教學評價是風向標,教學管理部門應重視和加強課堂教學評價的診斷、導向、激勵、教學等功能,樹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觀,促進學生的發展上來。我們的各種教學評價活動,應該是催化劑,可以激發課堂教學的轉變,加速教師的專業成長,催化課程改革的壁壘。
【關鍵詞】教學轉變 評價 誤區 學情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種“不完美的藝術”。什么樣的課是好課?這純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兩點觀念毋庸置疑:1.一節好課,必須是真實的。2.一節好課,必定要讓學生有思維的經歷。從這樣的理解來看,我們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也應該努力轉變方向。
一直以來,在評價一堂課的教學效果時,我們總是在追求一種完美和完備。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中的每一項指標,幾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諸如,“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進程安排合理”、“課堂提問精煉”等等。殊不知,這種“完美”的追求,沒有正確認識課堂教學評價的作用,把教學評價本身當作目的和終結。因此,就出現了一線老師一味追求“順課”,甚至“課堂作假”的現象。課堂教學評價是風向標,教學管理部門應重視和加強課堂教學評價的診斷、導向、激勵、教學等功能,樹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觀,促進學生的發展上來。
一、評價應走出誤區,引導教師關注學情
五月份時,學校組織一年級課堂教學調研,我聆聽了一堂語文課《小猴子下山》。課堂中,執教老師從猜謎語入手,導出課題;然后緊接著就是出示自讀要求,要求學生借助拼音,讀準生字音,讀通句子,并拿筆劃出生字,標好自然段。隨著老師一聲令下,學生紛紛拿起書本讀起來,聲音整齊劃一,生字發音標準。仔細一看,學生的語文課本上早就做好了老師自讀要求中的作業,連課文后面的生字也已數好筆畫數。顯然,這篇課文的預習工作早在上課之前就已經完成。
其實,將預習放在課前,而在課堂上,教師基于學生預習設計習題,一方面可以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了解學生自學中的難點,做到教學中有所側重,同時又能真正培養并督促學生認真做好預習工作。另一方面,預習時間省下來后,老師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設計對學生更有挑戰性的習題。這應該是“有效教學”的一個抓手,也是建設“高效課堂”的一個途徑。
在這里,我們要倡導一種基于學生的學情分析的課堂教學評價方法,即通過觀察、分析、評價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來評價和研究教師的教學行為。這種方法相比較而言或許更加簡潔實用,更符合當今教學研究的主流價值觀。曾聽一位非常尊敬的特級教師講過,她的課堂之所以學生特別喜歡,關鍵在于她課堂上講的內容都是學生在《教參》和《教材全解》中所沒有的。現在的孩子手頭有不少的學習輔助資料,可以說,我們老師有的材料,孩子手頭都有。如果我們老師上課照本宣科,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激發?如果老師上課內容重復教學,學生更是會心生厭惡。因此,就需要我們老師研究學生,了解學情,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才有可能打造“有效課堂”。
二、評價應打破僵化,引導教師注重拓展
《找規律》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的內容,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訓練。第一課時中,教材中主要出示了一幅“慶祝六一兒童節”的畫面,引導學生在畫面中,通過物品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指出下一格物體。并通過找生活中的規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對于這個教學環節,兩位老師在導入課題,揭示規律后,分別是這樣設計的:
A教師:
1.出示圖:畫面上有什么?
2.仔細觀察,彩旗的排列有什么規律?數一數,它出現了幾組?用上“彩旗是按黃紅重復出現的規律排列的?!眮碚f一說。
3.看看彩花和彩燈的排列規律又是怎樣的?說說:我發現( )是按照( )為一組重復出現的規律排列的。
4.圖中的小朋友呢?繼續練習用上述句式說話。牽
B教師:
1.出示圖片,這里有規律嗎?自己打開課本,自己找一找,圈一圈。
2.出示彩旗,你怎樣來表達它是有規律的?說一說:按( )為一組重復排列。
3.用同樣的方法自己選擇表達圖中其它的規律。
同樣的教學內容,A教師用時20分鐘,從彩旗,到彩花、彩燈到小朋友,一路扶著孩子的思維,在關于“規律”的那句概念中不停地奔走,就這樣走著走著,孩子的自主性走沒了,孩子的思維能力走丟了,寶貴的課堂時間走完了。而B教師用時不到10分鐘,她采用讓學生自己尋找,自己表達的方式,一方面讓每個孩子都動手找一找,圈一圈,說一說,真正讓每個孩子參與了課堂,參與了思維,同時節約了時間,為其他教學內容節省了時間。
而我真正想說的是,課后我與A教師交流,指出: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偏少,偏易。我們應該在文本基礎上適當拓展,如可以增加數字規律的認知。但可惜的是A老師聽不進我的意見,拿著書告訴我,教材第一課時就是這樣安排的,數字規律在后面的課中。
B教:學生已經了解這種規律,課堂中只要點明即可,所以她省下時間,將第二課時的內容作了提前。用她的話說,教材編排不符合我們的學生實情,所以我自己處理了教材。于是她的課堂中,不僅有讓學生填色表示規律,還有打節奏表示規律,更安排了讓孩子在課堂中設計有規律的課間操的活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教學目標完全落實。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注重因材施教。”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鍛煉自己組織教材的能力。課堂教學評價中,我們不僅要關注教師“怎么教”,更應該關注教師“教什么”,努力引導廣大教師研究學生,研究教材。
三、評價應沖出堡壘,引導教師嘗試整合
聽過一節開眼的數學課。教學內容是六年級數學《濃度問題》。課堂伊始,老師取出兩杯同樣多少的水,在這兩杯水中,分別放入50克鹽和80克鹽。
師:你們猜,哪杯水會更咸?
生:“放入80克鹽那杯水?!?/p>
師:“為什么?”
生:“80克鹽的那杯水濃度大?!焙⒆犹咸喜唤^地說出了濃度的計算方法,證明80克鹽的那杯水的濃度一定比50克鹽的那杯水大。
師:“有道理,那我們來做個實驗吧!”
于是他用玻璃棒攪拌鹽水后,將兩杯水放入身后,變換兩杯水放置的順序。
師:“現在你能找出哪杯水是放入50克鹽的,哪杯是放入80克鹽的嗎?”
生:“能!”
于是孩子們被老師請上講臺,拿出筷子蘸鹽水舔食。可是結果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孩子們根本區分不出。忽然,一個學生站起來了:“老師,我想起來了,科學課上老師講過濃度還有飽和度。燒杯里的水那么少,50克鹽和80克鹽放進去根本就溶解不完。兩杯水都達到了飽和度,沒有完全溶解完,因此一樣咸。”此時此刻,所有的人都豁然開朗。對呀,數學題中還蘊藏著科學知識呢!在完成本堂課的數學教學任務后,上課老師再一次告訴孩子,學習數學要有科學精神,要有質疑能力,要善于發現有些題目中的偽科學!
多么生動的一堂課呀!數學課上老師不僅僅傳授數學知識,更是將數學與科學相結合,運用科學課中學到的知識,解決數學課上的問題,更是培養了孩子科學的批判精神。要是小學階段,孩子能更多地領略這樣的學科融合的教學方法,孩子們能更多次地接受批判、質疑能力的培養,我們還需擔心孩子會成為“只會刷題的機器人”嗎?還需擔心學生的綜合素養不提升嗎?
很顯然,這是一堂數學和科學的“整合課”。“ 課程整合” 就是將兩種學科、兩種以上學科,融合在一堂課中進行教學。這個概念在2015年的《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促進義務教育課程整合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課程整合應以培養學生思想品格、綜合素質為目的,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意見》提出了具體要求“學校應根據實際,從學科內的局部整合到學科間的主題整合,再到“全課程”的統整,逐步推進。”盡管這個概念的提出已歷時兩年,但是因為實際操作的困難,因此鮮有學校和教師敢于嘗試。那么我想,這就需要教學評價來推進。如果大家在評價中能有“課程整合”這個風向標,又何愁老師們不轉變教學觀念呢?
三次聽課,三個課例,三種心情。從單純追求課堂完整的假教學,到實在實地引導學生思維發展的真教學;從只知道手捧教材教教材到關注學情編教材,甚至融合課程促批判,我們看到了基礎教育的發展,觸到了課程改革的步伐。只是這步伐邁得有點遲疑,不夠整齊。因此,亟待我們的教學評價發揮它的導向作用,真正引導廣大教師關注當前教育發展的趨勢,落實全面和諧發展的培養目標,形成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發展觀。
酶是一種生物催化劑,能改變化學反應速度。愿我們的各種教學評價活動,亦能像酶一樣,激發課堂教學的轉變,加速教師的專業成長,催化課程改革的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