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
【摘 要】散文的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它不僅可以傳授給學生知識,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與寫作能力,同時由于它文質兼美,能喚起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情感,更能激發、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和審美需要,實現美學教育。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給予充分的重視。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散文教學 方法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古今中外優秀散文典范作品的過程中,培養對鑒賞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品味散文語言的音韻之美,感受和探索作品中的思想內涵和豐富意境,發展想像能力和審美能力,領悟作品所蘊含的藝術魅力;在對教材中散文作品的閱讀理解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學生對自然美、藝術美和生活美的熱愛之情;讓學生通過對散文的閱讀和鑒賞,陶冶情操,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和道德修養。
一、端正課外散文閱讀的態度
課程緊、學業負擔大,是如今高中生面臨的一個普遍狀況。因此,在大多數學生的心中,課本上的知識就是學習的全部,以至于很多學生只學教材上和各種教輔上的知識。將小說、散文這樣的書視為閑書,擔心會影響到學習而拒絕接觸。對于語文成績的提高,許多學生選擇只看滿分作文,而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使得學生學不到實質性的東西,學到的知識就像空中樓閣,往往會適得其反。
針對這種情況,首先要端正學生的態度,讓學生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用“有用”或者“無用”來評判課外閱讀。要引導學生放寬眼界,學習不僅僅是為了高考,更要著眼于未來,放眼于人生。課外散文閱讀,能夠幫助學生洗滌凈化心靈,也可以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得到放松,是高中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培養課外散文閱讀的興趣
作為語文教師,若要讓學生熱愛課外散文閱讀,首先要提升學生對課外散文閱讀的興趣。有些學生覺得語文不如數理化重要,提升也較難,因而對課外閱讀更是毫無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找尋一切可能的機會,引導學生發現散文的美,進而讓學生愛上散文。
例如,在學習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一課中,教師在講解課文之后,可以找一些郁達夫的其他散文,讓學生評析,體會文中蘊含的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特殊情感以及文字的優美。此外,教師還應該多上一些散文賞析課,用一整堂課的時間先讓學生讀一篇散文,然后讓學生各抒己見闡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久而久之,學生必定會愛上閱讀散文。
三、提高高中散文教學的方法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許多教師認為,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急功近利的學生很難真正做到靜心品讀美文,體會其中深厚的情感??菰锏臇|西鮮活不起來,有趣的東西也會黯淡幾分,我們缺乏的心境似乎成了無法彌補的缺口。所以在散文教學中,最關鍵的就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因而,課堂的第一個環節——導入,就顯得尤為重要。好的導入語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得自然、生動。課堂導入的形式和方法也多種多樣。比如設置懸念引入法,以懸念作為挑逗學生好奇心的觸發點,就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強烈欲望。
在講《道士塔》時,可用如下導語:“在我國,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兩大宗教,它們之間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點。比如在喪葬禮儀上,道士的逝世稱為‘羽化,在他們羽化后,一般有兩種葬法,一個是坐缸,就是將遺體封缸后入葬;另一種是棺葬,用棺材盛殮遺體。而佛教徒呢?他們的逝世叫圓寂,其遺體是要經過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遺存的骨殖被稱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來封存的。但是在70多年前,在祖國大西北的佛教圣地——甘肅敦煌,卻有一個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這樣設疑后,學生必然想知道整個故事情節,于是會饒有興致地通讀課文。
又如設置情景導入法。多媒體課件引入課堂教學中,為導入新課開辟了更加廣闊的領域和前景。直觀的感受,會使課堂教學的氣氛輕松愉快,增強學習的吸引力。教授《淚珠與珍珠》時,在教師慢慢的導入中,播放一組流淚的鏡頭:有家人團圓的抱頭痛哭,有迷途知返的少年悔悟之淚,有奧運健兒奪得獎杯的欣喜之淚……然后教師提問:“人世中,誰都不可能避免流淚,老人流淚、少年流淚、古人流淚、今人流淚……可是他們到底為什么流淚?下面來學習琦君的《淚珠與珍珠》。”此外,還有故事引入法、提煉觀點導入法、析題直接導入法等方式。
2.吟詠誦讀,體味美趣
誦讀法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幾千年語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說:“學者觀書,務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讀一字,不可多讀一字,不可倒讀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闭n本中的現代散文都是一些經典名篇,感情濃厚、意蘊雋永、文辭優美,而且散文一般還有一個特點,即情景交融,如果能指導學生吟詠誦讀,在閉目靜思中體味那一幅幅優美的圖畫,最終將其作為一種享受,那么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自然就會提高。再者,散文是一種最適合抒寫作者主觀情感和心靈世界的文學形式,是一種“自我”的文學、“個性”的文學,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反復誦讀中,學生若真正進入作者的主觀世界中,與作者同歡喜,共憂患,就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的情懷,進一步理解散文內在的韻味。
散文是一種文質兼美的文體,教師引導學生鑒賞散文,能有效提高學生對社會生活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語文素養,以及形成合理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教學在踐行新課標的要求時,不能徒有形式,而沒有內容,要讓學生確確實實地感受到散文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王思童.例談高中語文選修課“詩歌與散文”系列的教學策略[J].教育導刊.2013.(6):15-16.
[2]文玉玲. 高中語文寫景抒情散文教學策略淺談[J].學園教育科研.2012.(1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