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冬
(河南省鄭州市中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7)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臨床上糖尿病中慢性并發癥之一,超過90%的糖尿病患者通過神經功能檢查,發現不同程度的神經病變,約40%的患者無明顯癥狀[1]。中醫外洗療法可經過皮膚吸收、經絡調節、臟腑輸布、物理刺激等對患者局部至全身發揮作用,充分體現中醫治病理念[2],治療本病效果明顯。筆者采用通絡消麻方足浴治療DPN,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鄭州市中醫院糖尿病科收治的DPN患者53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3例。對照組男30例,女23例;年齡41~74歲,平均(57.1±7.8)歲;糖尿病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28年,平均(7.9±5.9)年;DPN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8年,平均(3.1±2.7)年。觀察組男27例,女26例;年齡42~72歲,平均(56.8±7.9)歲;糖尿病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27年,平均(7.7±6.2)年;DPN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7年,平均(3.2±2.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控制飲食,適當運動。口服有效藥物或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FBG)低于0.8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BG)低于10.0 mmol/L。同時口服維生素B120 mg,每日3次;甲鈷胺每次0.5 mg,每日3次。
2.2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予以通絡消麻方足浴治療。足浴方組成:生麻黃、桂枝、淫羊藿、雞血藤、透骨草、豨薟草、威靈仙、川芎、伸筋草、蘇木、艾葉各20 g,細辛、僵蠶、紅花各10 g。上藥均研為細末,每次20 g,置入足浴器中,水量300 mL,浸泡30 min。每日1次,8周為1個療程。
3.1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3]。痊愈:證候積分降低≥95%;顯效:75%≤證候積分降低<95%;有效:30%≤證候積分降低<75%;無效:證候積分降低<30%。
3.2結果
(1)FBG、2 h PBG、糖化血紅蛋白(HbAlc)比較兩組治療后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治療后FBG、2 h PBG、HbAlc比較
(2)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23%(51/5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1.70%(38/53),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目前,西醫認為DPN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由高血糖引起代謝異常,進而與微血管病變因素共同作用導致DPN。中醫認為該病與血痹、麻木等病證類似。本研究結果表明,通絡消麻方足浴可促進患者病情緩解,阻止其進一步惡化,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治療過程中護理須遵循以下幾點。①健康教育:給患者發放健康知識手冊,對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DPN的定義、臨床癥狀、治療方法等相關知識,組織患者參加DPN大講堂活動,保證患者及其家屬認識DPN的危害性。幫助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②飲食護理: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飲食知識宣教,告知患者合理飲食的重要性,幫助患者設計合理膳食方案。指導其按照少食多餐的原則進食,食用容易消化、清淡、低鹽、低脂、營養豐富的食物,囑咐其禁食肥膩、辛辣等刺激性較強的食物,禁止吸煙、飲酒。③生活護理:護理人員指導患者穿棉質襪子,選擇柔軟、寬松、合腳的鞋子,指導其每天對足部進行檢查,查看足部皮膚溫度,是否存在麻木、潰瘍等情況,氣溫較低時注意做好保暖工作,每日按摩足部。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每日進行適量的活動,如打太極、散步、游泳等,并囑咐其注意控制活動強度和時間[4]。④心理護理:多與患者溝通,傾聽患者主訴,解答患者疑問,多鼓勵患者,幫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
綜上所述,采用常規治療配合通絡消麻方足浴治療DPN患者,效果顯著,可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