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欣,劉建波,王玉紅,徐 靜,畢旭東
(山東省榮成市中醫院,山東 威海 264300)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常規西醫治療雖然能夠取得一定治療效果,但是總體療效受到明顯制約[1]。筆者在常規推拿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子午流注手指點穴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榮成市中醫院診治的8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每組42例。干預組男29例,女13例;年齡36~67歲,平均(43.63±3.23)歲;病程3~18年,平均(12.62±4.89)年。對照組男30例,女12例;年齡34~65歲,平均(42.95±3.54)歲;病程3~20年,平均(12.28±4.6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觀察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納入標準所選病例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相關診療標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不符合相關治療指征者;具有明顯診療風險者;不能連續治療者;合并骨科、內科、外科嚴重疾病者;合并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等精神類疾病者;妊娠及哺乳期者。
2.1對照組采用中醫推拿療法治療。操作方法:①患者取俯臥位,術者用一指禪推法、法施于患者腰部病變處,保證患者腰部肌肉充分放松。②按上法施于臀部、大腿后側窩、小腿后側,上下往返操作3~5遍。③術者雙手掌重疊,反復有節奏地按壓患者背部,上下反復移動3~5次,使腰椎后伸,以矯正后突畸形。④腰椎斜扳法:患者取健側臥位,下側腿伸直,上側腿屈曲,術者一手按住患者肩部,用另一只手或肘按壓臀部,雙手向相反方向用力推,健側重復上法操作。⑤患者取仰臥位,術者立于患者患側,用法施于大腿前側、小腿前外側至足背部,上下往返操作3~5遍。
2.2干預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子午流注手指點穴法治療。操作方法:①主穴選用膀胱經五輸穴(至陰、通谷、束骨、昆侖、委中)。配穴選用殷門、陽陵泉、秩邊、環跳、承扶等。合并腰骶疼痛者,加大腸俞、阿是穴、腰夾脊穴等。②操作流程嚴格按照《針灸學》中相關治療方法,按照患者治療當天相應時干支,在對應的時間段內為患者開展治療。根據每日開穴時間,進行手指點穴治療。
兩組每次均治療30 min,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3.1療效評定標準采用功能獨立性測評表(FIM)比較兩組患者腰椎間盤功能恢復情況,主要包括括約肌控制功能、行走功能、移動功能,分數越高表明患者恢復效果越好。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患者恢復正常生活;有效:臨床癥狀顯著緩解,腰部活動功能顯著緩解;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未達到上述治療效果[2]??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干預組總有效率為95.23%,高于對照組的76.1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214,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腰椎間盤功能恢復情況比較治療前,兩組腰椎間盤各項功能評分無顯著差異;治療后,干預組括約肌控制功能、行走功能、移動功能等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椎間盤功能恢復情況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誘因較多,發病機制比較復雜。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中醫“筋骨痹痛”范疇,與患者感染風寒、濕邪具有一定的聯系。中醫認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活血通絡,二是消腫止痛。目前,中醫針灸、推拿及中藥等方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有較顯著的臨床療效。
推拿治療能夠改善椎間隙,防止關節變形,緩解突出物對患者神經根的壓迫作用。子午流注手指點穴法以時間作為主要條件,以五輸穴作為基礎的配穴手法,根據陰陽五行學說,按照環境的變化為患者進行治療。此種治療方法能夠掌握患者氣血的盛衰變化,使治療更具有針對性[3]。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括約肌控制功能、行走功能、移動功能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表明在常規推拿治療的基礎上運用子午流注手指點穴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效果顯著,患者耐受性良好,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