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河南省濮陽市中醫院,河南 濮陽 457000)
肛裂是臨床常見的肛腸科疾病,是一種比較難治的疾病,很多患者癥狀反復不愈,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本病的致病原因較多,如大便粗硬、內括約肌痙攣、局部缺血等?;颊叩陌Y狀主要表現為疼痛、便血、便秘等。目前,臨床治療肛裂的方法主要為藥物治療、擴肛、手術治療等,不同的治療方式其治療效果各有不同。筆者采用中醫掛線療法治療肛裂療效較好,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濮陽市中醫院肛腸科收治的122例肛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1例。觀察組男28例,女33例;年齡20~66歲,平均(38.95±5.42)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20年,平均(4.11±2.15)年。對照組男27例,女34例;年齡22~67歲,平均(39.24±5.37)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22年,平均(4.10±2.24)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1對照組采用肛裂切除術治療。①常規手術部位消毒、鋪巾,給予患者局部麻醉。②麻醉成功后術者以左手食指插入患者肛內,以手指為引導,用手術刀切除所有的肛裂病變組織。同時,將外括約肌皮下部和一部分內括約肌切斷,之后將皮緣修剪整齊,使之呈“V”形。③在創面敷上凡士林紗條,并進行加壓固定。④術后48 h內患者僅進食半流質食物,以控制大便。
2.2觀察組采用中藥掛線療法治療。①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給予局部麻醉。②麻醉成功后對肛管進行消毒,之后再擴肛,并進行肛門指診,使用肛門鏡進行肛門檢查。③在肛裂后位,距肛門外緣處做一長度約為1 cm的放射狀切口,術者將左手食指插入患者肛內,在手指的引導下把球頭探針插入切口并穿過底部,直至抵達外括約肌皮下部的內括約肌處。然后再找到后位肛竇位置,將球頭探針從6點位肛竇位置穿出。④折彎探針,將肛緣皮膚切開,把櫛膜帶、哨兵痔、皮下瘺等切除。⑤退針,將線引至肛門外,最后拉緊探針上橡皮筋的兩端,使用絲線結扎,并減掉多余的絲線。⑥檢查切口是否有活動性出血,如果沒有則在創面敷上凡士林紗條,并進行加壓固定。術后處理方法與對照組一致。
3.1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24 h出血量。
3.2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癥狀全部消失,裂口或創面愈合;有效:癥狀得到改善,裂口或創面縮??;無效:癥狀沒有改善,裂口或創面沒有愈合,甚至病情惡化。

3.4結果
(1)出血量及愈合時間比較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為(10.30±7.84)mL,術后24 h出血量為(0.57±0.45)mL,愈合時間為(14.35±5.63)d。對照組術中出血量為(14.61±8.42)mL,術后24 h出血量為(3.26±1.44)mL,愈合時間為(20.52±6.21)d。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及術后24 h出血量明顯更低,愈合時間明顯更短(P均<0.05)。
(2)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肛裂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肛裂的發病部位多位于肛門的前后正中,患者主要為年輕人,且女性多見。目前,臨床治療肛裂常用的方式有擴肛術、肛裂切除術等,如果病情較輕,可以使用藥物治療[1]?!豆沤襻t統大全》記載了中醫掛線療法,其治療原理為:使用絲線、橡皮筋在瘺管內扎緊,使局部組織因缺血而壞死,然后以線代刀,將肌肉緩慢切開,達到切開引流的目的。中醫掛線療法操作簡便,經濟實惠,并且不會對肛門括約肌的功能造成較大的影響,復發率低[2-3]。中醫掛線療法也有一些缺點,如術中患部疼痛劇烈,掛線位置高的患者容易出現肛管瘢痕缺損、肛門漏液等并發癥[4]。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與肛裂切除術治療比較,中醫掛線療法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術中及術后24 h出血量較低,愈合時間縮短,說明中醫掛線療法治療肛裂的效果更優。總之,中醫掛線療法治療肛裂的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