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爽
【摘 要】中國地理的高效復習,首先要從中國地理在中考地理中定位來看,現在每年中考中國地理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越來越受到學生的重視;其次要看具體的復習方法:第一輪復習課本基礎知識,認真梳理教材,構建學生地理知識體系。第二輪專題復習,知識系統化,強化基本能力。第三輪綜合復習,通過做中考模擬和各地市綜合試題,查漏補缺,提高實效,全力沖刺。最后培養學生讀圖及解題技巧。
【關鍵詞】中國地理 高效復習 讀圖培養 知識結構
淡中國地理高效復習不敢當,在這里就是總結一些我校在中國地理復習中的一些做法。正式開始之前大家,先分享一下我師傅陳建洪老師跟我說過的一席話,去年新的地理考試,全省統考開始了,我很迷茫,感覺自己毫無頭緒,感覺以前的經驗做法好像都不保險了,自己空有一身的力氣,卻不知道該用在什么地方。我師傅這樣跟我說過:其實省考很好理解就是由“會考”轉變成“中考”,打破以前的會考慣性思維,就是把大家習以為常的最后一段時間努力背誦就萬事大吉了,變為學生要會,要培養學生初步的地理思維能力,讓初中與高中更好的銜接起來,讓中考為高考服務。本來我還不太明白,但是看到今年省考試卷,我對這些話有了更多的理解,下面結合以前的一些做法,來介紹一下中國地理的復習策略:
一、從中考看中國地理的地位
初中地理的內容主要分兩部分: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包括四個方面:地圖地球、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從數據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國地理所占比例,幾乎都達到了一半以上,說明在初中階段,中國地理的知識占據重要的地位。
二、中國地理的復習策略
第一輪復習課本基礎知識,認真梳理教材,構建學生地理知識體系。
這一階段只夯實基礎,不拓展、不延伸,讓學生牢牢的掌握指導意見中要求的地理記憶性的知識(如有基礎較好的學生可適當調整)讓學生打好基礎。
下面我們舉幾個例子:
1.中國的疆域與行政區劃
我國領土的四至點、領土面積、瀕臨海洋、34個省級行政區域單位名稱、簡稱、行政中心等知識點,這些是指導意見中要求的地理記憶性知識,我們要讓學生熟讀熟記。
2.中國的地形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云貴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名稱及分布、地勢階梯分界線(一二階梯分界線:昆侖山-祁連山脈-橫斷山脈,二三階梯分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中國的氣候
中國冬季氣溫分布特點:南北溫差大,最低氣溫在漠河,最高氣溫在海南;中國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南北普遍高溫,最低氣溫在青藏高原,最高氣溫在吐魯番盆地;中國降水的空間(地區)分布特點: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中國降水的時間(季節)分布特點:夏秋多,冬春少,年際變化大;我國主要的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高原氣候區;我國主要干濕地區: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以及季風對我國的影響。中國的氣候重在理解與分析總結,要引導和啟發學生空間思維,初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4.中國的地域差異
我國重要的地理界限:秦嶺—淮河,能夠理解其地理意義:1月0℃等溫線、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南方地區、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讓學生充分掌握秦嶺—淮河南北的地理差異,培養學生對我國地理區域劃分的了解。
第二輪專題復習,知識系統化,強化基本能力。把中國地理分為:疆域與人口、自然資源與自然概況、經濟與文化、地域差異和認識區域五個部分進行專題講練,以周考為檢測。
重點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中國地理重要地圖以空白圖的形式,每周練2-4個。對重要的圖,要反復強調,一幅幅過關,熟練掌握,如: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等。在地圖教學中,要注意的是不能僅僅停留在挖掘圖中的地理信息,還應將圖中信息與所要掌握的地理知識進行聯系。讓學生學會整理、歸納、概括的能力。地圖的類型在前面已有闡述,這里只重點講講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地圖填充——具體做法是:準備一張空白區域地圖,把有關地理事物,如山脈、河流、湖泊、高原、平原、盆地、自然帶、鐵路線、城市、礦產地、農業工業區等,按位置、比例,分別“定位”到空白地圖上,把眾多的地理事物歸納為一圖,使地理事物或規律更加一目了然,達到圖文合一,起到深化和鞏固地理知識的作用。
第三輪綜合復習,通過做中考模擬和各地市綜合試題,查漏補缺,提高實效,全力沖刺。
“重點問題重點考、重點問題年年考”是中考地理命題的顯著特點。近幾年中考試題有些知識點的復考率相當高,如中國地理中的中國自然環境知識、我國四大區域特征和區域差異等重點知識應反復強調,注重歸納總結,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應用。復習時要圍繞主干知識來重點選題、做題。教會學生關注教材方框內標題的內容、課本上的插圖、課后的活動題。此時教材中“活動”內容的功能已經從簡單的復習鞏固課堂知識,轉變為承擔一部分新知識的教學。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動”內容,幫助學生總結基本規律、基本原理。
教師要關注社會焦點與熱點問題,使學生學到的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產生聯系。社會焦點與熱點問題經常是地理考試題的切入點。命題材料多取材于新聞報道、時事動態、各種數據等資料,命題的地理知識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對于圍繞國家經濟發展的一系列熱點問題觸及較多。如十九大勝利召開、南海成功開采可燃冰、國家公布新能源汽車規劃時刻表等。
總之,中國地理的復習,要重視基礎、地圖、邏輯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和總結的能力,要改變傳統的應試技巧,靈活應用,注重創新。所以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地理的教學模式發生改變,把傳統教育與現代相結合,在初中階段努力夯實基礎,為高中學習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地理教育》2013.6
[2]《上海教育科研》2014.6
[3]《中學教學參考》2014.24
[4]《地理教學》2014.6
[5]《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年第7-8期
[6]王民《地理新課程教學論》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9
[7]2015-2017年福建省中考地理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