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達孟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蒙醫中醫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40)
膝骨性關節炎 (knee osteoarthritis , KOA)是由膝關節軟骨變性,骨質增生而引起的一種慢性非炎癥性疾病。蒙醫認為該病屬“關節黃水病”范疇[1],認為本病的病因為協日烏素增多與巴達干,琪蘇相協匯聚于關節腔及周圍,使其氣血循環受阻而起病。長期或過分使用寒性食物,以及長期過多勞累、受涼、受潮、風吹、雨淋及用力過猛,損傷,濁熱邪久留等為誘因。根據病因及體征分為寒型關節黃水病和熱型關節黃水病[2]。臨床主要癥狀:膝關節疼痛,僵硬,腫大伴活動受限,活動時可有摩擦響聲,嚴重導致關節功能障礙,甚至殘疾。蒙藥配合蒙醫拔罐放血療法治療膝骨性關節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具有顯明的民族特色及豐富的臨床經驗。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采取隨機采集法,觀察組選自包頭市蒙醫中醫醫院2012年7月~2015年1月就診的患者98例,對照組包頭市蒙醫中醫醫院西醫治療科室2012年7月~2015年1月就診的患者96例,兩組年齡30歲~70歲,病程0.3年~8年。
1.2診斷標準[3]①反復膝關節疼痛不伴全身癥狀;②X線片提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囊性變、關節緣骨贅形成;③進行性活動受限,甚至關節僵直。排除標準:①有關節或下肢骨外科植入物患者;②合并有肝腎功能不全、內分泌、結核及糖尿病血糖控制不穩定患者;③資料統計不全患者。
1.3檢查方法病人取平臥和坐位,膝關節伸直和屈曲90°兩個位置,采用超聲儀頻率為35MHz,于膝眼處分別進行橫向及縱向兩個方向的探測,主要探測膝關節腔內股骨于筋骨間腔內積液無回聲區的大小。
1.4療效評定標準顯效:患者疼痛癥狀明顯減輕,無腫脹,積液消失,關節活動功能得到恢復。有效:患處疼痛、腫脹癥狀得到基本緩解,積液減少(膝關節積液無回聲區﹤0.3cm),活動時偶有疼痛,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無效:患處疼痛、腫脹癥狀沒有減輕,積液無明顯變化,甚至增多(膝關節積液無回聲區﹥0.3cm),活動功能仍影響正常生活。
2.1治療原則調理體素,除協日烏素,改善全身氣血運行,潤僵舒筋,散積消聚,消腫止痛為原則,辨證施治[4]。
2.2觀察組
2.2.1蒙醫拔罐放血療法蒙醫拔罐放血療法是拔罐療法與放血療法相結合的一種外治療法。先選定按摩特定穴位或白脈分布,運用拿法,揉法充分按摩膝部,以舒展肌筋并緩解疼痛,用一手提起足部夾在腋下,另一手抓住膝部作對抗拔伸膝關節數次,再用拿法,揉法充分按摩膝關節[5]。先用玻璃罐、瓦罐、陶瓷罐等特制的罐具拔罐10~15min后起罐,再用三棱針刺破局部皮膚適量放血,然后再拔5min,起罐擦拭即可。治療原則為改善赫依血循環,祛除粘、血和協日烏素、散瘀止痛。使用器械為已消毒的相應的玻璃罐,一次性放血器或三棱針,止血鉗、打火機、可燃酒精棉。先在腘窩,內外膝眼等處拔罐10~15min,然后在拔罐處消毒皮膚,用三棱針點刺3~5針后,再次拔罐,10min后起灌,將治療處血液清除,消毒后用無菌紗布敷于治療處[6]。使用療程為根據病情需要,5~7日1次,3~5次為1療程。
2.2.2口服蒙藥熱型關節黃水病給予阿拉坦-5味丸、風濕二十五味丸、森登-4湯、孟根烏蘇-18味丸;寒型關節黃水病給予升陽十一味丸、珍寶丸、那如-3、嘎日迪-5味丸、扎沖-13味丸等蒙藥[7]。
2.2.3外敷蒙藥如患者膝關節紅腫給予蒙藥嘎日迪-5和哈布德日-9用食用醋或雞蛋清豁開后涂予患處用保鮮膜包扎停留0.5h~1h。通過蒙藥及蒙醫拔罐放血治療半個月后,患者關節疼痛、腫脹癥狀治愈,能活動自如。在治療過程中也要注意飲食,多飲易消化、有營養的食物,禁忌生硬、辛辣食物,避免受涼,要適當的、輕微鍛煉[8]。
2.3對照組服用常規西藥治療。
2.4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行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兩組臨床療效判定結果顯示觀察組中顯效70人,有效18人,總有效率93.65%;對照組中顯效38人,有效24人,總有效率69.32% ,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蒙醫觀察組可較大提高臨床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
3.2安全性評價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未見明顯的毒副作用,其中有1例出現輕度惡心、多夢,未經特殊處理緩解,未影響治療過程。
患者烏某,女,53歲,2013年1月12號初診,主訴:雙膝關節疼痛2年余,加重伴活動受限半個月,患者主因長期過度勞累及受寒,導致近2年來,出現雙膝關節不適伴疼痛,有時紅腫,受寒、疲勞后加重,活動受限等癥狀,曾自行服用止痛藥、膏藥治療臨時緩解癥狀,但癥狀反復發作,近半個月上述癥狀加重,伴上下樓時困難,膝關節僵硬,腫大伴活動受限等癥狀。查體:雙膝關節內側壓痛明顯,膝關節屈伸受限30°,活動時可有摩擦響聲。X線檢查示:雙膝關節骨質增生。蒙醫診斷為:關節黃水病,西醫診斷為:膝骨性關節炎 。調理體素,除協日烏素,改善全身氣血運行,潤僵舒筋,散積消聚,消腫止痛為原則,升陽十一味丸、阿拉坦-5味丸、風濕二十五味丸、森登-4湯等蒙藥配合蒙醫放血拔罐術,共治療15天,患者上述癥狀消失,臨床治愈。
膝骨性關節炎是一種發病率很高的風濕病,與衰老、創傷、炎癥、肥胖、代謝障礙和遺傳等因素有關。病程漫長、不易根治,致殘率高,目前常用的鎮痛藥、非甾體類抗炎藥、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免疫制劑等藥物毒副作用高,停藥后復發、價格昂貴等缺點,蒙醫藥對治療該疾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應用蒙藥配合蒙醫傳統療術調理三根七素、巴達干、赫依、協日烏蘇,改善氣血運行,恢復能合巴達干功能,從而緩解癥狀,改善肢體功能。該療法既能在防病治病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減輕患者就醫用藥的經濟負擔,提高了患病群眾的生活和生存質量,極大程度上解決了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無章可循的狀況。同時, 增強機體氣血運行,調理體素,改變骨刺刺激位置,使其轉至刺激最少或無刺激的位置,解除對骨膜的刺激,可使患者免受膝關節置換之苦,被稱為“人文綠色療法”,可在臨床上廣泛應用。我們經過查閱史料記載及臨床實踐證明,我們蒙醫很早以前就對此病有獨到的認識和見解,利用蒙醫獨特的辯證分析及診療方法診治此病。膝骨性關節炎是一種由多種原因(如骨質增生、關節炎、周圍軟組織損傷等)引起膝關節內滑膜形態結構和功能改變,從而導致滑液生成和吸收之間的平衡失調的無菌性炎癥疾病。蒙醫的概念里,屬于風濕病的范疇,三根失調后胡楊黃水增多,聚留關節,形成積液,“紅、腫、痛“為主要表現。治療該病,祛風濕、清黃水為治療原則,消腫止痛作為輔助措施。以上5種蒙醫具有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祛風濕、調理血液。清黃水等功效,臨床療效顯著,毒副作用小,復發率降低,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