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惠敏
(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人民醫院,山西 晉中 030800)
重型閉合性顱腦損傷主要是指由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導致的頭部硬腦膜完整的顱腦損傷,患者頭皮及顱骨存在開放性創口[1],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質量。臨床中主要采用手術治療重型閉合性顱腦損傷。筆者對預見性雙側平衡去骨瓣減壓術聯合中藥治療重型閉合性顱腦損傷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8月至2017年1月太谷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重型閉合性顱腦損傷患者57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兩組。對照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齡20~59歲,平均(38.16±3.06)歲;其中車禍致傷12例,高處墜傷13例,直接暴力致傷3例。觀察組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齡20~58歲,平均(38.10±3.02)歲;其中車禍致傷10例,高處墜傷11例,直接暴力致傷8例。
1.2納入標準經過臨床診斷及影像學檢查后確診為重型閉合性顱腦損傷者[2];同意此次觀察者。
1.3排除標準存在嚴重手術禁忌證及凝血障礙者;有嚴重精神障礙及認知障礙者;合并其他多種器質性損傷者。
2.1對照組采用常規去骨瓣減壓術治療。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后,對嚴重的腫脹現象及并發腦疝的一側進行減壓操作,于患者顴弓上耳屏,前額發際至頂結節,骨窗直徑大小約為12 cm×12 cm,在雙額顳頂做大問號式骨瓣開顱。
2.2觀察組采用預見性雙側平衡去骨瓣減壓術聯合術后中藥治療。手術前對患者實施CT等影像學檢查后,給予甘露醇脫水、止血、包扎及利尿等基礎性治療。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后,先對腦疝側及嚴重腫脹現象進行處理,將骨窗直徑開放長度在12 cm內,對側進行處理后,對側的骨窗直徑開放長度在7 cm內,采用顳肌筋膜減張縫合硬腦膜。手術完成后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各項指標,給予患者預防并發癥、止血、激素、脫水及對癥治療。針對病情嚴重的患者實施氣管切開及亞低溫治療。手術后給予血府逐瘀湯口服治療(組成:生地黃、柴胡、當歸、石菖蒲、枳殼、川芎、赤芍、紅花、桃仁等,劑量因人而異),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用。
3.1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手術前后顱內壓變化情況、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切口疝發生率、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CS)評分、死亡率。
3.2療效評定標準重度昏迷:GCS評分3~8分;中度昏迷:GCS評分9~12分;輕度昏迷:GCS評分13~14分[3]。
3.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結果
(1)術后GCS評分及顱內壓變化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重型閉合性顱腦損傷患者術后GCS評分及顱內壓變化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1 kPa=7.5 mm Hg
(2)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切口疝發生率及死亡率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重型閉合性顱腦損傷患者術后并發癥、切口疝及死亡發生情況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重型閉合性顱腦損傷患者受傷后,一般會出現腦組織水腫、腦部血腫及顱內高壓等癥狀,持續的顱內高壓會加劇患者病情及病理的進展[4]。因此,在手術治療過程中,采取有效的顱內壓減壓操作顯得尤為重要。
常規去骨瓣減壓術對于治療重型閉合性顱腦損傷雖有一定的療效,但由于手術的局限性,術后會出現腦膨出及遲發性血腫現象,患者需要進行二次手術,對患者的創傷較大,有一定的局限性。預見性雙側平衡去骨瓣減壓術能快速降低患者顱內壓,在短時間內使顱內壓達到平衡狀態[5],避免出現二次血腫壓迫現象,患者一側血腫清除且進行減壓后,大腦向減壓窗膨出,緩解了患者的顱內壓力。手術過程中根據患者雙側的腫脹情況選擇大小合適的骨瓣,能有效避免腦干等中線結構因顱內壓力不平衡發生的急性移位現象,使患者體內環境處于穩定的狀態[6]。術后采用的中藥治療有鎮痛止嘔、減輕頭痛程度、清熱祛痰、緩解手術后肢體抽搐的作用。本次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術后顱內壓變化情況、GC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切口疝發生率及死亡率等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由此可見預見性雙側平衡去骨瓣減壓術治療效果更佳,能較好地緩解臨床癥狀,減輕顱內高壓現象,降低術后死亡率及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快速康復。
綜上所述,對重型閉合性顱腦損傷患者實施預見性雙側平衡去骨瓣減壓術聯合中藥治療,效果顯著,有利于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推廣使用。